《橋之美》教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之美》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橋之美》教案

《橋之美》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學習從某一個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橋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審美效果分析,指導學生獲得一些美學基本知識;

品味文中詩意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三、基礎識記

和諧(xié)點綴(zhuì)

煞(shà)它風景;孕(yùn)育

對於美的感受或體會——美感

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史詩

停止腳步——駐足

相差雖小,而造成的誤差或錯誤極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四、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並探討以下問題:

在作者眼裏橋美在何處?

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聯繫課文說說怎樣來欣賞一副畫?

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源於橋在不同環境下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舉了四個例子:

烏鎮葦叢上的石橋;

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

水天之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

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清明上河圖》裏的橋、鄉間小橋、索橋(說明橋普遍具有的作用: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

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成昆路上的橋(從反面說明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

五、文章結構:

(一)(1~3)指出作者愛橋的原因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二)(4~6)舉例說明橋在不同環境所起的形式作用。

(三)(7)總結全文。

六、美句欣賞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七、比較本文和《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他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點明在畫家眼中橋美在何處,隨後又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比較規範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的時候,作者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八、欣賞點評同學自拍的照片

請以“的橋”爲其照片擬一個小標題。

九、拓展延伸: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美

同學們回去找找自己身邊,或者旅遊途中的風景照,或者利用網絡或書籍尋找一些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等的照片,給各自查找到的圖片配上一段說明文字。發到班級的羣:讓大家一起來分享美的事物吧!

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老先生曾說“我母親是文盲,但即不是美盲,她選的衣料總是那麼好看,她善於搭配顏色,好利用各種色零碎毛線給我織過一件雜色的毛衣,織了拆,拆了織,經過無數次紡織終於織成了別緻美觀的毛衣。

我認爲一個人有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善,美,一個人如果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他便會由內心發出對美的感受與共鳴,這就是爲什麼儒家把美感看作是道德教育其中一項內容的原因,道家對美有另外的看法,它追求心靈的自由流動,所以把自然美視爲最高境界層次,三者皆是人類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是否文盲不重要,最重要的千萬不要是美盲,美盲是涉及做人的問題,也就是道德教育的問題,大家可以想象一個人不管擁有多麼向的學歷或技能知識,但如果沒有真,善,美那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人,美則是禮的代詞,美盲即禮盲。

爲此,我們大力呼吸我們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和爲人父母者,不但要重視文化知道教育,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元素,缺一不可,我們現在社會整個教育系統最缺的就是真,善,美的教育,特別在美教育方面尤其受忽略,因此,導致有”醜陋的中國人“之謔稱。

《橋之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積累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 把握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學重難點:

體會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總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趣激思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是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作者簡介: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初步感知內容

(1)辨清字形,讀準加點字字音。

每學一課書之前,老師都讓大家對本課的字詞做提前預習,下面老師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作業準備的怎樣。誰來給大家說一說加點的字的讀音?

煞風景(一聲) 和諧 點綴 籠統 脂粉 纖細(首字母爲x)

(2)詞語解釋

駐足、史詩、銷魂、美感、煞它風景、前瞻後顧、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組)

(1)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

(2)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3)出示圖片,說說你最喜歡的一幅畫,並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明確討論:

(1)並不着眼於橋本身的結構設計,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橋的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是不是與我們平時說話有些不同,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如我們找些關鍵詞,你覺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麼?學生回答,老師明確:將“環境”、“作用”這兩個詞抽出來,可以理解爲:“在不同的環境中,橋有不同的作用” 。)

(2)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3)提示: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三、研讀與賞析

1、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爲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公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嗎?

教師示範:烏鎮石橋: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2、學生認真閱讀文字,想想文章對幾座橋是怎樣描述的,請同學們小組交流,用最美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可以降低要求:用“橋之美,美在橋處在__環境中,它給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說話。

四、美句賞析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1)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反覆朗讀,體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讓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

①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不做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葦叢使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榮谷周圍環境,或者說自己已經成爲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五、拓展提升

(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相同點:都以“橋”爲說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2)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說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國石拱橋》從建築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橋之美》是一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爲規範的說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六、課文小結

七、佈置作業

美與我們近在咫尺,我們要有雙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選一景物,抓住景物特點寫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躍現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