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詞句解釋

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這一句,問題出在“其智”的“其”字上。有的課本註釋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有的課本註釋爲“君子”,似乎都可以。課本乾脆只注“君子不齒”和一個“乃”字,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

我們認爲“其”作“君子+之”講爲妥,理由是:(一)作者無疑是站在“君子”的立場說話的,“反不能及”纔是他認爲“可怪”,這裏“反”和“不能”分明是針對“君子”說的。如果一定要把“其”作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那麼,解釋這一句時“乃”字之前仍須補上“君子”,意思才能明確,這豈不是故意多繞彎路!關於作者立場的表現,下邊引一例,可能對我們有所啓發:“設規矩,陳繩墨,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荀子儒效》)說“君子不如工人”不說“工人勝於君子”,這是因爲荀子也自命爲“君子”呀!(二)“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雖在語法上是主語,在邏輯上是“君子不齒”的賓語。“其”承“君子”而言君子之智,從邏輯思路上看較順,從句法上看離所代者則較近。

最後說說“巫”和“醫”之間要不要用頓號的問題。在唐代,“巫”和“醫”應該已有區別,但民間是不是分得那麼清楚就難說了。韓愈當然是個熟讀《論語》的人,“巫醫”兩字,會不會正是沿用《子路篇》中的“巫醫”呢?(“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我們認爲很可能。要知道,那個“巫醫”是個雙音詞,實際上指的是醫生。再從“樂師”“百工”來看,“巫醫”也以不作兩個詞看爲宜。(“百工”是一種總名稱,《考工記,總敘》:“國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百工”作爲一個名詞,猶如“百姓”“百戲”。)

-胡竹安《文言疑難詞句試釋》,載陝西師大中文系《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79年第2期

二、術業有專攻

什麼是“術”和“業”?作者認爲這兩者是區別於“道”的,所以一則說“先後”,另一則說“專攻”。“術”是方法,包括技能、技巧。《史記李斯列傳》:“(李斯)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帝王之術,指統治國家之法)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之術。”(養人之術,指治民之法)韓愈是看不起“術”的。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認爲孟軻等人是“以道鳴也”,而孫子、張儀、蘇秦等人是“以其術鳴”。因此,“術”在本文應理解爲技術、專業才能。“業”是學業,主要指書本知識的學問,也就是“受(授)業”的“業”。本文中“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說明“書”(書本知識)和“句讀”知識正屬於“業”的範圍。當然,“業”的具體內容不是別的,正是作者在《進學解》中借一個太學生之口說出的“文藝之文”“百家之編”之類的東西。

-同上

三、文藝經傳

“文藝”指《易》、《詩》、《書》、《禮》、《樂》《春秋》等六種課本。經,指六經的原文。“傳”,不同於《史記》中的.“列傳”、《水滸傳》等的“傳”字,它是闡述儒家經義的文字。“傳”即是闡述、解釋的意思,也就是解經的,如《春秋左氏傳》是解釋《春秋》經的,《毛詩傳》是解釋《毛詩》的。因此,古書中常說的“ 經傳”,即是指經書和古人解釋經書的那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