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

課文《窮人》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我從“窮”字入手,簡介從文章的主要情節入手(即從文章的第二部分開始講起),而在這幾大部分中又精選出兩個重難點:一是抓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細細品味;二是抓男主人公漁夫的語言來體會中心。這樣一來節省出了逐段講解的時間,留下更多時間深挖這兩個重難點,以此提高課堂時效性。

對於漁夫的語言,重點體會“熬”字,並提出假設收養了兩個孤兒後,漁夫家的生活對於漁夫和桑娜來說會怎樣?對於他們原有的五個孩子又會怎樣?這些漁夫都過多的考慮過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去體會漁夫一家的高尚在於他們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這節課中,我雖進行了讀的訓練,但讀的不充分、不暢快。我認爲在重點之處還應加大讀的力度,反覆地讀,讓學生充分地

不足之處:以讀促思讀中有悟: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但在讀西蒙慘死在稻草鋪上這一段時,由於只讀了一遍,學生還沒完全感受到那種生活的悲慘,這時應引領學生再讀一遍。不能因爲此處非重點之處怕耽誤時間,就忽略掉,要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爲本的讀。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2

一、成功之處

1.自主預學,注重基礎。

預學是互學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預學充分,課堂上的學生展示纔會精彩,教學目標纔會有效達成。所以在課前,我就設計了預學單,在預學單上包含了認讀生字和詞語,理解重點詞語,讀熟課文,畫出感受較深的句子批註體會,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等問題。在開課後,首先檢查預學情況:認讀生字和詞語,回顧季老在課文中寫到兩個母親及對兩個母親的主要情感。接下來教師開門見山提出:這節課我們主要探究季老對生身母親的感情。然後教師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目標,進入互學階段。

2.品讀課文,感悟情感。

學生圍繞“從哪些詞句體會到季老對母親的愛?”開始學習。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然後展開小組交流,在小組交流時,我深入小組指導小組分工,指導他們交流方法與步驟,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小組展示。

二、不足之處

評學環節,我的設計是,讀了課文我們被季老對母親的思念所感動,此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很多話想對自己的母親說吧。現在請大家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爲題寫一段話,在班上交流後回家對媽媽講。

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學生都有很多話說,有的說的感人,有的說的真誠,但是時間倉促,交流不夠廣泛。

 三、改進措施

充分備課使自己的語言更豐富,對學生的困惑或思維障礙準確掌握,要預設充分,才能讓學生體會深刻。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3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反思此課,認爲以下兩點較爲成功:

一、活用文本

其實這是一篇對於六年級的孩子而言,在內容理解上,在文體把握上都較爲困難的篇章。在備課時,我就在想,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相比而言,孩子們當然是對前者更爲熟悉,因爲孩子對於生身母親的感知更爲具體。基於這樣的一種思考,於是我想對文本進行一次活用,源於文本,又稍高文本的一種嘗試。既然這本就是一篇季老先生的碎碎念,那麼我就來個整合,從而我決定上第一課時,把本篇課文中回憶生身母親的部分全部歸到一課中圍繞着“悔”進行串講。

二、拓展延伸

我喜歡教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爲什麼季老會對生身母親心懷無盡的悔恨,那就得知道過去的他,就得讓學生走進季羨林的成長足跡,走進他的內心,循着他的心跡,才能帶領學生真正領悟季羨林心中的那份至深無法磨滅的“悔”。於是,在課前,我先找來很多季羨林小時候和母親在一起相處的快樂時光的資料,和學生分享。然後在課堂上,大量補充,鏈接了《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再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爲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於是,文本就變得有血有肉,變得立體而非單薄平面了。但是,在課堂交流小練筆時,沒有交代課前與學生交流過的相關資料,造成了聽課老師的不解。另外,讀的範圍不夠廣,讀的程度還不夠深,應讓孩子一遍一遍的情感朗讀,自己去體會文字背後的蘊意。因爲總有一些東西,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領悟的。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4

(一) 我個人對本篇設計的最得意之處是板書。它簡潔、巧妙,它不僅突出課文重點,而且體現兩位母親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文章的線索,所以根據板書,我的問題設計比較精要,與課後練習結合,注重了提高課堂效率,還注重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通過讀表達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課文的結束部分設計得也很有創意,本來教材是朗誦詩,我把它設計爲先唱後朗誦,因爲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音樂的氛圍中,人會顯得輕鬆,而且學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最後朗誦詩歌時,學生的情緒會更飽滿、感情會更到位。 本課,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而教學此課前,可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和拜讀《永久的悔》一文。至於如何更好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深層的思想感情,我還得思考。

(二)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如何使情感基調貫穿在整堂課中聽名師講課,我會自始至終被課堂吸引着,被情感包圍着,學生也是始終如一的融入課堂,達到心靈與文本對話的境界,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感動,也是一種震撼。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行第一輪聽評課。每位老師都在認真的準備着。我執講《懷念母親》一課。選這課的原因是因爲文章感情深厚,語言凝練,字字句句都含着淚含着情。並且文章首尾照應,主線明瞭,字裏行間表達了作者對生母的懷念、愛慕,以及對祖國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學生肯定會滿含激情、熱淚於課堂上,但是結果並不理想。從導入到初讀,應該說非常到位。課堂氣氛,學生的情緒都被引入了一種沉痛憂傷的氛圍當中。可隨着課堂的深入,學生卻離文章越來越遠,到最後下課有種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的感覺。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5

今天,教學《懷念母親》一課。這是一篇抒情性非常強的散文,沒有具體的事件。有的只是對情感濃墨重彩的抒寫,學生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對於這篇課文,我採用了充分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自主體會、深入感受字裏行間所蘊含的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情感的方法。先讓學生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中進行自由地讀,然後從中選擇自己認爲最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者段落與大家交流,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雖然學生大多都能夠找出蘊含深厚情感的句子,但對於它們的理解與感悟,卻還是很不到位的。不過,通過學生們的相互補充和自己必要的引導與講解,學生還是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這句話時,我故意向學生拋出了我的不解,讓學生來回答。沒想到竟真有學生答了出來:作者心中感到甜蜜,是因爲他懷念家鄉的親人時,彷彿他們就在自己的身邊。說得多好啊!

教師,只有敢於放手,學生纔會敢於丟掉手中的“柺棍”——教師的幫助,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他們才能夠學出精彩!

最後,給學生留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同我們以前所學的課文非常不一樣。雖然沒有一件具體的事情,卻把作者心中那濃濃的情意抒發得淋漓盡致。作者是採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人做到這一點的呢?希望學生們能夠給我一個更大的驚喜……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6

母親是一個讓人感到無限溫暖的稱謂,說起母親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無盡的感激,無論你是成功還是失敗,母親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爲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文章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慣穿全文。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具體感悟,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深厚情感。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

由於所處的年代不同,學生理解起來不深刻。所以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穿插作者所寫(賦得永久的悔)中的部分資料,在朗讀時用那種憂傷的語氣去讀,動用了真情,幾度哽咽,讓學生們感受到我的“悔”。聽得同學們個個潸然淚下,也感受到作者那種思母的心情。縱觀整堂課,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做得不夠到位,在課餘時間裏指導學生進行了全文的朗讀,學生投入了真摯的情感,朗讀後感覺效果很好。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7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位紮根海島的戰士,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捕捉小昆蟲,並將它們帶上海島來,給他們種植的蔬菜瓜果傳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來的是感動,戰士帶着昆蟲歸隊,大家對那個來之不易的瓜的愛,擴大開來,是對海島對祖國的愛,那樣的愛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動着,沒有豪言壯語,只是字裏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濃濃的愛。

基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連接語的提示下初步體會課文內容以後,再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作交流討論也就達到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正是這麼想的:首先,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其次,解決連接語中提出的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爲什麼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後的感受。起初,我的預設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後圍繞這些句子談出感受,讀出味道。可在課堂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幕:孩子們在交流小戰士把昆蟲帶回寶石島的原因時,就已經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戰士那愛海島、愛祖國的深情。如果此時的我再拘泥於教案,又把學生牽到談讀後感上來,未免有環節迂迴、降低學習效率之嫌。我靈機一動,順勢反問了學生一個問題:既然有這麼多同學都談到小戰士愛海島、愛祖國,那肯定有你們特別充足的理由,能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嗎?孩子們馬上在書上勾畫起相關句子來。尤其在討論交流第二自然段時,我採用多種讀法,我學得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想,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應該能夠讀出感情了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8

如釋重負,課堂上沒有出現大的紕漏,按照我的預設完成了教學任務。不過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爲我這裏說的是“我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呢?這個問題不可以深究,因爲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極了!

首先介紹下這堂課的背景,這是一節接受市教科中心進行教研評估的一堂課。爲了學校,因此,這堂課我還是比較重視的!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爲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着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着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着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着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着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爲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着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9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佈置學生回家寫讀後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於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並且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說明了爲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並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爲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後的時間裏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0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着,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爲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爲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1

今天,我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文章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轉 載 於: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縱觀整堂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在精讀課文時,我採用了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生母和祖國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後,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如:學生找的這句話“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問學生:“作者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麼?”生略思:“作者想說,媽媽你回來吧!”如果當時,我藉着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着悲痛的語氣再讀這句話,全體學生再齊讀,肯定會深受感染,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通過這點,我想: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問題,“咬定青山不放鬆”,深入引導、朗讀、體會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點語句精讀文章時,學生找了很多自己認爲感動的句子,我不分重點平均用力,結果既浪費時間,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兩三處深入體會挖掘即可。 因此,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教師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這也有利於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顯而易見,《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說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着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12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爲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本節課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爲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於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複,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