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 李金貴_(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燈 李金貴_(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1.體會象徵手法及其作用;體會文中語義含蓄的句子

2.把握關鍵詞語,理清作者思路。

3.結合對文理和文義的分析,品味作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思路和象徵手法。

教學難點: 象徵的立意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經學過高爾基的《海燕》一文,我們知道這篇散文采用了象徵手法,即以海燕象徵革命的戰士,以雷電象徵反動勢力,其實很多名作家都喜歡用這種手法爲文。那麼,什麼是象徵手法呢?所謂象徵就是以具體事物去表現某種抽象意義或不便表達的意義的一種文學手法。象徵手法包含象徵體和本體兩個方面,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必須有內在聯繫,這種聯繫依靠聯想建立,就是從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繫的別的事物,也就是從本體想到象徵體的相似點、相近點,從而使抽象的思想、意義、概念形象化、具體化。我們今天學習的巴金的《燈》也是一篇採用象徵手法寫成的文章。

二.字詞識記:

噩夢   窒悶     泥濘    泅    回溯    溺死    火炬    殉情      徘徊     夢寐

三.作者作品介紹:

巴金,原名李芾甘,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浪潮的衝擊下,走出封建家庭,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學,1927年赴法國。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義思想最吸引他,並開始創作早期作品《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都寫一羣知識青年在軍閥統治中從事的種種活動,揭露了封建軍閥同志的殘暴與不義。他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作者以很大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啓蒙教育方面,尤其《家》作用最大。魯迅曾稱讚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四.時代背景:

抗日戰爭開始,巴金就爲抗戰到處奔波,從來沒有放下手中的戰鬥的筆桿。1941年9月,巴金從昆明轉到桂林,一直住到第二年2月。在這半年時間裏“生命的毀滅、房屋的焚燒、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國人民嚇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國的知識分子嚇倒了呢?當然沒有。”巴金在這段時間內接連寫下了《長夜》《尋夢》《懷念》《燈》、《火》等幾篇散文。這幾篇散文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有着共同的情緒流露,有着相似的藝術表現手法。後來作者把它們都收入了《廢園外》這部散文集中。

五.解題:

“燈”有多層意義,既指文中所寫的燈火,又指光明、溫暖、希望,也是一種對抗戰必勝的信念。

六.理清結構思路。

本文的思路:(1)先寫眼前的燈給“我”和夜行者帶來光明、溫暖和勇氣。---(2)再寫回憶的燈給“我”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奮進者帶來光明、溫暖和勇氣。---(3)接着寫聯想的燈給古今中外的人帶來光明、溫暖和勇氣。---(4)最後回過來寫眼前的燈,得出“燈光是不會滅的”的結論。

七. 師生共同討論,劃分層次,歸納層意:

第一部分(1-4段):寫眼前的燈給“我”和夜行者帶來光明、溫暖和勇氣。

第二部分(5-8段):從眼前的燈光引起回憶,讚美燈光給人以勇氣和溫暖,指明行進方向(“回憶”--切身的經歷、體會)。

第三部分(9-12段):講述有關燈光的傳說與友人的故事。進一步揭示燈光的象徵意義(“聯想”--域外的傳說、朋友的經歷)。

第四部分(13段):堅信“燈光是不會滅的”,完成了由“窒悶”到“微笑”的感情轉變(結束了“回憶、聯想”,再次寫“眼前”--“對着山那邊微笑了”)。

八、從全文看,作者是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思路的?

答:全文內容始終是圍繞着“燈”展開和深化的,其具體脈絡是:

眼前(燈)(1~4)→回憶(燈)(5)→眼前(燈)(6~8)→聯想(燈)(9~11)→回憶(燈)(12)→眼前(燈)(13)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課文第一、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複述課文內容。(略)

二.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1-8自然段)

(突出關鍵詞語,分析體會象徵手法和含蓄意思,也可在理清思路過程中採用提問的方式進行)

第一段,說明“噩夢”“空悶”“寒夜”等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象徵政治環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壓抑苦悶的心情。)

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麼?爲什麼“灰白色的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來”?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濃重,越是“黑暗”,越襯托出燈光可貴。“馬路”的浮現,雖然是燈光的作用,寫“馬路”實際是巧妙地暗寫燈光。)

第三段,寫燈光“從平房裏射出”有什麼用意?“掃淡”一詞可否換成“照淡”“減弱”?

(“燈光”來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掃談”一詞用得十分有力,它突出了燈光主動搏擊,迫使黑暗變淡的情意,“照淡”“減弱”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第四段,燈光使幾種人受益?文中強調哪種人最需要燈光?爲什麼?

(三種人:“我”,“寒夜裏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第三種人最需要燈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寫了眼前一個“夜行者”,說燈光使他“眼裏、心上”感到“明亮”。“溫暖”,給他指路。)

第五段,說明“燈光,不管是哪個人家的燈光,都可以給行人--甚至像我這樣的一個異鄉人--指路”這句話的含義。

(強調燈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燈光和“在雨中摸夜路”看到燈光,感覺爲什麼沒有一點分別?

(迷途人需要燈光“指路”,迷途的“靈魂”更需要燈光的“指引”,才能從迷陣中找到歸路。文意從燈的物質作用昇華到精神作用。)

第七段,“我的心漸漸地安定了,呼吸也暢快了許多。”

(這是對上文的補充,強調燈光使“心靈”得到了慰藉。)

第八段,“我愛這樣的燈光”一句抒發了怎樣的心情?“這樣”指什麼樣的燈光?

(說明作者對燈光的感情愈來愈深,由贊而到愛。指“心”得到益處,給那些因苦悶而不眠的人帶來勇氣和溫暖的燈光。)

二、作業:預習課文第三、四部分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分析第三、四部分,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一、分析文章第三、四部分:

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歐洲兩則古老的傳說,用意何在?

(揭示燈更深廣的象徵意義:哈里希島上的長夜孤燈爲捕魚人導航,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炬曾給戀人以力量,既分別頌揚了骨肉之情和堅貞愛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訴人們,不管現代或古代,不管是中國或是希臘,不管是陸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燈”就會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會有光明,有溫暖,就會給人們指出歸路,給人以奮然前行的莫大鼓舞。)

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滅,一對情人也已死去,爲什麼說“熊熊的火光至今還隱約地亮在我們的眼前”?

(這裏的“火光”已經不是實指,它是愛的象徵,真善美的標誌,至今“亮在我們的眼前”是說這種精神千秋萬代照耀、鼓舞着人們,引導人們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第十一段,“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着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人更需要精神“食糧”,才能更好地活着。)

“永沉海底”是什麼意思?

(比喻如果沒有燈光的指引,會迷失人生航向,絕望毀滅。)

第十二段,“那一點燈光居然鼓舞一個出門求死的人多活了這許多年,而且使他到現在還活得健壯。”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進一步突出燈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它不僅救活一個人的生命,而且使他“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燈所象徵的團結友愛的奉獻精神正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十三段,“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我想着,想着,不覺對着山那邊微笑了。”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這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表達了對抗戰勝利的信心和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相信希望之燈永照人間,光明終將驅散黑暗,正義必定勝利。“微笑”與開篇的“窒悶”照應,反映出作者由空虛到充實,由壓抑到振奮,由迷茫到堅定的思想發展軌跡。) 

二、總結課文,再次梳理文章的思路:

“我”的惡劣處境--山邊燈光燃起的希望--燈的形象和作用(眼前的燈光--回憶的燈光--聯想的燈光)--闡明自己的信念

三、歸納主題。

文章以緊緊圍繞“燈光”這一象徵物,從小處着筆,從大處着想,讓讀者從豆大的燈光聯想到險惡環境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民衆力量追求光明的不屈鬥爭,通過對燈的歌頌,讚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民衆力量。,

通過現實、回憶、聯想,寫燈給人們照明、指路,從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給人們點燃心中希望之燈,從中表達對抗戰的必勝的信念。

四.課堂作業: 

1、 課後練習三、四

2、 《導學與同步訓練》基礎知識1 2 3 4

附板書:                               燈

平房裏射出的幾點燈光 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

雪夜裏摸夜路見到豆大的燈光 給我一個異鄉人指路

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燈光 使我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哈里希島上的長夜孤燈 出自歐洲古代傳說

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炬 出自古希臘的傳說

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盞油燈 鼓舞我一個出門求死的友人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