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教學反思

傳統文化教學反思1

“學而不思則罔”,對教學進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維定勢,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走出教書匠的行列。反思是“教無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學者型”教師的內在要求。下面是必修3《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反思:我認爲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和創新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1、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說出體驗、看法。

文化生活,其實這一模塊開設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審美感、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特點也就說明了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那麼,學生可以說在無形中已經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對它的理性認識和整體感受。如何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對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對文化理論的學習、對文化知識的正確把握則顯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課本里,每節新課都設有一個探究活動作爲導入,而這些探究活動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學生的生活體驗或已有知識庫存中得到一定的認識,而我認爲,現在高二年級學生對於文化感受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因此可以對這些探究活動做相應的調整然後讓學生自己講出對問題思考的結果,這樣就可以給新課知識點講解減少很多障礙。而這樣能達到另一個效果,就是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立刻融入課堂,不用浪費時間調節學生的情緒而直接進入課堂的學習。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結合自己的體驗,我們閩南有哪些傳統文化?可否用一兩個事例加以說明?”這裏,由學生舉出一些例子,老師將這些例子歸納爲幾個方面: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政治學科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勿庸置疑,這種教育技術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更容易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本框題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清明節掃墓、中秋節賞月;晉江民居、五里橋,土樓;泉州提線木偶,南音等圖片、視頻,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一堂好課它應該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機會,本節課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因爲經驗尚淺,把握不足。進行備課時,在教學準備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識容量,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的豐富課堂。

2、在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對於時間的把握還不夠,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草草了事,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這反映出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有時學生生成的知識應該及時給予點評。

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加以踐行,從而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傳統文化教學反思2

本模塊內容經過一個學期的施行和不斷修正不斷完善,在運行過程中總體上比較順暢。老師們覺得操作起來不繁瑣、不太難,雖然開始時花了不少精力,後來習慣了就順暢多了,學生也由開始的不適慢慢變得適應了,而且學習積極性較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覺得本模塊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工作程序化。能按計劃全校統一步調、全級統一內容,有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

2、內容系統化。對從初一到初三進行全程設計,而且內容不重複,每週一篇,全學期20篇,全年40篇;一個學生在校讀三年則有120篇的學習、訓練機會。學生通過這樣長期地、不間斷的學習和訓練,突出了知識的反覆、反饋,符合認知規律,再結合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梯度安排,避免了平時常態下時而有、時而無的訓練狀況,使訓練變得有規劃有計劃,措施落實有力,訓練效果有保障,三年下來相信學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3、內容科學化。一是內容按照孝悌篇、知恥篇、厚仁篇、忠義篇、禮儀篇、尚廉篇、誠信篇、志學篇等來選擇閱讀材料,進行系統化設計,強化中華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薰陶作用。二是學案的設計較爲合理較爲科學,基本上按照“提前閱讀、弄懂短文意思、研討包含了哪種傳統美德或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解釋重要字詞——翻譯重點句子——個別句子斷句訓練——內容理解簡答題——結合實際談讀後感受、所受啓發”這樣的程序設計學案,既對初中語文考試有較強的針對性,又符合本課題、本“精品課程申報項目”的總體目標要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4、可檢查抽查、操作性強。

具體操作時按所編輯的校本教材中的內容,各年級各個班每週於週一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抄錄課外文言文篇目一篇,學生週一或週二用專門的積累本抄寫好,開始自學或研讀;三週下發學案,學生自學及其小組內研讀;週四或週五內教師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用於學生自學展示。這樣的流程老師可檢查,學生小組內也可進行自查。學校每半個學期舉行一次以班爲單位的、學生全員參與的競賽,各年級決出1/3的一等獎班級,1/3的二等獎班級,以及獲獎學生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名。這樣引入班級競爭機制,可激發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激發任課老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當然也能激發起優秀學生獲獎的慾望,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科組每年還會結合本課題適當地安排一些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比如讀後感徵文比賽、演講比賽等,一方面可加強對其中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也有較多的值得探討、值得改進的地方。如:

1、如何才能防止學生不真心投入、流於形式、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出現呢?一是要善於組織小組開展學習,二是利用好“展示、發表意見、相互交流”的環節。在學生自學效果展示的時候,對錶現積極、表現較好的同學加分並計入小組總得分中,引入小組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如何防止因形式單一、久而久之而產生厭倦感呢?一方面內容要把握好,可不斷變換選文的主題,按八個或更多的篇目打亂順序,隨意安排。二是強化小組內學習與討論,答案評講時不固定、呈現多樣化。三是強調談讀後的所受的感悟和啓發,結合自身事例、自身經歷作評議、談感悟。

3、在進行閱讀訓練的基礎上,如何去不斷小結、不斷總結規律、不斷提升能力的問題。可針對各種重點、難點題型的答題要領,如句式、字詞解釋的答題要領、句子翻譯的答題要領、斷句的要領、啓發感想題型的答題要領等,都有待予以系統性、科學性的`指導,有待進一步去探討、去完善。

傳統文化教學反思3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第四課第一框體的內容,本框題所在的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深入文化內部,從文化發展的橫向、縱向,圍繞文化的傳播、繼承與創新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傳播、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本框題承接第三課,圍繞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繼續講述文化傳承的過程。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利於學生身體力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其形態千奇百態,究竟從何入手?這是選取案例必須思考的的問題。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游《釵頭鳳》。全詞記述了詞人與唐氏被迫分開後,在禹跡寺南沈園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達了他們眷戀之深和相思之切,抒發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難以言狀的悽楚癡情,是一首別開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於是想到由傳統的孝文化爲載體設計這堂課,採取一例到底。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猜字謎,在多媒體中呈現甲骨文“孝”,並由學生說說象形意義,接着呈現孝文化的產生和形成過程。

自主探究——

1、孝文化是不是傳統文化,爲什麼?

2、你還知道哪些傳統文化?知道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嗎?

合作探究——孝文化在今天,選取了最美孝心少年徐沁燁的視頻。

1、說說孝文化爲什麼能延續到今天?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見》中這樣寫到:陸游原不是一個軟弱怯懦的男子。“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夜來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他詩裏的慷慨義氣,叫人聳眉動容。“上馬擊狂胡,下馬曹軍書”,他的詩劍生涯,一樣激揚從容。可是,在母親面前,做了懦弱的人。——

2、你認爲孝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

3、今天的我們應如何對待孝文化?

課堂上,學生立刻融入課堂,各抒己見,不用浪費時間調節學生的情緒而直接進入課堂的學習,是高效的學習。尤其是能對孝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可以正視傳統文化,認同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認清傳統文化的現狀,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

1、由於在教學準備時準備的案例素材有些多,導致在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對於時間的把握還不夠,造成最後課堂延遲了下課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這反映出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本節課的高潮部分還不夠突出,特別是孝文化中哪些思想要發揚,那些思想要剔除,辯論的不夠激烈和深入。

3、老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少,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太到位,學生生成的知識應該及時給予點評。

4、從課堂授課環節來看,開頭“傳統文化的形成”略顯拖沓,導入教材核心問題不太理想,最後的總結應明確,要細化知識體系和重點難點及要求。

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加以踐行,一課一反思,一點一點的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