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優秀教學反思範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節日》優秀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節日》優秀教學反思範文

《傳統節日》教學反思1

《傳統節日》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童謠,介紹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的習俗。

去年教授這節課時,我自認爲對教學目標把握的很明確,除了識字外,這節課就是讓孩子記住傳統節日以及對應的習俗,拓展點再讓同學們記住這些節日的順序。本來我認爲很簡單,結果今年再學到三年級下的傳統文化單元時,有的同學竟然連清明節的習俗都不記得了。

這次我在外出學習中有幸聽到深圳名師趙志祥老師《童謠童趣》的教學,其中包含《傳統節日》的教學,讓我耳目一新。

趙志祥老師藉助“闖關遊戲”的形式以古歌謠《彈歌》爲引,設置懸念,鼓勵孩子們走入童謠的世界。

這節課,孩子們先從《傳統節日》學習中瞭解到節日風俗,認識到“童謠裏面有節日”,而趙志祥老師也告訴孩子們“節日裏面有童謠”。接着,趙老師帶來了自己收集的“春節童謠集萃”。從《過新年》到《貼窗花》再到《過年謠》,最後回到給孩子們帶來好奇心和神祕感的《彈歌》。

孩子們的笑聲、童真的回答,聽課老師們的掌聲與會心一笑,趙老師的課堂全程都是在這樣輕鬆有趣的氛圍中進行的。課堂結束,“童謠童趣”的課題也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童謠裏有童趣,帶着童趣去感受童謠。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的語言。趙老師已年近60,本是磁性的男低音,說話時的尾音卻總是上揚的語調,聲調高低不斷變化,時而向同學們撒個嬌,時而給孩子們開個玩笑,帶上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宛如童真的孩子。孩子們的童趣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把童趣帶到學習中,正是趙老師放下成人的身段帶領孩子進把童心童趣帶到了童謠的學習中。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教給孩子們的有趣多樣的朗讀方式。朗讀是最好的感知方法,這是我們很多老師的共識。可是朗讀如何可以避免重複的`枯燥,開展有效的朗讀,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趙老師教孩子們讀童謠時,讓孩子們學會用手、腳發出節奏,變換速度和音量,這樣多樣化、多層次的朗讀貫穿整個課堂,不但有趣,又和童謠“歌謠”的特點相吻合,特別是最後孩子們彎着腰,跺着腳,朗誦着《彈歌》,就像在感受“逐宍”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實在是令人驚歎!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用孩子們喜歡、適合的方式去教學。趙老師用闖關遊戲激勵孩子們,處處給孩子們留懸念,用動作演示“打提溜兒”,與孩子們進行“悄悄話”……這些教學方法無一不顯示着童趣,推動着課堂上孩子們對“童謠”的學習熱情。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趙老師給孩子們灌輸傳統文化知識的理念,南山、老子、重明鳥、十二生肖、福祿壽等,都在孩子們的學習中得以補充。

今天的學習中,好幾位名師都提到了我們給孩子上課前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這節課聯繫在一起,我要知道的一定要比我上課教給孩子的要多,“大語文觀”首先得立給自己,《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知識,我教不教,教多少都是在我有這些知識以後才進行抉擇的。我很多失敗的教學課例,失敗應該是從這裏開始的。

《傳統節日》教學反思2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澱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着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這也正是教材選編此內容的目的。

本節課我感到較爲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通過查找資料、調查採訪、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瞭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瞭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三個節日的彙報分別採用了介紹資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髮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4、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處在於:

二年級的孩子對於蒐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我想這需要平日裏紮紮實實地練習,今後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傳統節日》教學反思3

《傳統節日》是一首以我國傳統佳節爲題材的韻文,全文共有8句話,前7句話按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這7個一年中重要的傳統佳節和相關習俗。第八句和第一句話相呼應,表示新春佳節轉眼又至,全文語言平實,句式整齊,易讀易記。

上課伊始,我借春節來喚起學生對春節的回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使課堂一開始就充滿了快樂、和諧、互動的氣氛。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分別提到了哪些傳統節日,然後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逐句講解,讓學生在認識8個傳統節日的同時瞭解各個節日的習俗。本課內容較爲簡單,所以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拓展,學生由於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對此較爲感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我還增加了一個講故事的環節,讓學生在課上講講有關傳統節日的神話故事,在這一環節,部分學生準備充分,所以表現很好。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然後指導學生讀文,隨文識字,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含義,突破識字教學的重點。接着讓學生自主學習,圈畫課文中所寫到的傳統節日及節日習俗,並在評論區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再連線全班彙報交流,加深對韻文的理解。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除文中所講到的習俗外,自己還知道的其他習俗,並通過播放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拓展延伸到民族傳統節日,瞭解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傳統節日及民族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