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教案教學設計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教案教學設計

備課人  董志霞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文本的學習,瞭解傳統的內涵、本質意義,從而正確的對待傳統

2.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學生能夠了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等說理方法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以提高議論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傳統、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繫

課時安排:

1課時

佈置預習:

    完成講義上的課前預習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進入20世紀,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迴歸傳統”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爲一時的風尚。針對這種種現象,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簡介:

    龐樸,生於1928年,江蘇淮安人。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畢業,任教與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誌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爲“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一分爲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公孫龍子研究》、《儒家辨證法研究》等等。

三、朗讀課文,檢查預習1.2

四、朗讀課文,探討問題:

1.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兩者的含義(區別)?

    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在“文化”,是相對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包括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簡言之就是文化遺產。有形的。

    文化傳統的落腳點在“傳統”,它不可捉摸卻無所不在,產生與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與民族的反覆實踐,從而形成爲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言之就是民族精神。無形的。

2.兩者各有什麼特徵?

    傳統文化,時代性(應運而生)、民族性(影響)

    文化傳統,惰性

3.結合以上兩個問題思考作者爲什麼要花較大的篇幅來闡釋“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

    因爲作者的意圖(中心論題)就是剖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以便讀者能夠正確的看待傳統

4. 結合最後一部分“財富和包袱”說說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的看待傳統呢? 

    “財富和包袱”即傳統的兩重屬性,財富--澤被後世,包袱--惰性力量。分析第17段服裝和文物的比喻,得出結論傳統是財富但財富不在與它的惰性;傳統也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是時裝,所以我們應辨證的去認識傳統,運用它而不被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與千里之外。(分析第17段的過程中解決傳統爲什麼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的問題)

五、請同學們自己找出文中運用了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等說理方法的句子、段落,加以討論分析

六、小結

    本文既是學術性議論文(文體角度),又是關係性議論文(表達方式)。作者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議論文的辨證性的同時又饒有風趣。

七、作業

    完成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