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蘇州市相城區黃埭中學   秦

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就語文學科而言,自讀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死記硬背正在走出課堂,而代之以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應該全面發展學生的閱讀技能,激發積極的思維,啓發學生探究的願望,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還要設法提高學生的興趣。課本成了學習的媒介,教學過程的指向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自讀能力的培養有多種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在教學中大致有以下四種能力。

一 訓練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感知語言的能力,是感受語言的活動。閱讀作品,離不開語言這個媒介,只有通過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達到預期的閱讀目的。一個缺乏語感的人,是很難進行審美意義上的閱讀的。從書面語言的表面形式中敏銳地感知、理解形象。讀到生動的描寫,學生應該能在腦海中描繪出畫面;讀到形象的記敘,應能根據經歷或體驗浮出表現;讀到準確的說明,應能勾畫出概念;讀到精闢的議論,應能作出較爲準確的判斷。通過課堂教學調動學生閱讀的能動性,調動各類感官的功能,激勵各類心理活動,逐步養成敏銳而準確的閱讀欣賞能力。

                        1

培養語感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是朗讀、背誦。在語文教改的大討論中,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重視它們,因爲沒有朗讀和背誦,就很難寫出生動活潑的文字,古人強調它的確有它的道理。背誦是量的積累,是必要的;朗讀須一心一意,眼、耳、口、心同步,不但要讀出節奏,還要讀出聲音的高低、緩急、輕重,更要讀出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讚揚或譴責……

比如:哼,我的眼淚早哭幹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雷雨》)這是魯侍萍滿懷悔恨的傾訴,朗讀時,語調宜低,語速宜緩,語氣宜重(尤其是“委屈”“恨”“悔”“苦”幾個字,一字一頓),感情應當是痛苦悲憤的。

遇到難以理解的語句時,有時可以根據語義情境,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和語言經驗進行聯想和推斷,從語言的表面探求深層意義,“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宋  朱熹);有時,可以先“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再逐漸通過知識的勾連、反芻慢慢消化。

二 訓練捕捉重點信息的能力

領悟句、段、篇的中心,根據題目要求迅速發現所要尋找的材料,是它的兩個方面,高考的現代文閱讀和語言簡述題尤其需要這種能力。有了抓重點、抓中心的能力,對所讀的內容就有清楚、系

                         2

統的認識,信息就會成爲幾條綱,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實際訓練了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分析中或化整爲零,單思路深入;或化零爲整,通盤考慮,找出有機聯繫和線索和結構,把握主旨。

訓練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可以分類設計練習。如,有的要找關鍵詞,有的要找關鍵句,有的要找某種典型材料,有的要找某種修辭形式,有的要找段落中心,有的.要找全文主題,有的要找過渡句等等。教師根據積累,傳授一些經驗:抓標題,抓首尾段,抓每段的首尾句等。下面是一個例子: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在你搭好了竈火之後,

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後,

在你嚐到飯已煮熟了之後,

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後,

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爲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後,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大堰河--我的保姆》

詩段中間一連串的排比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認爲本段通過陳

                        3

述大堰河的勞動細節,表現了她生活的艱辛和勤勞的品質。實則不然,因爲他忽略了首尾句。假如把這一段看作一個複雜單句,就會發現我們被複雜的狀語吸引了注意力,反而丟棄了主謂賓,句子的中心當爲表現大堰河對“我”無私的愛。      

三 訓練質疑和解疑能力

思考使人產生疑問,從而使人產生解答疑問的內在動力,質疑和解疑實質是認識和思維不斷深化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說,質疑能力最爲重要。學生閱讀中產生的問題極爲廣泛,應該主動採取各種方法鼓勵、引導學生質疑。疑問有時是他們不理解的(甚至幼稚、片面),有時是富有創造性的深入思考的產物,都應該加以肯定和引導和解決。學《項鍊》一課,我讓大家自由提問,篩選出較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結果,共收集到三十餘個問題,其中不乏有價值的,如:瑪蒂爾德的幻想有無積極意義?虛榮心和資本主義有關嗎?瑪蒂爾德的悲劇有沒有必然性?如何評價路瓦栽這個人物?等等。討論積極,氣氛熱烈,學生在發言中把思維的觸角深入到瑪蒂爾德的階級地位、經濟基礎,深入到她的精神世界,深入到人性的高度,全面地評價了這個人物,深刻地把握了主題。

四 訓練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聯想和想象是形象的思維活動,是閱讀的必要途徑。學生在自

4

讀過程中,必須通過聯想和想象才能獲得感受,因爲文學作品通過個別反映一般,往往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須通過聯想和想象去補充和擴大,從而獲得完美豐富的形象。閱讀過程中,思維應該很活躍,它的程度將決定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因爲作者的創作意圖有時單一,有時繁雜,只有經過讀者的再創作,打了一個甚至多個回合,創作與欣賞纔算真正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聯想與想象的能力最爲重要。

在文言文和詩歌的學習中,這種能力尤爲重要。文言文具有言辭簡潔而表現力強的特點,詩歌的語言則含蓄簡練,如果拋開聯想與想象,大概只剩下枯燥和不知所云。解讀“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應是綠肥紅瘦”這樣的詩句,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描繪畫面,或者把詩句擴展成一個語段,要求或構思情節,或摹寫場景,或虛寫人物,不一而足。這樣的練習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調動感覺器官,激勵心理活動。

由於學生客觀條件的差異,他們對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練習聯想與想象的目的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答案不必強求一律,應該允許有個性、有差異,尤其鼓勵有創造性的認識。如:由1+1想到鐵軌,毛衣的花紋,籬笆,父親和母親,男生和女生,戀愛和婚姻,戰爭與和平,學習與生活等等,都是對的,關鍵在思維的過程。

給學生一把獵槍,讓他走進知識的叢林,自讀能力是這把槍上的一個重要部件。作爲語文教師,有責任培養好學生的自讀能力,因爲二十一世紀的人才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