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雲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發掘文本,讓學生充分感受雲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

2、瞭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寫作手法。

3、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濃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圍中,體驗語文的情趣,增長語文的素養。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從文章對“雲南的歌會”的描述中,感受雲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樹立熱愛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

2、瞭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寫作手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導入:

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速讀文章:何爲“歌會”?本文寫了誰在唱歌呢?在哪唱歌?

“歌會”:就是聚在一起唱歌

誰在唱歌:年輕女人、趕馬女孩、老人、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還有戴勝鳥、雲雀唱歌

在哪唱歌: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山路、村寨

三、深入賞析:

1、 細讀文章,找出你最喜歡的場景,別忘了在你有感覺的字句上畫一畫寫一寫。

(剛纔同學們靜靜默讀的場面令人感動,很多同學一邊畫一邊寫,這就是批註讀書法,它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值得推廣。)

這個欣賞的過程:

A、可以順帶讓學生了解:如工筆描繪人物、自然環境的烘托渲染、擬人等手法。

B、以讀帶品,如:

(1)“年輕的婦女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可以看出他們唱歌的地點特別。我覺得有意思。

(2)對歌有意思,與年輕婦女對唱的對手,雖然敗了,但心服口服,從婦女動作上看,是輕鬆愉快的,說明是一個有趣的活動。

(3)“不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裏去打鞦韆(用馬皮作成三丈來長的鞦韆條,懸掛在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女人竟然去打三丈來長的鞦韆,而且還悠遊自在,若無其事,可以看出她們是無拘無束的'生命

(4) “忽然出現個毛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着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於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着翅膀掠地飛走。”可以看出戴勝鳥也是具有靈性的。第四自然段中的雲雀羣在藍空和碧草之間載歌載舞,其樂融融!自然環境烘托歌的純樸本色。這部分還有擬人手法的妙用。

的確如此,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感受這快樂的生命。(女生齊讀)

(6)第五自然段寫道:“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從這句可以看出,這個火一樣的老人,燃燒的是激情,傳遞的是智慧和熱情。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

(7)第五自然段寫道:參加“金滿鬥會”有附近幾個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而且一連三天才散場,這麼多人這麼長時間在一起唱歌,是多麼的和諧啊!

這些人忙裏偷閒,能在忙碌中抽出時間從物質的世界裏暫時解脫出來。這一刻,他們完全屬於自己,他們的生命是張弛有度的。正所謂“一張一弛,方顯生命本色”。這就是張弛有度的生命。

2、小組討論:對比雲南歌會與流行演唱會的不同?比較後你最想說什麼?

四、小結課文:

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野間優美的景色和自在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於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學完這篇文章,推薦閱讀沈從文的其它著名作品《邊城》《蕭蕭》

五、佈置作業:

1、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在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於“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於“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於“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2、學唱二三首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