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閱讀 讀出味道

摘  要:

愛上閱讀 讀出味道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喜歡歡快的平等式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語文課堂成爲一個蓬勃的、充滿生命力的詩樣課堂已成爲閱讀教學的一個關鍵。本文談的是教學實踐中,關於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運用等幾點拙劣的認識。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興趣;教會方法

閱讀能夠溝通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

閱讀能溝通人與人的心靈,使人得以與高尚的心靈對話,吸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豐富文化的積累,接受美的陶冶,提高人的修養和品位;

閱讀能夠發展人的語言,發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薩特說過:“閱讀就是自由的夢!”只有在自由愉快的閱讀中人們才能享受到最美的精神生活。

而如今,爲什麼在很多學生的心目中,語文並不動人、閱讀並不快樂呢?說起動畫片和流行歌曲,學生如數家珍,可爲什麼在本該熱鬧的語文課堂上,他們卻總是木訥不言?作爲語文老師,我們是不是習慣了只顧在教學中訓練學生如何掌握枯燥的技巧,而忽視了語文自身的魅力?

學生是活潑的羣體,語文教師應寓教於樂,重視語文的自身魅力,語文課堂纔可能是一個蓬勃的,充滿生命力的詩樣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情趣,使學生在讀中樂,於樂中讀,並且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讀之有物,已成爲閱讀教學的一個關鍵。     

下面就以閱讀教學爲例,談幾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建和諧閱讀平臺,讓學生敢讀。

    要想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建構和諧的閱讀平臺。

    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恆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如有位語文老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找同學談對菲利普夫婦的看法,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覺得菲利普夫婦的做法也很正常,可以理解,雖然我也不贊成他們的做法,但現實生活中像這種嫌貧愛富的人大有人在。就拿二姐的婚事來說,我覺得現在看人辦事的就很多……”老師打斷了他的話:“我覺得你還是應該搞清楚小說的主題,不要太消極了,坐下!”就這樣,一句話重挫了學生的個性,一聲“坐下”傷害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一句不加思考的評價如一盆冷水澆滅了學生個性的火花。由此看來,一名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是多麼重要,他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探索,也可以壓抑孩子們探索的童心。

    現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正如語文新課標所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讀,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爲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建立起來了,纔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二、從培養興趣開始,讓學生愛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最佳動力。說起培養興趣,自然是老生常談,但是該如何培養興趣,卻一直讓許多教師感到棘手。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運用各種方法,創設各種情景,科學有序地讓學生參與到對課文的閱讀中,通過閱讀來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達到掌握知識、拓展思維的目的。

1、上好閱讀課,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閱讀課即“讀書課”。一直以來在我們班,我每星期至少上一節“讀書課”,我積極發揮指導作用,創設寬鬆的閱讀氛圍,放手讓學生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在讀物的選擇上,採用教師推薦,學生自選,學生交換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帶到學校,相互交流着看,這樣,他們便廣泛閱讀到了自己喜愛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讀物。從漫畫、卡通到科普讀物、民間故事、短篇小說、詩歌甚至名家名篇都有涉獵。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來感受閱讀的歡樂,進而對讀書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學生熟讀成誦的好習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每日一首古詩詞的背誦,每天習慣性的好詞佳句的記錄,每週一篇的讀書筆記,如果學生能認真做到這樣日復一日對語言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便是指日可待的事。

3、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動腦想,動口說。

布魯納認爲,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對學科本身的情趣。心理學成果表明,兒童最早發生興趣的是繪畫。閱讀教學中,我發現讓學生動手畫畫,能促使他們動腦動手,進入主動閱讀的境界。

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想象家”。的確,在兒童的眼裏,他們觀察大千世界的獨特視角,使他們產生許多奇思妙想,在成人看來雖覺得不可思議,但它也許就是未來世界的藍圖。因此,我鼓勵學生們要充滿自信,時刻堅信“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讓他們大膽地去想像,去思考。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不要輕易放棄,沒準,這想法就會變成現實的。

三、教會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

古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於終身受用無窮。”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如何加強學法指導已成爲世界各國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讓他們從“讀會書”到“會讀書”將會使其終身受益。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出自己的愛與恨,喜與怒,樂與哀,再輔以恰當的“講”,以講促讀,以讀代講,讓學生讀到實處,讀到好處。

1、引導學生做好閱讀準備工作。如作者、時代背景、文學流派、文學思潮的介紹,與文本有關的文章、資料的瞭解等,在學習課文時,讓查找資料的學生起來讀一讀,評一評,老師對查得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從而激發學生查閱資料的興趣和積極性。

2、從課題入手,抓住一篇課文的線索。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爲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提問題。學始於思,學生提問能啓迪他們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圍繞課題就重點內容、詞句,疑惑處進行自由提問。如教學《花兒爲什麼這樣紅》時,問學生:花兒有哪些顏色嗎?它們爲什會呈現各種色彩呢?這樣的問題,學生雖一時不能作答,卻恰恰抓住了所要理解的重點。這對養成學生帶着問題認真閱讀課文的習慣是有好處的。

3、要讓學生學會帶着問題去讀書。俗話說:不會讀書的孩子讀完書沒有疑問,會讀書的孩子讀完書總會問幾個爲什麼。學生從整體的感知到部分的體悟,從逐段閱讀的基礎上,再回到全篇進行歸納總結,這是我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一個過程。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的瞭解,會對文本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自然便會產生更深的疑問。

4、善於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爲教學的着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於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它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使學生對課文達到本質性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思維的健全;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本多元解讀可從文本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切入,這裏就不作闡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