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我們該怎麼教(網友來稿)

深圳市華僑城中學 張學新 

語文課,我們該怎麼教(網友來稿)

課程改革的浪潮,徹底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它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民主寬鬆的環境中學會學習,教師也由以前的演講師,佈道者的形象變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的形象,成爲新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學會使用電腦,這樣在課程改革中才能跟得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語文課該怎麼教?這實在讓我們彷徨。 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讓我們去借鑑,只有靠我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力爭找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模式,形成自己的獨有風格,“摸着石頭過河”是最好的概括,以下是我教學中的一點實踐和體會,在此和老師們一起交流探討。

  

一、重興趣,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發揮學生主動性,實現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探究,這樣遠比教師直接或強制塞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效果好的多。比如在講《端午的鴨蛋》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汪曾祺其人其事  2. 端午節的來歷  3.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  汪曾祺的作品簡介(《受戒》、《復仇》)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後,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薦一位發言人。  

●在課餘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彙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奔浪,有的在圖書館遨遊,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甚至有的還採訪百家之言。在這期間,我並非對此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因爲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既鍛鍊了學生動手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紹,和民俗風情畫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爲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絲凌子、布老虎、線糉子等等,色彩豔麗,生動逼真;有對汪曾祺的另兩部作品《受戒》和《復仇》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歎聲和熱烈的掌聲。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隨筆裏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的語文課我們喜歡。” 

 

    學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師不應是“留聲機”,而應該是引路人,那種認爲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在今天簡直就是誤人子弟,爲什麼?不利於學生成就終生學習的理想,能用嗎?那種認爲學生們只是“錄音機”,“書記員”的思想更是毒草,學生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着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着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語文課就不那麼“面目可憎”了。

  

二、重參與,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48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並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八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裏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爲,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講臺式”、高高在上式教學,變爲“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學,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態環境”,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纔可能成爲現實。  

文言文是最難教的,太難太易都不可取;而且學生們也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爲枯燥乏味。在《馬說》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採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  

    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爲單位,共同討論學習。

首先,我要求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自讀文章大意並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爲、也”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

其次,以小組爲單位,相互問答。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迴、發現、答疑、解惑。

然後,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達成共識。

最後,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朗讀。不同的感情讀出不同的語氣,進而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每段最後一個“也”字的妙用。讓學生知道古代“之、乎、者、也”的味道。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高興地說着,熱情地討論着,愉快地記錄着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還有幾個在做夢”的尷尬局面。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穫,都有所得的可喜局面。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高高在上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泛舟學海,尋找真理,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

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而不能像維持紀律的“警察”、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生態環境”。習效率會大大提高,雖然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但學習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學生們進行討論當然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花費時間多,但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遠比老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要好得多,有用的多。

三、重情感,提高人文素養

 

記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語文課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地生長,壯大,最後排擠掉缺點的雜草。

喜惱哀樂、愛恨情愁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但我們的學生由於社會閱歷和經驗見識的短缺,因此在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爲充滿人性的語文課理應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讓學生在學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體驗感受人生的情感、審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學生們既可以馳騁於大漠邊關,又可以徜徉於小橋流水;既能縱情於祖國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國的遼闊草原。讓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體驗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既使她們的思想變得成熟,又使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淨化。

新課程在這方面做的相當的周全:既有抒發亡國之恨的《最後一課》、《蠟燭》、《親愛的爸爸媽媽》,又有表達對祖國對親人愛的《黃河頌》、《背影》;既有革命英雄主義的《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又有充滿科學精神的《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尤其是中國古代的那些優美詩文,字裏行間洋溢着更多的情愫:既有讚美祖國大好河山的《三峽》,又有慨嘆疆域廣大的《使至塞上》;既有痛恨當時官場黑暗的《歸園田居》,又有對農村田園牧歌生活嚮往的《遊山西村》;既有抒發兒女情長的《無題》,又有表達愛恨情愁的《記承天寺夜遊》、《湖心亭看雪》。所有的詩篇都爲學生感受生活,體驗情感提供了條件。今天的語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們對秦磚漢瓦的嚮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又有對陶淵明“不爲三鬥米折腰”的歎服和對《紅樓夢》的崇拜。她的閉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舉手投足令人崇敬;她豐厚的底蘊令人歎服。所以我們要將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藉助於作者的生花妙筆去浸潤學生,喚醒他們的人性,健全他們的人格,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1、 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力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

2、 讓學生“議”,議出真情的源頭;

3、 讓學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

4、 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

5、 讓學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師來說,是否能夠爲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與教師自身的學識是否淵博同等重要。當然,寬鬆並非不要紀律,不要學校管理規則和行爲規範。教師要在營造寬鬆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爲能夠對自己的行爲負責的人。要讓學生參與制定製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