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中論據的使用技巧

作爲議論文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論點和論證的基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綜觀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議論文在論據的使用方面確實有不少獨到之處,很值得借鑑和學習。

一、立、擺、議結合

立,就是亮出論點;擺,就是擺出事實;議,就是講明道理。其中,議中扣題至關重要。

【示例】

人應該有所追求,但不能盲目地追求。(這是立)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自我,我們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愛國詩人屈原在其一生中都保持了最真實的追求:他沒有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與腐敗勢力同流合污,而是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他沒有在污濁的官場中“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他寧願自投汨羅江,也不願玷污其追求。(這是擺)屈原在人生追求面前,從來沒有忘記自我的真正價值;在現實考驗面前,他留給我們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這是議)

二、疊用論據

疊用論據就是將同類論據疊加使用。疊用論據不僅可以顯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活躍的思維,還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值得注意的是,疊用論據時,所用論據都必須緊扣論點,文字必須簡練,敘述必須有條理;否則,就會使文章結構混亂,論證矛盾或煩瑣。

【示例】

找準位置,是張騫行出的駝鈴陣陣,是蘇武牧羊的忠誠剛烈,是昭君出塞的黃沙漫漫,是衛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獵獵,是岳飛仰天長嘯的壯懷激烈,是鄭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飛舞與雄心勃勃……(這是疊用論據)找準位置,不能讓迷霧遮住雙眼,不能任狂風吹散信念……即使我們的紫葡萄化爲深秋的露水,即使我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懷抱,我們也要依然堅強地擦亮雙眼,尋找生命的契機,等待機遇的光臨。(這是緊扣論點論證)

三、繁例簡例結合

繁例,就是詳細地敘述一個事例;簡例,就是疊用許多同類論據。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繁例簡例結合論證,繁例與簡例必須同類或相關。

【示例】

“衆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飢寒交迫的百姓,作爲士大夫的屈原束手無策,於是他縱身躍入了濤濤江水中;屈原是爲黎民百姓謀幸福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的他只能投身於江,爲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是繁例)屈原找準了自己的位置。現代社會中,也有許多找準自己位置的人。他們不盲目羨慕高官厚祿與富足的生活;他們只爲祖國的安定、進步、發達做自己的貢獻。劉翔、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和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就是這樣的人。(這是簡例)

四、巧用設問

設問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巧用設問引出論點進行論證,不僅可以引起閱讀注意,還可以彰顯論點,發人思考。

【示例】

我們如何才能讓仰望星空的人瞭解現實呢?我們又如何才能讓飛上星星的人保留夢想呢?在那個人人埋怨的時代,沈從文先生目睹了現實的殘酷卻依然將江南小城寫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那是因爲,現實沒有湮沒他對人生的希望,而他也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顆赤子之心看待那個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於是,他沒有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中,也沒有讓現實麻木自己的心靈。

五、假設推理

假設推理,就是用假設的方法從論點的相反方向尋找論據進行反證,從而有力地證明論點。

【示例】

其實,歷史已不只一次向人們鳴響警鐘:假如,當初蔡桓公相信了扁鵲的話,他又何至於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假如,當初馬謖採納了王平的建議,他又怎會遺恨街亭而伏誅於武侯麾下呢?假如,當初秦孝公不採納商鞅之諫而變法,秦國又何以能稱雄於六國呢?假如,共產黨人不聽取李鼎銘先生的意見而實行精兵簡政的話,革命政權又何以能變成“小老虎”而吃掉龐然大物的“東洋驢”呢?由此不難看出:善納人言者,昌;拒納人言者,亡!

六、正反對舉

論證過程中,適當選用反面論據,進行正反論證,可以使論證邏輯嚴密,具有較強的思辨性。

【示例】

泱泱中華,從未忘記幸福的存在:劉邦是幸福的,因爲他勝利了;武則天是幸福的,因爲她執政了;楊國忠是幸福的,因爲他有權了。然而,項羽是痛苦的,因爲他失敗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爲他們被遺棄了;李白是痛苦的,因爲他所處的時代有一段朝野都亂了。於是,便有了時間在追問歷史何爲幸福。

當然,論據的使用技巧遠遠不止上述這些,比如還有化用典故、妙用修辭、活用句式等。

高考議論文正確使用論據的技巧

議論文的寫作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缺一不可。這其中,論點是統帥,贊同什麼,反對什麼要旗幟鮮明,不可含糊其辭。論據是支撐,無論是引用理論論據還是引用事實論據,目的都是爲論證論點服務,爲充實內容服務。那麼,在實際寫作中,在處理論點與論據的關係時又有哪些誤區?該怎樣正確地處理論點與論據的關係呢?  

論據使用的誤區  

誤區一:不合主題,牽強附會。  

唐玄宗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叛軍即將攻入長安,唐玄宗聽從了楊國忠的建議,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隨行將士越想越氣,好好的長安呆不住,弄得到處流亡,受盡辛苦。於是他們殺死了楊國忠並要處死楊貴妃。這可把唐玄宗難住了,他怎麼捨得殺這個寵愛的妃子呢?但是衆怒難犯,唐玄宗爲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選擇,叫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別的地方,用帶子勒死了她。於是纔出現了馬嵬坡上那一幕:楊貴妃淚眼漣漣,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羣大雁在空中低飛……  

(選自高考三類文《那一滴晶瑩的淚水》)  

誤區揭示:這個材料寫的是“馬嵬坡事件”,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論據,但是,讀罷這個材料我們感覺到能證明的觀點是“選擇”或是唐玄宗“忍痛割愛”,而與本文的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識”毫無關係。作者牽強附會,非要以此來論證主題,就犯了材料、觀點不相符的毛病了。此類現象在考場作文中頗多,值得關注。   誤區二:語焉不詳,不夠準確。  

是誰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他通過分析當時中國的形勢,認識到只有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趕出中國,不能依靠外國的力量。當時日本的鐵蹄已經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可謂危在旦夕,而國內又發生內戰,爲日本侵華創造了有利時機。後來歷史事實證明了他的分析,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我們終於勝利了。  

(選自高考三類文《讀歷史》)  

誤區揭示:事實論據在運用時要注意事件人物、時間、背景和過程的準確性。有的考生由於記憶不準,時常出現語焉不詳、張冠李戴的現象。這種“硬傷”一般難逃閱卷者的法眼,成爲影響得分的重要因素。如上面一例,將發動“西安事變”的發動者說成張學良一人,實際上是張學良、楊虎城兩人發動的,而且對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處,這些錯誤會使材料的說服力大打折扣,從而無法達到論證觀點的目的。  

誤區三:直說結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滿堅強的天使。史鐵生曾經說過:“困難的本質對於人的傷害是一樣,如果不去尋找意義,生命就真的沒有意義了。”他二十一歲因病殘疾,大半輩子坐在輪椅上,晚年還受盡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續談》(《病隙碎筆》)也是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辛苦完成的。然而身體的病痛打敗了他嗎?沒有,堅強的史鐵生還被認爲是近代最愛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築起心中堅強的牆,才能戰勝困難和挫折,取得成功。  

(選自高考二類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誤區揭示:這個例子是議論文寫作中論據使用失誤的典型,這種運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結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說理透徹”的重要一環--剖析。在上面文段,作者給出了史鐵生這個素材,然後直接給出結果“然而身體的病痛打敗了他嗎?沒有”。至於史鐵生究竟是怎樣“雕琢心中充滿堅強的天使”的,這種雕琢的過程表現出人物怎樣的精神並沒有深入剖析。解決這種病症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強化“剖析”意識,二是學會“剖析”方法,比如假設剖析、因果剖析等。  

誤區四:一味堆砌,缺少聯繫。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爲了寫一部史書,從小研讀庫存史書,在不幸遭受宮刑之後,他並沒有因爲世人的白眼與唾棄而選擇放棄,更加潛心鑽研經史。他終於寫出了被後世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成爲了厚實寶貴的文化遺產,千古流傳。  

文化英雄魯迅用他那刀槍般鋒利的文字與國民黨,與黑暗社會作鬥爭,雖然反動派對其恨之入骨,對其進行迫害,但魯迅毫無懼色,反而寫出來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敵人心痛。  

(選自高考二類文《面對挫折》)  

誤區揭示:寫議論文少不了論據,但是不是把幾個論據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顯然不是的,上面文段舉出兩個人物事例,卻不對兩個事例之間的關係作任何剖析,只是簡單地排放在一起,這樣用材料有什麼論證效果呢?像這種運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議論”必須做到“擺事實,講道理”,光擺事實是沒有用的。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後要剖材料與主題的關係,第二段後也要剖析材料與主題的關係,最後還要把兩則材料結合起來再深入剖析與主題的關係。  

正確使用論據的技巧  

技巧一:引用、舉例相結合。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講究理論論據,又講究事實論據,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鐘,但是他心裏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裏,兩眼釘着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餚換爲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裏的骨頭嘆口氣說:“我真胡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爲心有所旁鶩,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地徹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孔子家語:“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爲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實秋《健忘》)  

運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圍繞“健忘”這個主題,作者精心選材,通過“愛迪生”“牛頓”“白居易”三個事例說明“健忘”的涵義、範圍,之後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忘不一定是壞事”。這些材料事實確鑿,引用恰當有力,典型準確,很有說服力。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典型的材料,說理怎能服衆呢?觀點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同類互補,深刻剖析。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美麗。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水,灑遍了犧牲的細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奮鬥的英姿與之對抗,那麼這樣的人生是輝煌的。  

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羣咩咩地叫着,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麼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牧羊老人從未曾放大痛苦,於是十幾年後,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  

昭君出走大漠,絲綢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駝鈴的丁冬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不應該是她真實心態的寫照吧!如果不賂畫師,終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麼是挫折換來了漢匈兩地人民的短暫安寧。  

蘇武和昭君的舉動應該是對直面挫折、縮小痛苦的心理的詮釋。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纔是我們的最佳選擇。(選自高考滿分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  

運用指南:如果手頭有兩個以上的人物素材該怎樣用呢?可以將幾個論據用排比方式組合起來,相互補充,形成集團效應。但要注意決不能只是簡單的材料堆積,要注意對材料的共同作用進行深刻剖析,將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起來。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爲中心,聯想到兩個具有同樣性質的人物:蘇武、王昭君,然後又對兩個人物所蘊含的精神進行深刻剖析,從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技巧三:正反對比,突出主題。  

貝多芬甩開了塵世的喧囂,在音樂的國度裏盡情跳躍;居里夫婦拋棄了名利的紛擾,在科學的世界中邁出了更深遠的步伐;陶淵明忘卻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採菊……他們的人生輕鬆徜徉,嗅着人間的芬芳。而別里科夫被世俗束縛在套子裏,葛朗臺被金錢拖至了死神的身邊,他們沒有全力輕鬆地奔跑,最終被捲入世俗的濁流中……  

(選自高考滿分文《 輕鬆起跑》)  

運用指南:面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與劣、好與壞、美與醜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這種方法可以廣泛運用於各種文章的寫作中。如上面文章,將“貝多芬”“居里夫婦”“陶淵明”同“別里科夫”“葛朗臺”進行對比,兩類人物的精神高、劣顯而易見,文章的主題也能得到鮮明地突出。  

技巧四:連續設問,強化論證。  

蘋果落地在我們看來是最尋常不過的事,蘋果熟了掉下來砸着蘋果樹下的人也是司空見慣的,可蘋果掉在牛頓頭上卻“砸”出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學基礎的三大力學定理,爲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你能說牛頓是因爲比我們多了份機遇纔有如此偉大的創造嗎?假如曾經有蘋果砸在你頭上,會是怎樣的結局呢?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黴,一出門就被蘋果砸到了呢,還是在慶幸自己真幸運,然後讚歎蘋果的味道真好呢?其實,上帝給每個人的機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發現並珍惜它。機遇像一塊粗糙的石頭,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獲得新生。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頭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頓這樣的“雕刻家”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纔有偉大的創造。 

(選自高考滿分文《創造源於執著的追求》)  

運用指南: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事實論據需要同剖析論證結合起來。可以針對事件,從事件的原因、本質與發展入手,運用假設思維、因果思維連續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在“問”與“分析”的過程中破解事件的內涵。如上例,針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這一事件,連續發問,多角度、多層次探究事件蘊含的內容。說理有據,論證有力。  

 

王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