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的教學設計模板

篇一:猴王出世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猴王出世的教學設計模板

一、揭示課題,瞭解西遊記及作者

1.播放《西遊記》的主題曲。這是那部劇?看過《西遊記》吧?

2.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瞭解的《西遊記》?

(人物,故事,四大名著,古典神話小說)

3.那誰知道如此被大家喜愛的名著是誰寫的嗎?

(吳承恩,明小說家,江蘇人,自幼喜愛神話故事,中年及晚年)

4.在這部小說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物?(孫悟空)

5.你知道孫悟空打哪來?又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吳承恩先生的《猴王出世》,瞭解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體會古代白話文的語言特色,感受文字與影視的不同。

二、掃清文字障礙

1.默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對於不理解的詞句,可引導學生通過多讀課文、藉助註釋和查字典解決。)

2.交流自學情況,逐段彙報難懂的字詞和和句子,教師引導學生大概瞭解句子的意思。(採取學生甲問,學生乙答的方式)

例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那山頂山有一塊仙石,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一句,使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

這個意思就行了。

再如:重點詞句(候、侯、猴、喉),(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石碣),(瞑目蹲身)等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邊讀邊想: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石猴是從哪來的?(課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話介紹了石猴的來歷,引導學生畫出相關的語句後用自己的話概括。)

(2)石猴又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講述了石猴成爲美猴王的過程,其中有些貫穿始終的關鍵語句要引導學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發展的脈絡,爲用自己的話複述這一過程作準備。)

小結過渡:瞭解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過程,孫悟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三、品詞析句,感悟人物品質

1.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孫悟空的第一印象。(勇敢頑強、無私無畏、頑劣活潑等皆可。)

過渡語:同學們,一迸,迸出了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的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裏,那麼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的、放聲的先讀讀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感受。

2. 細讀課文,反饋交流:(重點是朗讀的引領和對古典文學語言特點的體會)

(1)“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排比的修辭手法,三個字三個字的短句,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彷彿石猴能跳起來??)

(2)“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排比,寫出石猴的

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3)“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對偶句,像詩一樣整齊??)

4.感情朗讀課文,讀出美猴王的個性特點。

總結:寫的是活潑可愛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那麼短促,有節奏,反過來說,就是用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隻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的高度融合,這就是經典。

四、複述課文

四人小組合作:選擇一個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詳細複述課文,比較課文的敘述和我們的敘述有什麼不同之處?感受課文的語言簡練、概括,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淺顯、易懂。

五、佈置作業

1.把下面兩個片斷多讀幾遍,用自已喜歡的符號畫出描寫動作的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然後寫一個同學們勞動或活動的片斷。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擡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神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佔竈爭牀,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閱讀《西遊記》或《西遊記》故事書,準備召開一個《西遊記》故事會,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一塊仙石——迸裂產石猴——成王

《猴王出世》課後反思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教學時,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

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課文中有些詞句,學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學生大概知道“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這個意思就行了,大可不必逐個細講,在有些影響閱讀的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出現時,一讓學生課前通過查字(詞)典解決,二同學之間互相解釋,三有的需要我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佔用課堂大量時間。

教學中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我沒有點撥學生說一說:石猴——美猴王。

領導意見及建議:

1、你對學生的態度,非常謙和,尊重學生的情感表達,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對學生的每一次評價,情感飽滿,信任,這樣學生狀態放鬆,很容易被帶入文本中。

2、建議在字詞的處理上,尤其是重點字詞,要有板演過程,還要讓學生自己寫,這樣印象最深刻。

篇二:猴王出世教案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體會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的語言美。

2.瞭解課文內容,讀懂“石猴”勇敢頑強,機智靈敏的個性特點。

3.學習生字詞,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清故事發展的前因後果,體會“石猴” 勇敢頑強,機智靈敏的個性。

教學思路:

本文是閱讀文,且是《西遊記》中的故事,多數學生已通過電視或讀書已大致瞭解孫悟空(石猴)的來歷、個性特點和經歷,爲此,教師可以輕鬆地講解此文。教師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難懂的字詞和句子,解決問題。學生再讀課文,分組討論,找出石猴是從哪裏來的,又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解決此問題後,讓學生暢所欲言,感悟人物個性。最後複述課文,鍛鍊學生的口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自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查閱資料,標出解釋,標出不懂的地方,課上討論。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誰看過《西遊記》,在這部小說中,你們最喜歡哪個人物?(孫悟空)

2.你們知道孫悟空是從哪裏來的'嗎?又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猴王出世》,瞭解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出示幻燈片)

二、通讀全文,找出難懂字詞、句子

1.默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讀不懂的字詞和句子畫出來,同學間可相互討論。

2.交流自學情況,提問學生,通報難懂的字詞和句子,老師作出釋義,引導學生大致瞭解字詞、句子的意思。(出示幻燈片) 詞語釋義:

名曰:名字叫。

腹目:閉上眼睛。

石碣:石碑。

鐫:刻。

拱伏無違:伏在地上,朝上禮拜。

序齒:按年齡的大小順序。

遮陰:遮擋陽光。

造化:課文中指福氣;運氣。

家當:家產。

石竅:石頭邊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無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設: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勝:歡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興。

抓耳撓腮:亂抓耳朵和腮幫子。形容焦急、忙亂或苦悶得無法可施的樣子。

句子釋義:

“ 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

意思大概是“ 這塊石頭自從盤古開天地時就有了,日久天長,有了靈氣” 。

三、再讀課文,瞭解大意(出示幻燈片)

⒈ 邊讀邊想:石猴是從哪裏來?又是怎樣成爲美猴王的?⒉ 分組討論

(1) 問題:石猴是從哪裏來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有介紹,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並用自己的話回答)

(2) 問題:石猴是怎樣變成美猴王的?(讓學生從課文第二、

三、四段中找出相關的句子讀出來,理清脈絡,再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複述。)

例如:課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爲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裏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橋頭要求衆猴信守承諾拜他爲王等語句。

四、暢所欲言,感悟人物個性

1.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對孫悟空的印象。(勇敢頑強、機智靈敏、頑劣活潑、無私無畏)

2.再讀課文,課文是怎樣描寫石猴的,找出相關的句子?

3.反饋交流

(1)“那猴在此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潤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貂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蜂洞之中。”(勇敢機智、身手敏捷、交友廣闊、活潑機靈)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爲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爲王?”(敢作敢爲,充滿自信,當仁不讓??)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美猴王的個性特點。

五、複述課文

1.找四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各複述一個自然段。

2.比較課文的語言和我們現在的語言有什麼不同。(課文語言簡練概括,現在用語淺顯易懂)

六、佈置作業(出示幻燈片)

1.多讀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

2.閱讀《西遊記》和有關西遊記故事的書,準備開一個《西遊記》故事大會,看誰的故事講得精彩和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