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範文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1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授課的對象是七年級新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強。具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力,但理性認識不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小學自然基礎,但缺乏正確的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

結合學生和課本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探究法”,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課中主要以學生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爲主,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引導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穿插一些小遊戲,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方式的變革,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討論的組織。

四、課時(1課時)

五、教學媒體

身邊常見事物的圖片(山、石、樹、昆蟲等等),課前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1.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上新課前先做一個遊戲:教師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如盆栽植物、小動物)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是根據初一新生好奇的特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質疑啓思,討論問題:

討論的問題是:

①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討論分小組進行,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使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學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徵”答案不完整,學生甚至出現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我都回適時進行鼓勵,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啓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討論與遊戲,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

(1)討論:植物和動物等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我認爲通過討論學生找出植物和動物需要營養的方式的不同,爲《生態系統》等內容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鋪墊。

學生討論後回答相關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總結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遊戲:全班進行憋氣比賽,看哪位同學憋氣時間長。討論問題是:我們爲什麼只能短時間的憋氣?能否列舉一

些動物如何進行呼吸?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總結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學生知道呼吸是什麼,而不能深入對呼吸進行探究。

(3)提出問題:

“爲什麼要給養魚缸的魚經常換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排出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植物也會產生廢物,那麼植物如何排出廢物?

總結出: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猜物品遊戲:

課前準備好幾個紙箱子,其內放幾種動物(如青蛙、蚯蚓等),讓學生上臺用手摸後猜裏面是什麼動物。要求

全班學生注意觀察猜物品的學生碰到動物時產生的縮手反應。學生觀察做此遊戲的學生反應後,簡單歸納出此現象的原理,即人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

討論題:植物等其他生物對刺激是否會做出反應?如果植物也能對刺激做出反應你如何證明之?對於這樣問題學生

可以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設計,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我對於學生的各種設計將給予鼓勵,學生對“生物都能對刺激做出反應”這個特徵不僅僅是存留在識記的層次上,而是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生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爲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爲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爲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爲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爲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並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的基本特徵。

難點: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機器人跳舞、演奏音樂。設疑:機器人可以演奏、跳舞,爲什麼說機器人不是生物呢?

(機器人不能呼吸、不能生殖等。)

教師追問:什麼樣的物體才能成爲生物呢?我們怎樣判斷它是不是生物?

(二)新課講授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教師多媒體展示圖片並提問:小麥在太陽下生長,還需要澆水施肥、動物需要捕食、人類需要一日三餐,這說明什麼問題?

(生物要存活需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

教師總結:可以歸納爲“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這一特徵。

教師追問:動物和植物的營養方式不同,是否都需要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存?

(像小麥等植物需要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動物需要進食獲得營養,所以動植物都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教師多媒體展示圖片鯨魚呼吸圖片並提問:這是什麼動物行爲?生物是不是都具有這種行爲?

(鯨魚在進行呼吸。生物都需要呼吸。)

教師追問:

(1)人類溺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陸生植物爲什麼不能澆太多水?

(溺水導致人無法呼吸,因而窒息死亡;陸生植物也需要進行呼吸,當根部積聚太多水分時,根細胞無法呼吸而死亡,造成爛根現象。)

3.生物能排出身體產生的廢物

教師多媒體展示圖片人類出汗的圖片,提出問題:人類出汗是什麼生物現象?人體還有沒有類似的這種現象?

(這是一種排出體內廢物的現象。還有排尿、呼出二氧化碳、排便等類似現象。)

教師糾正:這裏所說的“廢物”是經細胞代謝產生的不能被生物體再利用的物質。而糞便沒有進入細胞代謝,不能稱爲“廢物”。

(三)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生物的幾種重要特徵並舉例。

作業:課下預習生物的其他基本特徵。

《生物的特徵》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後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概述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能力目標

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和比較,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參與對實物的觀察和比較,進行表達交流,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三、教學難點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四、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兔子玩具和兔子、小魚和玩具魚(紅色)、含羞草、仙人球和珊瑚、倉鼠、手掰模型、機器人等、生物的特徵PPT課件。

(二)學生準備

學案、展示紙、馬克筆等。

五、教學過程

【3分鐘】設疑導入

提問:以下哪些是生物?

校園環境照片播放。

提問:爲什麼說它不是生物,具有什麼特徵,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生物呢?

【板書】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學生判斷圖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採用貼近學生的材料――校園中的生物、非生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興趣。

【15分鐘】比較、討論、提要求、小組完成學案

比較小組所分到材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和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科學的語言歸納和概括生物都有什麼特徵?請把你歸納的結果寫在紙上。

看哪個小組概括得準確、全面、效率又高。

分組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生物的特徵。

通過實物,讓學生通過比較和歸納,概況出生物的特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概況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

【15分鐘】分組展示

引導學生分小組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學術語進行表達)。

總結學生的回答: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1.分小組展示。

2.傾聽他人的回答,思考,提出問題。

3.總結生物的基本特徵。

給學生以展示自己的舞臺,鍛鍊學生表達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使用生物專業術語表述,體現了學科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讓學生自己總結生物的特徵,而不是死記硬背,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5分鐘】學生提問/教師提問

1.珊瑚和仙人球都會長大,但爲何仙人球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呢?

2.僅憑長大這一條能不能判斷該材料是生物呢?

3.那根據哪些特徵來判斷材料是生物呢?

1.思考;

2.不能;

3.思考、回答。

對總結概括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深入探討:要判斷該物體是生物,物體應符合多條特徵。

【2分鐘】總結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思考、討論。

總結,再次強調生物的特徵。

【5分鐘】應用

枯死的含羞草是不是生物?

思考(辯論),應用本節知識解決問題。

讓學生對於學到的知識真正學會運用,而不是僅僅停留。記憶的層面。

練習題、鞏固本節知識。

進一步應用本節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