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

學習重點: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學習難點: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繫。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裏住着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纔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羣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着藍天白雲發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田裏幹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裏有什麼大灰狼”農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着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着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着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着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裏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小孩由於說謊結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於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麼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麼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現了什麼?生:這些數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直尺上從0開始越往右邊數字越大,也就是說,數越大,離0也就越遠。A、從0到1是一段,用數字1表示;從0到2是兩段,用數字2表示;從0到3是三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4是幾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5呢?

師:剛纔我們數數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裏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麼?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裏表示什麼?(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麼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一)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只要知錯就改仍是好孩子。經過村長的教育,放羊娃決定改過自新不再騙人了,於是村長就決定送給放羊娃1只羊,現在放羊娃有幾隻羊,怎樣列式表示?

村民見村長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個村民,也送了他一隻羊,現在放羊娃有幾隻羊呢?怎樣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給放羊娃一隻羊,現在放羊娃有幾隻羊呢?怎樣列式計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給他一隻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該有幾隻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於是還是每天都帶着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東邊有3只羊在吃草,西邊有2只羊在吃草,現在放羊娃一共有幾隻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在一共有幾隻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於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羊不見了蹤影。現在還有幾隻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學故事:零先生漫遊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字界像一個大雞蛋,裏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負數,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麼。這一罈子東西中孕育着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闢地的0。0在數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於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在“0”轉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後,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着正數和負數,但是他錯了,正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後,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字們都要推舉他爲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後,數字們爲了敬重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便尊稱他爲“0”先生。

“0”先生過着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立的子民——數字都在幹些什麼,於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現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爲0不是最小的數字,也不是最大的數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鬱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閒自在的日子。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頁例4,做一做,練習三1、2、題。

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爲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後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學情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爲此,教學時要藉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瞭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於生活,消除學生因爲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讓學生在明白“平均分”含義和會平均分的基礎上,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教學重點:認識除法,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小棒。

教學方法:

遊戲參與法,動手操作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出示12個竹筍和4個盤子。

再出示題目: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可以放幾個?

提問: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是什麼意思?(強調每盤要放同樣多)

學生獨立分竹筍,然後彙報分的結果。

小結:把12個竹筍,放在4個盤子裏,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個。

教師:像這樣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或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屬於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是平均分,在數學上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表示。(板書課題: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那今天我們學習除法,除法的符號是“÷”。

指導書寫:寫除號時,先畫一短橫,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上下兩點要對齊。

2、出示教科書第18頁的例題4。

教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幾個?”這道題應該怎樣列式?

①要分的竹筍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

③每份是幾?(是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

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12÷4=3

④教師再讓學生回憶剛纔的除法算式是怎樣列的?讓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⑤教師: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再互相說一說。

3、出示:15÷3=5

教師: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5除以3等於5)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這一節課學了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3頁的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平均分、寫算式,再次體會除法的意義和鞏固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可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下面兩道小題。

2、完成教科書第15頁練習三的第1、2題。

練習時,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同時,注意採用“開火車”“接力賽”“抽卡遊戲”不同形式組織練習,讓學生在愉快的練習活動中掌握知識。

四、全課總結

五、佈置作業:

課本15頁的第3題,先擺一擺。

板書設計:

除法

12÷4=3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於3。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理解“0”的三種含義,會讀、會寫“0”。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繫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學習重點】

聯繫生活實際,體會“0”的含義

【學習難點】

0的書寫方法,理解“0”的含義

【學具準備】

3支鉛筆、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數字卡片

【問題導航】

如果盤子裏一共有3個蘋果,分給媽媽1個,還剩()個;再分給爸爸1個,還剩()個;自己又拿了1個,盤子裏還剩下()個蘋果呢?

【學習過程】

1、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10個數字,那麼老師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好不好?現在老師說數字請同學拿出老師說的數字卡片,看誰拿的快並且對。(老師依次說出5個數字,學生從學具袋拿出數字卡片,教師根據情況作出評價)

師:現在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我把一支給了__X同學,把一支給了__X同學,把一支又給了__X同學,那麼我現在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用什麼數字表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數字【板書:“0”認識】

2、揭示第一含義──什麼也沒有。

師:老師手中有3支鉛筆,分別分給了3位同學,現在我的手中一支鉛筆也沒有了,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板書:一個也沒有,用“0”表示,讀作:零。】(學生齊讀)

師:那麼“0”怎麼寫呢?請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師寫。

師:在田字格內書寫“0”(提前畫好田字格),邊寫便告訴學生書寫要求。(強調注意的地方:從右上角起筆,向左,向下,收筆,和起筆相連。)

學生在課本第9頁,練習描紅。

3、揭示第二種含義──起點。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一個也沒有”,就用數字“0”表示。同學們手裏都有一把小直尺,舉起來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觀察後小組交流彙報)師總結:我們在直尺上也發現了數字0,看到0在直尺的最前面,並且0排在1的前面。因爲0表示一個也沒有,0比1小。我們還可以看到直尺上有一格一格的,像這樣一格一格的是尺子上的刻度,0在直尺上到底表示什麼呢?(小組討論彙報討論結果)

師: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個刻度線上表示起點。【板書:起點】利用這個原理可以用直尺量東西,這時“0”就表示起點,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

討論:

1、在運動會上你看見過賽跑嗎?110米欄世界冠軍劉翔站在跑道的哪個位置可以用0來表示?

2、看見過跳遠嗎?運動員在哪個位置開始起跳?能用0表示嗎?

4、揭示第三種含義──分界線

師:我現在手中拿的是一個溫度計(教師出示溫度計),通過觀察在溫度計上也能找到“0”,那麼這裏的“0”表示什麼呢?(生交流)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現在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麼位置?【學生觀察後交流】師總結:現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上方。

師:,我們再把溫度計放在冰塊上(教師演示),請大家再看一下紅色液體在零刻度線的什麼位置?【學生觀察後交流】。

師總結:現在紅色液體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線的下方,這時我們會看到紅色液體的最高位置會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線的下方,也就是說:溫度計上面的“0”表示分界線,上面表示零上溫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溫度。好了,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字“0”,那麼我們一塊總結一下,0的三種含義。誰來說說?

5、課堂練習:

(1)在田字格本上練習書寫“0”,並進行書寫展覽(各隊選舉寫得最好的,8隊參加,再選出書寫最優秀)

(2)課本第10頁1題、2題。(學生填在課本上)

(3)第11頁5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注意強調學生一個球也沒進去,也可以用0來表示)

6、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最深刻?爲什麼?(學生談收穫)

7、佈置作業:寫數學小日記

你能用0說幾句話嗎?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課本P18頁,例4,練習四第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

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裏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爲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纔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裏,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於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並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8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第一關(練習四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四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並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四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並解決,然後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並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0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②、使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教育學生要禮貌待人。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課件、紙條、磁鐵

學具:數字卡片、小棒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分東西,通過分東西學習新本領,好嗎?

動手實踐一:

(1)教師提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2)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學生彙報

提問:誰願意說說他是怎樣分的?(學生說,教師板書,在學生說的時候注意鼓勵有創新的)

(4)教師指着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5)請學生說,並說說爲什麼不一樣?

(6)教師歸納指出:最後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着學生分的磁鐵說: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2、探索新知

1、學習例2

(1)、創設情境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來到老馬家作客(課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隻小動物),老馬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們,拿出6個又大又紅的桃子(課件出示6個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老馬心裏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三個小鬼一定會吵翻天,所以老馬想請我們206班的小朋友幫幫忙,把桃子分好,不過在動手之前有兩個問題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個桃子分成幾份?(當學生說3份時,教師出示3只盤子)②、該怎樣分?

(2)、動手實踐三: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數字卡片代替桃子動手分。

(3)、觀看動畫演示分桃子的過程

教師:在同學們分的時候,老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馬是怎樣分的。(課件演示第一次分的過程)提問:每盤放了幾個?分完了嗎?繼續分。(課件演示第二次分的過程)提問:老馬分了幾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盤放幾個?還剩幾個?第二次每盤又放幾個?

(4)、動手實踐四:

現在請同學們學老馬的樣子分一次?

(5)、學生上臺演示分的過程

教師:誰願意上臺分給大家看?(用磁鐵演示)

(6)、教師歸納小結:把6個桃子放在3個盤子裏,每盤放的同樣多,就是把6個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做。

2、學習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①、除號

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叫除號(板書:÷),先寫橫,橫要寫平,然後上下各一點,兩個圓點對齊。

②、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把要分的東西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3寫在除號的後面,除號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個,2寫在等號的後面。(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整道算式讀作“6除以3等於2”(板書,全班齊讀一遍),學生讀“8÷4=2”進行鞏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書,學生齊讀),學生說“8÷4=2”的意義。

3、形成練習

(1)、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

①、讀題,理解題意

請一名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

②、動手實踐五:

學生根據題意進行操作並填出算式。

③、觀看動畫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分小棒的過程。提問:總共分幾此?第一次每堆放幾根?

④、指導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幾根該用12除以幾?等於幾?

爲什麼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麼意思?除號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

(2)、做“做一做”第一題的第二小題

①、學生獨立做

②、集體訂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幾根該如何列式?12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

③、比較一、二兩題

爲什麼第一小題是除以3,而第二小題除以4?

(3)、做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4、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課堂作業

做練習十二的第一題

6、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說明

1、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後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

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

②、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③、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④、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⑤、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教學設計

①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實現三爲目標;

(3)立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情境和氛圍。

②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彙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後,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着平均分,並沒有告訴學生如何纔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後,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後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