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結構教學課件

數據結構教學課件篇一

數據結構教學課件

複習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知道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

4、使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進一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複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請每一位學生用文字、表格、框圖等方式分別表示出這兩個單元的知識結構。

2、提示整理知識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各單元分別學了哪些知識?是按什麼順序學習這些知識的?再看課本目錄,看看教科書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安排這些內容的?

(2)再看例題。每小節有幾個例題,每個例題是什麼內容?例題之間有哪些聯繫?你認爲哪些例題解釋同一個內容?這些內容你理解嗎?

(3)根據目錄和例題,概括出各單元知識。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來。

二、師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單元知識結構圖

1、讓學生將自己整理的知識在小組交流。

師巡視:找整理得較全面、較有邏輯性的學生作品,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對展示的作品做評價。

2、教師將自己整理的各單元知識結構圖分別向學生展示。對着結構圖,引導學生系統回憶各單元所學知識。

3、提出問題和介紹經驗

師:“對以上學習內容,你有什麼疑問?你有哪些成功的體會可向同伴介紹的?”

組織學生質疑、釋疑並交流整理知識的體會。

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1、出示教科書第113頁第5~6題,然後讓學生獨立作業,可直接寫在書上。最後反饋交流。

2、學生獨立完成P117-118頁第5-7題。

四、全課小結

1、通過今天的複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2、師總結。

數據結構教學課件篇二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在新課程理念中,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倡導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從而提升信息素養。

本課以學生活動爲主,搭設構建圖書管理數據表學習情景;以教師有效指導爲輔,對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進行必要的引領分析。木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從管理學生身邊的圖書信息出發,首先讓學生觀察、分析圖書信息,發現並提取圖書的共性信息,體會數據的結構化過程,初步建立“館藏圖書”數據表。其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探究三個不同側面的管理信息需求,逐步調整數據表內容,建立較爲完善的數據表,深刻領會數據表的建立是根據實際需求來確定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自嘗試建立“讀者信息”

數據表,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方法進行鞏固,達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增強學習信息技術興趣的目的。最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常用的數據類型,設置所建數據表各個字段的數據類型,體會數據類型設置的必要性,掌握設置數據類型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木課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國地圖出版社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中的第三單元“科學管理信息”的第三節內容,本節重點介紹了數據結構化的過程,針對結構化的數據設置數據類型,使學生了解數據庫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初步學會使用數據庫技術管理信息,處理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問題的思路。木節內容是學生進行後續學習《數據庫管理技術》模塊的鋪墊內容,爲學生深入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本節內容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體會數據結構化的過程,能夠從管理身邊的信息中,提取所管理信息的共性特徵,以構成數據表的字段,從而形成數據表;並根據字段所描述的信息設置合理的數據類型。第二課時將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主題,然後確立問題設計需求,進行數據結構化的處理,建立字段和數據類型,並利用Access軟件創建數據表。木節課是第一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