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面積單位教學計劃範例

一、教學內容:

三年級數學面積單位教學計劃範例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二、教材簡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三下第六單元《面積》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作爲單元的第一課時,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掌握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上經歷了“從線到面”的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更是後面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三、 教學目標:

1. 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1.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生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平方釐米、平方分米的學具。

六、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

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2)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從兩根尺子的比較中,引發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 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4.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 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 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 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 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6.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 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爲什麼?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實踐運用。

(1) p74頁做一做第1題。

(2) p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資料:

① 有關美國首都和我國首都北京的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積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的資料。

② 廣州市十年前人均綠化面積資料,和廣州市十年後人均綠化資料。

說一說,你有什麼感想?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全課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