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反思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一節典型的概念型課題,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掌握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觀念。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有成功的喜悅,也有不足的遺憾: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以情激趣。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由於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爲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一概念,課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一個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爲模擬的兩塊大小差異較大的校園草坪塗色,巧妙地創設了矛盾衝突,這樣就自然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很順利地引入“面積”的教學。在進行面積單位的教學時,我創設了一個“猜一猜”遊戲,把兩張畫有不同數目不同大小的長方形格紙藏起來,告訴他們一張有4個格,一張有8個格,讓他們猜哪個面積大?學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說4個格的大,有的說8個格的大,還有的孩子認爲格子一樣大的,有8個格的面積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樣的話,哪一張大就不一定了。這樣,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衝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學生會主動分析矛盾,主動探索解決矛盾,從而認識到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動手操作,強化感知。《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採用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的感知比較弱,不像對時間、長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爲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爲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畫一畫、塗一塗、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從而,得出面積的完整結論: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對於“面積單位”的認識,我也組織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找一找1平方釐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本節課,通過一系列活動,從生活中的面積——實物中的面積——圖形中的面積——圖示中的面積——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積,來引導學生實現“面積”的知識建構,實現從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積”的空間觀念。

反思整節課,還存在許多遺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課標要求不僅在計算教學中,注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而且在長度和麪積的教學中同樣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這是以往老教材中沒有過的。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卻忽略了這一點。當學生在做課後作業時,讓學生估計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面積的大小,結果有半數同學出現錯誤。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滲透和訓練面積的估算的知識,就不會出現此類的錯誤。

2、教學過後,發現部分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還不能很好地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米,部分學生的回答很不靠邊。如果新課後能夠增加一些相應的練習,就會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3、教學過程中某些細節的設計還是不夠嚴謹、規範。對課堂中學生生成性資源的關注把握還不夠到位。比如學生在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有些學生的比較並不規範,但我沒有及時關注指導。另外還有的學生在本節課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都沒有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評價,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在以後的教學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