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通用6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1

在理解本課的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爲什麼?”時,在我的備課中,這裏不是個難點,根據平時的生活常識,我認爲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好,誰來說說看!”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點點頭,正準備示意他答得正確,另一個孩子站起來不是很確定地說:“老師,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麼會是這樣的答案?“怎麼會呢?”我問,“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你看,”爲了阻止他繼續說下去,我在黑板上畫起了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我立刻發現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光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我連忙停住了口,打開書仔細地看着課文“看看哪邊的雪化得快,哪邊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實書上就已經對應了呀,真的是!我連忙說:“看,果真如他所說,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孩子們一下都看懂了,齊聲說:“北邊!”我又靈機一動,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我隨手又畫了一幅圖,立刻就有孩子舉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對!”我暗自放下心來,正是由於孩子們提示,我纔沒有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啊!下課後回到辦公室,我將課上的情形講給老師們聽,他們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在辦公室我們對此進行了一番討論,發現只有當這個溝渠是東西走向的,才能出現詩歌這種情形。假如溝渠是南北走向的,那麼也就不存在哪邊先化的問題了。

這次課讓我真正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確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關鍵就看教師對於課堂的把握了。只有這樣的課堂,纔是孩子們喜歡的課堂。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告訴我們要是在大自然的曠野中迷了路該怎麼辦?爲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

(1)我國地處北半球,正午時太陽所在的方向就是南方,於是太陽成了我們的指南針;

(2)晚上,北極星可以爲我們指示北方;

(3)陰雨天,大樹的枝葉稀稠可以幫我們辨別方向,樹葉茂密的一面是南方,樹葉稀少的一邊就是北方;

(4)冬天裏,溝渠裏的積雪的多少,也能幫我們辨別南北的方向。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一定會把我們和學生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之後,我利用課件直觀的向學生展示了太陽光的照射和溝渠裏的積雪,由於被溝渠的壁擋住了,所以陽光先照到溝渠中北面的積雪,所以北面的積雪先化,南面的積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觀的畫面,學生就一下子理解了。爲了讓學生靈活運用,我又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出高山和太陽,請同學觀察,高山上的積雪和陽光照射與溝渠裏的不同之處,然後說說:高山上的積雪化得快的是哪一方?這時的學生已能清楚地辨別了。

從學生的辯論中,我發現了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也能完整地表達,我們應該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機會,從中學生展示了自我,老師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神祕、有趣的……我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情感。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現行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使學生始終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感悟。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

3、拓展。“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本課中我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課文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4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氣,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小學生來講非常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爲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接受信息;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因此,本課以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爲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新課標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悟,以朗讀爲突破口,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爲: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細讀品位,突破難點;感情朗讀,突出重點。同時,我運用課件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了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對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5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爲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如下幾點:

1、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由字、詞、句到段都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進行“忠”和“盞”的教學中把它們與句子結合起來,進行學習,拓展延伸到“除了課文中所說的忠實的嚮導以外還可以說忠實的什麼”,“北極星是盞指路燈”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等。在學完四種辨別方向的方法後,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像課文中所寫的那樣再說一段話,給學生充分的語言訓練時間,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2、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多媒體簡化並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使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3、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文方式

有:指名讀、自由讀、與小夥伴合作讀、接龍讀、範讀、齊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讀、小組合作讀,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使學生在多種形式、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輕鬆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4、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不足:在對第5小節“溝渠裏的積雪哪邊化的快哪邊化得慢,化得快的那邊是南面還是北面,爲什麼?”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沒有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部分學生還是沒有弄明白。如果能在學生彙報時適時的利用多媒體演示,教師相機用語言來進一步說明,我想這個難點便會迎刃而解。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學反思6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學過程中,我請同學說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是如何爲人們指明方向的?

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說:“在冬天溝渠裏的積雪,融化比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見,但也說不出我們來。一同學說:“融化比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較慢的是南面!”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教室裏頓時熱鬧起來,但是沒有誰能說服對方。 當時我想課本上已經寫了,怎麼會這樣呢?我說:“冬天的太陽在偏南邊,大家看。”爲了讓他們明白,我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個溝渠的示意圖。示意圖一畫出來,立刻同學發現了問題所在。他說:“從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是溝渠的北邊,因爲它面朝南!”這時候我連忙說:“看,說得很對,溝渠裏的積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爲南邊射過來的太陽照到的溝渠的北邊,所以是哪邊的雪先化呢?”這時候我班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北邊!” 然後我突然想起了山上的雪,說:“如果這不是一個溝渠,而是一座山呢?”並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山,這時學生立刻回答說:“山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的慢的是北面!”“對!”這時我及時地給予了肯定,心裏也挺高興,終於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

課前對這個問題想的太簡單,以爲孩子們能理解,結果呢,卻不是這樣。以後對學生活動的預設要更多些更全面些,孩子們能和老師共同把握課堂,這纔是學生真正喜歡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