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

1、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在反覆閱讀的過程中,在自己體驗感受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和提高。因此,我們要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閱讀中激活思維,激發感情,加深理解,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激發和引導學生自主發問,因爲學生不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這樣學生門探究的慾望更加強烈了。

3、通過把周作人的詩和文中比較,學生很容易明白,魯迅的文章和周作人的詩,都體現了少年天真、幼稚、調皮,及追求自由歡樂的心理。

4、通過將“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比較,學生體會到:“貫穿全文的是甜美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心。”從而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第二段的寫景極爲精妙。景中有情,且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語言活潑多姿。我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真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遣詞造句的美妙,品味作者生動、傳神的語言特色,領悟作者的童真童趣,並學習作者寫景的手法,提高寫作表達能力。

6、不足之處,只注重了“閱讀”的教學,而忽略了寫作的訓練,尤其是本文有很多優美而有特色的句子很值得讓學生仿寫。如“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等典型的句式宜讓學生當堂進行仿寫練習。

【改進措施】

1、在注重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寫作訓練。如:仿寫,片斷練習,以及課後練筆等。

2、對文章的“空白”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教“冬日捕鳥”內容時,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進行大膽的想象,豐富故事情節。這樣,學生的腦海裏就會層出不窮的相似或想關的畫面,創造性的思維也會趁機萌發,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2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着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爲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爲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已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爲牽着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散文。魯迅的作品,對於學生來說是有些難度的,課文裏介紹的生活場景百草園、三味書屋,對於學生學習來說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題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對學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好在文章裏的遊戲、知識等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可感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師曾說:“只要文章具有經典性和可感性的統一。學生就是可以接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此文的學習還是對學生以後深入的瞭解魯迅的作品有一定影響的。

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利用學生現有的情感體驗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學習前一部分百草園的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三個問題,體會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並把如何來寫百草園作爲學生學習寫景的重點。利用合作學習來解決,效果很好。對於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之處,尤其是學生理解學堂後面的那個園也有無窮的樂趣,爲什麼說三味書屋是枯燥無味的呢?通過學習討論,學生認識到,即使有樂趣,也比不上百草園的自由和快樂,更加突出了三味書屋的了無生趣。

雖然在教學中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總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課堂上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的接受地位。總覺得自己在扼殺了學生的熱情,但是在這篇文章中又覺得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鳥的過程,讓學生試着說一段自己做的某一個遊戲過程,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練習成。所以留了一個課下作業,以《炒蛋》爲題寫一個過程,用上一系列動詞。結果學生寫的部分效果較好。現摘錄下一段:

首先將雞蛋打碎,倒入一個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勁攪拌,攪拌均勻後,把鍋裏放上油,等油慢慢熱後,再將攪拌好的雞蛋倒入鍋中,用炒菜勺不斷了翻炒,最後拿出盤子,把雞蛋盛入盤子中。

從這一環節中,我想,雖然課堂的學習上不是轟轟烈烈的,只要在練習中,讓學生訓練語文的學習技能,也是一個真正的收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4

這是開學第一節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寒假有所鬆散,所以首先讓同學們猜讀。猜讀環節劉軻宏第一個發言,着實讓我吃驚。再安排男女輪讀。輪讀讓同學們嗓子有放鬆的時間,又能夠保證一定的朗讀訓練量。

導讀的設計同學們覺得很新奇。老師刻意放緩提示的語速,讓同學們聽清要求。許是第2段是整段朗讀的緣故,第7段有同學讀過了頭,後面就好很多了。不過朗讀的語氣、感情不很到位。老師示範朗讀第9段,同學自由讀,同學展示讀。讀好了第9段同學自由讀11段,展示朗讀。效果不錯。

第二段的品讀同學們還是放不開。

第二課時的感覺不太好。

教訓有:一、教師要注意提問的指向性要明確。

二、考慮到學生還未完全進入狀態,說話的語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實上還可以快些。

三、注意講與練的銜接語。

四、注意合理分配講與練的時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5

下午的課,學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想起蘇霍姆林斯基:每個人都進行腦力勞動,就會改變那種無事可做的局面。因此用了一節課,人人練習,人人作筆記,教師檢查,效果交好。

在分析第二段的美點時,層次美、動靜美、句式美學生不能指出,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難點也變成容易點了。

問題在於:學生作筆記太機械,不動腦筋,爲完成任務而做。

第三課時 多層次評說 感悟思想情感

教學目標:結合文本信息和學生自己體驗,合作探究,感悟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對第2段美點品評對美女蛇、私塾先生、三味書屋的評價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

1、分四個小組,每一組選一個話題,結合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成長的經歷、體驗,合作探究:成長中的小插曲——談談美女蛇的故事

成長中的啓蒙者——評評文中的私塾先生

成長中的學堂——議議私塾教育下的三味書屋

成長中的啓示——說說作者成長故事給我的啓迪

2、學生對話交流,教師點評

(1)討論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麼作用?幾種觀點:

①這個故事充滿充滿迷信色彩,是爲了嚇唬孩子,因此,這裏有批判迷信的意思。

②這個故事威逼利誘孩子“有志於學”,造成了兒童迷信、恐懼的思想。

③美女蛇是專門扮演善良面貌騙人害人的惡人,飛蜈蚣是制服惡人的力量。

④故事頌揚糟粕,寓意是與人民爲敵的妖魔鬼怪會披上漂亮的僞裝害人。

⑤增添了神祕色彩,豐富了情趣。

(2)找出寫先生的文字,你對先生有什麼看法?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對他什麼態度?

幾種觀點可供參考:

①“一個迂腐的老學究”,用自己深受其害的那一套“加害於兒童”。

②一個被批判的、被諷刺的、可憎又可笑的反面人物。

③先生即壽鏡吾,“知識淵博”,“具有反帝愛國思想”,對魯迅也很關心,魯迅對他也很尊敬。

二、部分難點理解

1、“似乎”和“確鑿”矛盾嗎?

明確:不矛盾。“似乎”是因爲“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經有些模糊;而“確鑿”是因爲“百草園那時是我的樂園”,因此記憶清楚。

2、分析第9段(佈置作業)

①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着什麼作用?

②這一段流露了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各是什麼樣的感情?

③爲什麼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蓮”前面加上“我的”,在後面加上“們”?

④三個“也許”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態?

⑤給這一段分層。

⑥第一句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⑦兩個Ade能顛倒順序嗎?

三、拓展閱讀

思,在百草園(節選)

紹興的初春,乍暖還寒。踏着絢爛的晨光,走進了渴望已久的魯迅故居——百草園。

儘管剛剛經受過肅殺的冰雪,百草園內卻依然一片蒼翠蔥蘢。十來枝竹子扶疏搖曳,在初升的陽光下,灑出一片淡淡的影子;兩棵不太大的棕櫚伸開巴掌,彷彿要對尋蹤環顧的瞻仰者數數這裏的家珍;據說還是魯迅先生兒時摘桑椹吃的老桑樹,雖然枝幹上被風刀霜劍鏤刻得瘢痂交錯,但仍顯得蒼勁傲然,生機勃勃。你看,枝條上冒出的嫩黃淡綠的芽苞,不正是譜寫春之歌的音符!園裏幾畦青蔥的菜田,一眼古樸的石井,頓使人感幽靜沉寂,卻又滿目生氣。看來,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裏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卻是孕育,是萌生!

儘管我來得不是時候,沒能聽到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沒有看到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的情景。可單是那一堵還是當年的短短的泥牆,就給我以無限的情趣。

泥牆齊腰高,十來步長。牆腳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草,大概就是因爲這裏的草才命名了這個園吧。現在大都枯黃萎謝,可在這些草葉邊、草根旁卻已透出星星點點青翠欲滴的草尖——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騰,這是又一次對新的希望

的追求。它們把綠色獻給大地,獻給人類,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給人們以奮鬥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寫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草呵,百草園的草呵,不正植被華夏,給進擊者以不盡的養料! 我不由得彎下身去,摘一片草葉,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熾熱的愛和深沉的思緒卻落在草叢裏,落在這片土地上!

(節選自《中學生閱讀》 作者:劉紹棠)

[評析]歷史的久遠的魯迅生活過的百草園現在成了人們遊玩、瞻仰的地方,成了人們憑弔先賢、抒發感受的地方。教師如果將這種擴讀所得介紹給自己的學生,他們也許就有穿越時光的隧道、看到歷史與現實碰撞的感覺,他們將對課文內容有更深一層的學習感受。

四、佈置作業

1、字詞聽寫(家庭作業)

2、句子仿寫:結合課文或自己的經歷,寫“如果說,人生是……那麼童年是……”

提示:

在七年級上冊《童趣》中仿寫過: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隻飛向憧憬的小鳥;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

現在的仿寫深入了一步,例:

如果說,人生是一首詩,那麼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節;如果說,人生是一幅畫,那麼童年是其中最寫意的一筆;如果說,人生是一首歌,那麼童年是其中最動人的音符;如果說人生可以重新來過,那麼童年是人們的首選時光。

附錄三: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三個小故事——由此你聯想到了什麼?

他曾經制作一張書籤,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十個字,夾在書頁裏。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讚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揹着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爲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着“君子自重”四個字。

書桌的右下角刻“早”的故事。

課後反思:

句子仿寫要注意什麼?

句子仿寫作業收上來了,比較好的: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電影,那麼童年就是最扣人心絃的一段;

如果說,人生是絢麗的一幅畫,那麼童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筆;

如果說,人生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童年就是上面最嫩綠的葉片;

如果說,人生是一篇文章,那麼童年是其中最富有情趣的一段;

如果說人生是四季,那麼童年就是擁有無限生機的春天;

如果說人生是交替變換的晝夜,那麼童年就是旭日東生的清晨;

如果說人生是一汪海洋,那麼童年就是拍擊礁石的浪花;

如果說人生是一道風景線,那麼童年是其中最眩人奪目的景物;

如果說人生是浩淼廣闊的宇宙,那麼童年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恆星。

如果說人生是一本書,那麼童年就是前言,就是背景,通過它來了解人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我爲什麼那麼喜歡音樂。也許是因爲聽它優美的旋律可以放鬆心情,也許是因爲哼唱着悅耳動聽,也許是因爲小時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愛好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就像活潑的音符一樣快樂。

我不知道秋天爲什麼給人的感覺那麼淒涼,並且還帶着傷感。也許是因爲樹葉不得不脫離母體,盤旋、盤旋,最終融入泥土吧;也許是因爲秋風蕭瑟,吹到人臉上涼颼颼的吧;也許是因爲一場秋雨一場涼地演奏悽美的樂曲吧。……都無從知道。

我不知道爲什麼那麼多人崇拜明星,而且無論年紀大小。也許是因爲明星們亮麗的外表吧,也許是因爲他們有過人的技能吧,也許是因爲他們特別的身份和個性吧……都無從知道。

我不知道爲什麼海洋那麼吸引着我。也許是因爲它那洶涌澎湃的氣勢,也許是因爲它包孕着的無數活潑的小生命們,也許是因爲海底蘊藏的神祕的寶藏吧……都無從知道。

仿寫存在的問題是:

(1)人生和童年之間的關係弄不清,如:

如果說人生是咖啡,那麼童年是咖啡伴侶年—牛奶和糖;

人生是一片大海,那麼童年是在海上的小船;

(2)令人費解,邏輯不明,如:

童年的動作是清潔的,是正直的,都顯明他的本性;

人生是樹,童年就是樹上的果實;

如果說,人生是一座一座大山,要經歷許多次失敗,那麼童年是一座一座的小金字塔。

我不知道這浩渺無際的草原有多大,而且也不知道在那草原生活的牛羊有多少,也許是遠處像白雲一樣的羊羣,也許是奔馳在碧綠的草氈上的駿馬。也許是靜靜地俯下身軀吃草的牛羣。

(3)格調灰暗或者毫無意義,如:

我不知道學習爲什麼那麼沒意思,也許是因爲要面對,也許是因爲生活的關係,也許是因爲明天的陽光還在待着我們,到低是爲了什麼我不知道。(還有錯別字)

人生是乏味無趣的,但是童年是兒時最美好的時光。

如果說人生是幸福的,那麼,人生也是不幸的那麼童年有不幸,也有不幸。

(4)不合理,如:

我不知道爲什麼北京人要住在一個沒有秩序、有污染的環境裏呢,而且還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也許是因爲人類的得意忘形,也許是因爲人們的文化底蘊太低,也許是人民的秩度還不夠嚴厲。……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們保護我們的家園吧!(錯字)

(5)三個“也許”不夠。

仿寫要做到:嚴格遵照原句的修辭、幾個句子,句子間有內在邏輯關係,格調好,減少錯別字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6

本文教學是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開頭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仍然堅持用“生本”的方法。經過一個假期,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又不適應?是否還能夠用生本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來迎接新的學習?爲此,我這樣來處理:

第一課時,我將“前置性作業”放在堂內進行,向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獨立去完成。我則不斷巡視,及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整體感知。(2)交流閱讀體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先口頭,後筆頭,糾正學生個在表達上的不足。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尤其關注學生在“引讀”方面的功夫做到沒有,同時也引導學生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賞讀文章。

總的感覺,學生在賞讀批註方面還可以,使上學期生本語文教學的成果得到鞏固。但在“引讀”上學生還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豐富。因此,我應該藉此來引導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積累到豐富的材料,纔可以使得“引讀”的角度更廣,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7

我個人是很喜愛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數文章都一一拜讀過,先生的文章難懂確實不假,和讀現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許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才行,一遍兩遍就想讀出點子醜寅卯的人是萬萬不能體會先生文章的妙處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着濃濃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初中階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經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戲》相提並論的。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貫的戰鬥者的鋒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讓人們忽略了他的細膩,他的溫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號,需要狂熱的年代使人們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聖壇,而聖壇之上是容不得這些東西的?總之,一代代對這篇文章的詮釋讓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頂“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後是“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個樣板戲裏苦大仇深的老貧農,在任何一個場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淚的詛咒那萬惡的舊社會,那萬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這些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坐起來,再寫一篇《論XX》的文章……

誠然,先生對於黑暗的社會,貧弱的國家,愚昧的民衆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於一個先覺者的敏銳,一個思想者的責任之上的,但這一切並不妨礙先生作爲一個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寫自己的夢想,回憶,失落與惆悵。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裏的世界,有百草園裏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裏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裏新奇的追問,單調的學習和課餘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纔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爲一箇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着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或許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爲的“檄文,戰鬥”的特徵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8

本學期伊始,我們就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是,教完了之後,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鑽研得更深入。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體裁、選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於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後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爲剛開學,小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應該交給學生解決地問題,我卻沒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寫景爲什麼吸引人,從這你覺得魯迅先生什麼地方值得你學習。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師怎麼處理長媽媽講的故事的,我是一語帶過的。

在研究學情上,我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尤其是剛開學,有些同學還沒有從假期的懶散中調整過來,以至於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鑽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於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 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這個目標符合單元教學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和課後閱讀發現,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顯,所以,教學目標定位“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並不合適,最後我把它改成了對私塾教育稍有不滿。

3、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應把對詞語的掌握加入教學目標。課後我做了補充,分別在練習本和練習冊上聽寫了本課字詞,巡視中發現好多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個假就忘記了怎麼寫字了。

4、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發揮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雖有師生互動,可是學生互動就太少了,以後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

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是我怕影響教學進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學中,我把對比的寫法割裂開了,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現在想來,在設置前置性作業時,應該這樣設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裏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對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學中是講完了百草園、講過渡段,再講三味書屋,這樣對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

(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爲。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於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麼”、“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

(3)提問的語言不簡潔,愛重複。

那麼,我的教學就沒有優點嗎?不是的,在作業的設計上,我分別佈置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寫景,用一連串動詞寫事,用我和魯迅比童年寫童年趣事。這些作業效果還是不錯的。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穫,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9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於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後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爲這一課可以挖掘出許多外延,培養他們綜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節課也可以一線串珠地完成。在知識內容的學習上,可以更多地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在研究學情上,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以至於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鑽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於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寫景的方法;

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這個目標註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發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爲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爲偉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學設計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但是,圖片沒有起到作用,然後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

反思後,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節,因爲課文較長,所以設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現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麼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着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爲一個有關聯的整體。

而且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也不充分。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

5、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還算沒有大的問題,但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學生。

6、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

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

7、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

(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爲。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

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爲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於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麼”、“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

(3)、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

針對以上所談到的內容,我設計了一個再教設計,如下。

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

分析文章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

以點帶面,以課本爲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爲偉人的原因

理解作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看圖片,瞭解作者(提問),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魯迅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嗎?下面讓我們沿着童年的足跡,從少年魯迅的學習過程中追尋他成爲偉人的祕訣。

二、解題

1、文章的題目爲什麼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題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當魯迅四十多歲時在回憶這段生活,一定有什麼令他難忘的,爲什麼難忘?什麼地方難忘?我們就來看看爲什麼他晚年時又寫童年。(進一步激發興趣)

我們按照兩地的景、人、事來分析課文。

三、賞析課文

(一)1、歸納百草園的景(提示:從句式、內容、順序上分析)。提問。

2、探究:從遣詞描寫來看,這段用詞十分準確、生動,形容黃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輕捷”“直竄”,形容石井欄用“光滑”都十分貼切。這些詞語又體現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如果不用形容詞會這樣?(完成目標三)

用最短的時間背誦這節文字,並把背誦方法介紹給同學們。

3、理性思考:你認爲這段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生總結寫法)

4、思考:魯迅是一位文學大家,通過這段景物描寫,我們是否能夠透視少年魯迅的哪些行爲習慣,對他日後成爲作家有積極影響?(觀察)

(二)1、三味書屋內的環境是怎樣的?

2、三味書屋內有什麼人?

(三)、對比思考:

1、百草園內有什麼人?

2、長媽媽給魯迅講的這個故事,魯迅成年後是否從中挖掘出了一定的人生道理?

3、從魯迅“及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一句,你看出少年魯迅有怎樣的心理?

4、閏土父親教會了魯迅捕鳥的同時,魯迅是否能從中學到什麼做事的道理?

(耐心、細心)

5、你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這些內容裏讀到了什麼?

(殘忍。要敬畏生命,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在最起碼的生態意識。)

6、怎樣理解少年魯迅揹着先生畫畫這個問題?

7、說出你認爲應該有怎樣的兒童教育。(或談對三味書屋生活改革的看法)

8、舊時讀書跟現在有哪些不同?

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完全以學生爲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爲主,並且在以教材爲根本的同時,時常跳出文本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學貫穿起來,處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走進了課堂,成爲主宰。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何收穫,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0

上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和各聽課老師的評論、指導,讓自己感受頗深,對某些問題有了較深的思考。

首先,語文課是語言課。

記得剛開學的序言課上,我是這樣對學生闡釋“語文”的涵義的:語=言+吾,是我說,我想說,我要說。“文”在古語中同“紋”,意爲雕飾,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語文”的涵義應該是:我要說,而且要把話說得漂亮。所以這堂課立足於體驗,聯繫課文,激發學生曾有的體驗,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所以學生有話可說,也想說,達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在評課的時候,曹明老師問我,在冬季捕鳥這一環節上,爲什麼要安排五個學生髮言。我想說的是:首先,這不是安排,這是滿足學生想要表達的願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僅是分析課文,課文只是一種媒介,通過這種媒介,來激發學生某方面的能力。現在學生想要表現自己是因爲他們找到了與作者相通的感受並且想與大家分享,我爲什麼不滿足他們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活潑、踊躍的課堂氛圍,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學生身上,因爲老師纔是激發活力的源頭,教師自身必須有這種意識:讓你的學生想要開口說話,併爲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在這方面,李陽英語給了自己一些啓發,他之所以瘋狂,就是表現在說,充滿活力的說。在這種大聲說的過程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慾望以及自信,都能較大程度的被激活。聯想到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裏總能聽到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可以想到此時學生們興奮的神情,語言課就該有這樣的氛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僅激發學生想說,而且得慢慢引導他們會說,怎樣說得有條理,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怎樣把語言說得再美一點,包括表達自己時的儀態、表情。自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相信不斷地堅持,總會有收穫。

其次,語文課不能疏忽情感的培養。

課後,曹明老師指出,在學習冬季捕鳥的內容上,老師疏忽了一點,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培養學生是非觀,和敬畏生命意識的機會。老師如果是個有心人,只要捎帶一句,提醒學生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在最起碼的生態意識。事後再細讀課文,覺得所言極是。當第二天引導學生重學這一內容時,學生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這些內容裏讀到了“殘忍”。這又讓我忽然想起了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寫戰士們與敵人血拼後的場面,其實是極血腥和暴力的。顯然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會發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樣,作爲語文教師,應該有責任在情感領域更積極的引導學生,這不是對老師的備課的要求,而是對老師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這樣認爲。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論就課文的結構安排,篇幅比例,還是思想立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二者的描寫比重,都有着嚴格均衡的對照作用。而且,作者寫百草園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態,大多是爲了襯托三味書屋中毫無生命力的封建啓蒙教育,藉以表明作者嚴肅的批判態度,因此,從作家的創作意圖分析,全文的描寫重心在於“三味書屋”。

但是,由於當代中學生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對舊式私塾教育方式與內容的陌生,也由於魯迅對百草園景象與生活的依戀更容易引發中學生活潑的興致,因此,通常採用的教學安排都有重前輕後的偏向,即重點閱讀分析百草園一段的描寫,對三味書屋的重頭描寫則一帶而過,這種處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點,但卻有避重就輕的偏向。

只要我們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難發現,百草園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表現的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與心理,學生一讀便能理解,教師反覆講解分析實在不很必要。作家對三味書屋內毫無生氣的學習生活描寫,則並非單純的記實,而是作家內心的獨特感受和批判態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課文深刻的思想內涵就無法講透。況且,魯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評態度表現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魯迅風格”,如果不領會三味書屋一段的深刻描寫,抓住全文的對比和照應關係,進而領悟魯迅散文獨特的批判精神和藝術風格,那麼勢必捨本逐末,降低了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與知識兩個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領會三味書屋一段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意味,教師需要了解以下知識,細緻把握描寫中隱伏、照應的多重細節聯繫。

何爲“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爲“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爲“定”,二爲“正受”,三爲“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着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爲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爲“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立一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沒落時期的其他精神文化產品一樣,總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對立、衝突的特徵,書屋講壇的安排正隱含了這一特徵:“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魯迅先生爲什麼要憑空添一句“沒有孔子牌位”呢?從這個簡潔的暗示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對三味書屋的描寫,已經不像描寫百草園那樣純粹用孩子的直觀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爲思想家的魯迅的文化審視,這種審視首先發現的是三味書屋中

“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一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的儒家文化無疑是一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的確,在18世紀末期,封建思想的神聖地位不僅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動搖,並且也由於自身教育的貧乏與空泛而無力振作。這種神聖與貧乏的強烈對照,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與諷刺。

書屋稱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個特徵:“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着大眼鏡”;先生的德行也有三個長處:“極方正,質樸,博學”;他的教學安排每天都一樣:“早上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教學過程也分爲三步:“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總之,作家對於書屋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描寫,處處都與“三”字相照應。連孩子們偷跑到園子裏玩遊戲也是三種玩法:有的“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樹上尋蟬蛻”,還有的是“捉了蒼蠅喂螞蟻”。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個招數:“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裏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一切,簡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

作家不惜疊牀架屋的關於“三”的排列,絕非無意中的巧合。筆者認爲,魯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這樣的思想意義:三味書屋中僵化的教學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無用處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學內容,同孩子們來自百草園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調和;孩子們對毫無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報之以無味的興趣,無聊的情緒,無盡的懷疑;而只有當先生進入“箇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記了身邊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才能重歸於自由,恢復童心、童趣,做點於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講講有趣的話語,畫幾張自己喜愛的畫片,做點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約這才正是孩子們讀書生活中真正屬於自己的“箇中三昧”吧!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外在的,直觀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對三味書屋的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則是內在的,隱含的,是童心感悟與思想家的審視相交織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對比是鮮明的,均衡的,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顧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無疑問,只有深入瞭解後者,才能夠充分挖掘兩組對比描寫中所蘊涵的思想傾向和批判態度。教學的難點在於,關於三味書屋的描寫,除卻內容、背景與當今少年兒童生活的隔膜之外,還由於作家同時採用了兩個觀察的“視點”,一是孩提時代朦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審視。由於兩個“視點”的觀察互爲表裏、相互交錯,加之作者採用了朦朧的暗示和照應,就使得作家關於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描寫具有含蓄、內在、深沉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以自己細緻入微的解讀作引導,逐步深入地誘導學生去閱讀和領悟,那麼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就無法達到。

總之,真正體現魯迅散文創作風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魯迅對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對三味書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寫之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處理上,不可輕易忽略對“三味書屋”一段的閱讀、剖析和深入理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着濃濃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誦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並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念去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學習與回憶童年生活,感受到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的美好和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同時通過在課堂上對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對比,體會到是百草園樂園,三味書屋也不是苦屋,一般教學都是通過二者的對比批判封建社會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束縛而忽視了教育就是要有要求、規矩。通過引導學生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對比而發現各有滋味。百草園生活無拘無束,三味書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導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必須學習和經歷的。學生從中領會到我們爲什麼要到學校學習,在學校學習生活如果沒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是要學好守規矩的。激發學生認同學校生活,拋棄厭學思想。我想對現在的留守學生還是有用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學習本文時,學生應該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園及三味書屋中的生活,並切實體味“我”對這兩處生活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要學習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寫。

教學時,同樣的問題,在一個班沒有提示,直接做學案,結果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不僅費力而且效果不好,對於什麼樣的童年的理解只限於表面,如快樂的,自由的,開心的等,但爲什麼有這種理解就難以表達。而另一個班則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寫什麼樣的童年,再用“因爲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進一步的理解,結果學生做的效果比較好,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另外,對於寫景狀物的把握,也用了一個排比句式: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例如……;恰當地運用形容詞,使所寫對象的特徵鮮明準確,例如……;多角度描寫景物,

讓讀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處,例如……通過種種提示,學生理解問題時思路清楚了許多,效果也好多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3

這是開學第一節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寒假有所鬆散,所以首先讓同學們猜讀。猜讀環節劉軻宏第一個發言,着實讓我吃驚。再安排男女輪讀。輪讀讓同學們嗓子有放鬆的時間,又能夠保證一定的朗讀訓練量。

導讀的設計同學們覺得很新奇。老師刻意放緩提示的語速,讓同學們聽清要求。許是第2段是整段朗讀的緣故,第7段有同學讀過了頭,後面就好很多了。不過朗讀的語氣、感情不很到位。老師示範朗讀第9段,同學自由讀,同學展示讀。讀好了第9段同學自由讀11段,展示朗讀。效果不錯。

第二段的品讀同學們還是放不開。

第二課時的感覺不太好。

教訓有:一。教師要注意提問的指向性要明確;二。考慮到學生還未完全進入狀態,說話的語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實上還可以快些;三。注意講與練的銜接語。四。注意合理分配講與練的時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4

應教育局的要求,我們學校本學期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其實說起“課改”我們都很觀望,一旦說本校要進行,大家是議論紛紛,套用一句俗語就是“鵝一聲,鴨一聲”。其實這也不怪大家,課堂改革是一個方向性的龐大的工程,有幾個人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完整的理論推行改革。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是要教育局先拿出一個方案,然後大家根據其思想在本校施行,但一句“百花齊放”把這項沉重的工作挪移到了各個學校裏。

我校是在原先學習楊思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練”的教學模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簡化課堂的教學程序,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課是我在嘗試用新的教學模式上課的第一節課,爲了這節課我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去備課。這堂課下來我的感覺是,只有精心備課,我們對課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才能提高,減少課堂中的隨意性,提高課堂的效率。但這堂課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感覺也是按照幾個活動模塊下來,過程很簡潔,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就是感覺時間不夠用,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不是很多,並沒有保證十分鐘的練習時間。課後反思,出現這樣的問題,有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一、課堂中教師的話語還是太多;二,在學生反饋階段對時間的控制很困難,學生回答的多了,時間不夠,學生回答少了,又怕問題不能講透。三、對問題的設計還是不夠細緻,不能很好從某一角度切入。在下一節課中將試着從這些問題入手,使自己的課堂效率得到提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15

今天的語文課,所講內容就是七下第一課的第三課時,當下課鈴聲響起,我的一顆躁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下來。講完了一節課,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輕鬆,我感受更多的是如果。如果,這節這麼設計幾個問題,效果是不是會更好。

下面把課堂重要情節還原一下: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百草園部分,作者抓住了“我的樂園”來寫,那麼隨着時光的流逝,童年的魯迅到了上學的年紀,他不得不告別他的樂園了,請同學們齊讀第9自然段,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受。

2、問題一:這部分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問題二:作者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怎樣的?

問題三:書塾中的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學生按照教師提示,思考之後,答第一題時,答案找的比較散亂,不全,都找到了。(一)從先生角度:(學生淵博、不回答“怪哉”問題、不經常體罰學生),教師提示後,學生補充(教學認真,隨時加入學習內容)(二)從學生角度:(喜歡問“怪哉”類的問題,經常到書屋後面的小花園裏玩,在座位上玩遊戲、畫畫)

答第二題和第三題沒有給時間,而是都在第一題答題時都包括了。

分析這一環節的處理,我的做法顯得倉促,缺少邏輯性,把三個問題混合在一起來講,學生找起來沒有抓手。經過反思,如果再教此課,我認爲:先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理清第一題答案(書屋的環境、老師、學生的讀書生活)。進而自然引出第二個問題,若學生不理解,可以換個問法:我在三味書屋都做哪些事情?(拜孔子、拜先生、問“怪哉”問題、習字、對課、折臘梅、尋蟬蛻、喂螞蟻、做紙盔甲遊戲、畫畫兒等)。接着回答第三個問題:文中我的先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對他的感情如何?(引出他是一個嚴肅、和藹的老塾師,外表嚴厲、內心和藹有責任心,我對他恭敬、尊敬)。接着找出描寫方法並分析作用。

歸納主題環節:可以提示學生“有人說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回憶的感受是枯燥的,乏味的;有人說是快樂自由的,你們認爲呢?”然後找學生說不同的看法的理由。(2方面:喜歡自由快樂的生活;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身心發展),這裏教師再水到渠成的點出: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關鍵要看魯迅對先生的態度如何。教師順勢引出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論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中描寫先生的對魯迅生病的父親幫助找藥等片段,讓學生感知魯迅對先生的恭敬、尊敬和喜愛。進而理解出課後題一題3小題的答案是第三個。

教師小結...寫作片段練習...

順着本節課的思路一路反思下來,覺得以後在備課中的態度、技能、眼界、方法等都急於有待提高,要認真、多聽、多總結反思,開闊視野。感覺一堂課中一個問題這麼講學生就吸收的不好,換個問法或講法就會有深刻的收穫,這樣堅持下來,纔是教學相長呢!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希望同仁們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