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春曉教學反思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爲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春曉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1

《春曉》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這篇講讀課文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幾隻鳥站在開滿桃花的枝頭上,春燕和鳥在空中飛翔,正是詩的意境。這首唐詩有四行兩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後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景。第一句講春天的夜裏睡得很香,不知不覺地天已亮了,窗外傳來了一片婉轉悅耳的鳥叫聲,這是通過所聞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講朦朧中想起昨天夜裏聽見颳風下雨的聲音,經過風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這是通過所想來描述春天夜裏的情景。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古詩的特點,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思,通過朗讀領悟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村居》展現的是在草長鶯飛、楊柳依依的春光中,兒童放學歸來,放飛風箏,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這首古詩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體現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走近古詩,體驗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通過比較、辨別,理解詩意;通過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感悟詩境;通過動手拼圖,培養想象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

想象拼圖,口語訓練環節,讓學生在理解詩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構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圖”,發展學生的個性。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擴大古詩學習的外延。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2

教完了《古詩兩首》,學生似乎對《春曉》的學習更爲積極些,因爲在理解與領悟上,孩子們對第二首的學習略勝一籌,理解起來,也相對簡單些,所以,現在就《春曉》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想法。《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

作者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從而使孩子們喜歡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在教學中,我能根據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能按定的教學思路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本節課的目標是通過讀的指導,在學生熟讀詩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生字,並會背這首詩。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而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試着一些簡單的教學,把句子或詞語硬生生的拿出來讓孩子們去理解,結果孩子們不僅不理解,而且往日課堂上那一雙雙高舉的小手,此時卻放得規規矩矩的,可見,低年級的孩子學古詩,光靠老師的逐句講解,根本行不通,必須要更多地是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3

古詩《春曉》是衆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發現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爲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着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怎麼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課堂上的那一刻,我心裏着急起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啓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覺”讀撅嘴音,“處”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個字告訴你不明白意思?“曉”是什麼意思?“不覺曉”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從表演啓發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着我,邊觀察邊跟着演一演,學生的興致高漲,(我以睡得不想醒來的表情爲開頭,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話的詩意解釋),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瞭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剛纔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而

現在卻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4

這樣的教學程序,和以往不同主要在於第一個環節。自從音樂新課程實施以來直截了當的告知,幾乎從課堂上消失了。似乎只有學生自己探索的纔是唯一正確的,否則就不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會扼殺學生的發展。可是將近三年的實踐,不禁讓我們思考:有時候爲什麼放着直道不走,偏偏要拐彎抹角呢?淡化了雙基的音樂教學,路走得長嗎?

從課堂實施的效果來說,我覺得學生就瞭解了迴旋曲的曲式結構,並能夠感受到《春》是迴旋曲這一點,是非常樂意接受和引以爲豪的。(如有一張量化的表格來衡量該多好!)這一點從學生認真聆聽的表情、態度和言語上體現的很明顯。教案的實施過程中,三個教學班的紀律都非常好,課堂注意力很集中。

就首先哼唱了解主題音樂的教學設計,最初的想法是承接曲式結構的介紹,直奔主題,比較省事、省時。瞭解主題音樂共安排了四個環節,唱——聽——再聽——找。逐一加深印象,增強感受,春天的音樂印象被牢牢刻在學生的腦海裏。學生在初聽主題時都面帶微笑、眼露喜色。丁一涵說:“我覺得彷彿春天的萬物都在復甦的感覺,充滿了生機。”徐陽說:“好像小草欣欣然張來了眼,小動物們在忙碌着,大家都很開心。”蔣紫嫣:“人們的心情是喜悅的,好像在春遊,很熱鬧。”……而尋找“春天”時,三個班的學生幾乎全都能高舉手臂,快樂的哼唱,學生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意境中。

色彩和音樂的通感有時是建立在一種直覺表達上的,當你要學生回答一個爲什麼的時候,則更多的是建立於生活實際的感受中,於是音樂便從生活與色彩間淡出了。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將聯繫的着眼點放在音樂上,圍繞音樂,從音樂的高低、強弱、快慢、音樂的情緒等音樂要素出發來談談感受,這很有必要。比如學生在表現第二插部的音樂時,顏色感各不相同,那麼不妨再來聆聽一遍音樂,再次感受一下音樂的特徵。學生都說這段音樂很柔和,很優美。交流中劉蕊同學來了個總結:“我覺得音樂很柔和,淡雅的顏色都很適合。”真讓人心花怒放。

這節課花了大約三十五分鐘的時間欣賞《春》,這樣的教學時間安排,如果參照教師用書的建議,我顯然是大大超時了,但是從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反應和注意的集中度來觀察,學生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煩躁不安或者不願意繼續聆聽的感覺,相反,聽完一遍,學生還會有所擔心的、着急地懇求:“再聽一遍!我們還要再聽一遍!”究其原因,我覺得當學生覺得能夠清晰的瞭解音樂要素,並且明白音樂要素所要表達的含義時,也必將對音樂產生興趣,而且這種興趣決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淺層興趣。原因之二,器樂的演奏在音樂諸要素中同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善於模仿的特點使得他們在觀看錄像時,就等於給了學生與大師交流的機會。在錄像欣賞中,學生可以通過視覺直觀地感受小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各種樂器的配合。尤其當小提琴表現小鳥的鳴叫和大提琴表現春雷聲聲時,更加直觀形象。學生可以清楚明白的感受到小提琴的顫音從演奏者的指尖流淌出來,而大提琴演奏者有力的振臂則讓人感受了那盡情投入的演奏。錄像的現場表演讓學生大開眼界,學生非常樂於接受。真希望教材能多一些這樣的配備。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5

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他從聽覺角度着筆,寫出了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再加上“處處”二字,鳥叫聲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感覺滿眼春色無限,讓人有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衆卉新姿。這些雖然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透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

學生在學習此詩之前已經能把古詩背誦下來。課堂上要做的應該就是讓學生去品味詩意,去感受詩情,激發學生對我們古典詩文的熱愛和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爲達到這個目標,我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做了重點突破:

1、教學語言富有詩意

有人說,語文的最高境界是詩意。在本節課中,我採用精煉而富有詩性的教學語言,引領學生放飛想象,指導學生咀嚼品味。在學生基本理解了古詩內容以後,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古詩的畫面,這時候伴以教師富有詩意的語言的描繪,在學生在腦海感受畫面美的同時,享受到語言的美。

2、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開課,我通過動情的語言,藉助優美的音樂、畫面等,把春天無限的美展現在學生的眼前,爲學生奠定了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和知識基礎。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讓學生藉助配樂,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會在朗讀中品味詩句的語言。

3、由讀到唱,感受詩的語言美。

古典詩詞的語言凝練優美,領會詩的難以言傳的意境,最佳的途徑就是反覆吟誦。可以有意或拖長腔調或大膽停頓,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在反覆吟誦以後,我又讓學生跟着音樂唱,學生很快就忘我的隨着音樂唱了起來。當我關上音樂的時候,很多學生覺得意猶未盡。這樣的唱誦,便是一種美的享受。

4、 能將課內外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前後聯繫。

在學完了古詩以後,我讓學生回想一下以前學習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背誦着自己知道的有關春天的詩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學過的關於春天的詩句從古詩裏提取出來。這種聯想比較,我想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必要方法吧!

總之,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6

授完古詩《春曉》,感覺春意融融。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課堂上,以下幾方面做的不錯。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學生自讀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對於充當“小老師”的角色一向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如:“覺”讀撅嘴音,“處”是翹舌音,“聲”是後鼻音等等。我相機讓學生組詞,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些難字。跟着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寫的是什麼季節?哪個字告訴你不明白意思?“曉”是什麼意思?“不覺曉”呢?學生不明白的詩句意思我讓他們用符號標出來,再次閱讀詩句,猜測詩意。

二、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

課堂上我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

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

三、從表演啓發詩的大意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着我,邊觀察邊跟着演一演,學生的興致高漲,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瞭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剛纔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而現在卻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我在教學時還有個別環節把握得不好,讓學生在感官上再去發現美麗,也許效果會更好。還有,讓學生說得少了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再是,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教師要特別注意組織課堂紀律。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7

古詩《春曉》是衆所熟識的名詩,在學習之前我就估計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堂上讓學生自讀自學後,檢查發現其實好多根本讀不準。

讀的沒有一點感情可言,我想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着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纔不會在讀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念。因此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所寫是春天這個季節的所受所見所想,我讓學生看着我,邊觀察邊跟着演一演,從表演啓發學生理解詩的大意。

學生的興致高漲,(我以睡得不想醒來的表情爲開頭,跟着表演了看到窗外地上的落花,知道下了一夜的春雨,配上白話的詩意解釋),通過這樣直觀的演和說,學生對詩意有了大概的瞭解。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並激發他們自行創編動作加以表演讀,通過這樣的教學,現在能把詩讀得又有表情又有動作,聲情並茂。我相信他們對這首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了。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8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已經悠遠。

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村居》時我這樣設計: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在教授“處處聞啼鳥”一句時,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裏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的意思。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詩最講究誦讀,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裏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多年以後回想起來又是一番味道。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9

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表達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

《春曉》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比較熟悉,但《村居》這首詩比較難懂。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激發學生喜愛古詩的情感,積極收集古詩,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採用多媒體手段。通過欣賞動畫朗誦的詩歌,學生對詩歌的基調有一個大致瞭解。如教學

《春曉》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播放動畫,聽朗讀。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並播放清脆的鳥叫聲,說說“鳥叫聲從哪裏傳過來的?”,讓學生理解“處處聞啼鳥”的意思,特別加深對“處處”的理解。在有了朗讀基調後,我讓學生反覆誦讀古詩,讓他們自主閱讀感知詩境,嘗試邊讀古詩邊想像意境的閱讀方法。在教學

《村居》時,通過看插圖理解故事的意思,並聯系實際想一想自己放風箏的情景,讓後在誦讀,這樣孩子們讀起古詩來會更入情入境。

古詩最講究誦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許此時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古詩的全部意思,但反覆的誦讀仍然會在他們的心裏留下一顆情感的種子,培養他們熱愛朗誦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