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斜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斜面》教學反思

《斜面》教學反思1

爲了上好這一,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各種實驗材料,設計教案,力圖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爲什麼這樣做。引領者學生順着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本教學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出現了我預設之外的一些問題。如在導入新時,我設想着提出問題後,學生會說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還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間搭一塊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實際上學生直接說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時我應該順着學生的思路及時追問爲什麼用這種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麼作用?進而揭示什麼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見學生沒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說出,只好直接告訴學生,把學生引到自己預先設想的教學思路上。沒能達到隨機應變,順勢而牽教學效果,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堂教學機智不足,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備時只關注了書本、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瞭解。

通過本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想讓堂教學效果好,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繫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出發,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於取捨,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堂充滿活力。

《斜面》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使學生能夠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學重點: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利用科學實驗的證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研究計劃並進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指導學生學習進行自主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

學情分析:在前兩年學習科學己有基礎上,學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學生對學習科學興趣很濃,接受能力快。本課教學內容趣味性、操作性強。斜面應該是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了,雖然嚴格的標準斜面並不多,但是很多變形的斜面卻一直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變形的斜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漸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使學生樂意與同學之間進行合作實驗。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收集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關於斜面的相關資料、搭斜面的材料(長度不同的木板)、測力計、一塊木頭上釘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螺絲刀、鐵錘。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感知問題

1.出示飲水桶

談話:今天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請一位同學幫老師把這桶水搬到講臺桌上來,誰願意幫助老師?

2.找一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3.找兩位同學來搬飲水桶。

4.提問:那麼,我們一個人有沒有辦法把飲水桶搬上去呢?

5.讓剛纔那位同學利用木板再來試一次。

6.提問:這位同學兩次搬飲水桶有什麼不同?

7.小結:像這種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種簡單機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斜面。(板書課題)

學生紛紛舉手。

一位同學沒有把飲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兩位同學把飲水桶搬到桌上。(還是很吃力)

學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學生想不出教師可提示)

學生利用斜搭的木板獲得了成功。

學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過教師與學生親切自然的交流,營造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課題。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設置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髮現周圍的生活現象存在着科學道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問:斜面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2.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猜想。

3.提問:那麼,我們能不能利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4.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方法。

5.談話:各組同學開始行動吧!

6.組織學生彙報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7.組織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8.小結:通過剛纔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斜面確實可以省力。(板書:斜面可以省力)

實驗記錄單:

實驗內容測力計讀數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的對比實驗

1.提問:請大家再來觀察我們剛纔得出的數據,你還有什麼發現?(教師可適當用不同顏色的筆劃出直接提起測力計讀數相同,利用斜面讀數不同的數據)

2.提問:造成這種現象可能和什麼有關係呢?

3.提問:我們再如何進行研究呢?

4.組織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

5.談話:下面就開始我們的研究吧!

6.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根據情況,適當進行指導。

7.組織學生彙報各組的研究數據和結果。

8.總結:在不同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動物體,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書: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實驗記錄單

傾斜角度測力計讀數

三、鞏固應用斜面的作用

1.談話: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斜面有什麼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與什麼有關係呢?

2.出示斜面的應用圖片(變形斜面)。

談話:請大家觀察斜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3.談話: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

學生思考。

小組交流。

提出猜想。

彙報交流。

各小組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集體交流研究方法。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交流各組研究的情況。

分析各組數據,得出結論。提出研究的問題。

交流各組提出的猜想。

學生仔細觀察數據。

根據提示思考。

發現:這幾個組利用測力計時讀數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後雖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卻不相同。

學生思考,回憶剛纔的實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傾斜角度有關係)

回憶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彙報交流,互相補充。

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彙報。利用已有數據,發現新問題。

學生思考後回答。

學生觀察、思考、彙報。

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科學的過程和方法。

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歸納概括能力。

適當的引導,放手讓學生大膽猜想,利用材料設計不同坡度實驗。培養學生好奇好問的習慣。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對比試驗是科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實驗。

這是對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進一步使學生認識體會到科學即生活的道理。

整個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注意傾聽,對學生大膽創新、仔細認真的學習進行表揚,並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提出問題

1斜面有什麼作用?

2猜想

3制定實驗方案

4實驗

①分組實驗做記錄

②分析數據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結論

實驗驗證斜面越平緩越省力。

1引導學生用長短不一的木板墊起同一高度進行實驗,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並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比較木板的長短與彈簧測力計讀數的關係,得出規律。

3總結兩次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拓展延伸應用創新師: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個能登上塔頂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佔地面積小,應該怎樣修?

學生思考設計。學生思考後回答。

自由發言把課堂探究進一步擴展爲課下探究。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培養科學服務於生活的意識。怎樣才能較容易的騎自行車上陡坡?

板書設計: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學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頻繁的一種簡單機械。但究竟什麼是斜面,爲什麼要用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等卻是學生所陌生的。在本課教學中,我以盤山公路爲切入點,按照“做中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總結—應用”的思路進行教學,介紹了有關斜面的知識。

科學教學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斜面》教學反思3

《斜面》是在《槓桿》、《滑輪》、《輪軸》三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的又一種簡單機械。重點是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爲了上好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各種實驗材料,設計教案,力圖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怎麼做,爲什麼這樣做。引領者學生順着自己的教學思路來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出現了我預設之外的一些問題。如在導入新課時,我設想着提出問題後,學生會說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還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間搭一塊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實際上學生直接說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時我應該順着學生的思路及時追問爲什麼用這種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麼作用?進而揭示什麼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見學生沒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說出來,只好直接告訴學生,把學生引到自己預先設想的教學思路上來。沒能達到隨機應變,順勢而牽教學效果,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課堂教學機智不足,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備課時只關注了書本、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瞭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實驗時,出現了直接提起小木塊用的力與利用斜面拉小木塊用的力相同的情況,這也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當時我就想是不是學生的實驗操作有問題,於是我與學生一起進行實驗,結果還是如此,這是怎麼回事呢?細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爲木板與小木塊的表面光滑度不夠,摩擦力較大,影響了實驗效果,纔出現了上面的情況。爲了不影響後邊的實驗,我及時調整了方案,把小木塊改爲滾軸,變滑動摩擦爲滾動摩擦,使摩擦力相對變小,於是學生順利的完成了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教學中,雖然用滾軸代替了小木塊,減小了摩擦力,但由於滾軸質量輕,產生的數值差距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顯。我想下次再上這課時,把滾軸的質量變大,效果會不會更好些。

通過本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想讓課堂教學效果好,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需要教師要認真觀察、瞭解、分析學生,密切聯繫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出發,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內容,善於取捨,不斷反思,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

《斜面》教學反思4

今天的這堂課有點特別,並不是因爲教學的內容。而是作爲一名新教師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隨堂聽課。

快上課時,教導處的陳老師突然宣佈下節課來聽我的課。頓時,我的頭皮有點發麻,儘管已經備好了課,但是,對於這一突然來襲,我心裏還是惴惴不安,總感覺準備不夠充分。今天是六年級《工具和機械》單元所要學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經常出現和用到的一種簡單機械。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斜面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聯繫第一節課我們所學的《使用工具》中的一個問題“如何將油桶搬上貨車”。我以此爲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畫,請一位同學來幫我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引出我們的新課,瞭解斜面的概念,還能加深學生對之前選擇工具知識的理解。

針對設置斜面搬油桶這一方法,學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這一判斷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呢?於是乎,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過不斷的暗示引導,讓學生自己回答如何設計這一實驗方案:通過對比沿斜面和豎直方向拉同一物體的兩個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較小,就可以得出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時,我稍加點撥幾個注意點,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強調“緩慢”和“平行斜面”兩點。接下來各組同學可以相互合作,進行實驗的探究,隨後各小組彙報,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爲了探究坡度與省力的關係,我以攀登高山爲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讓同學選擇攀登的方向。這樣,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這一觀點。那麼是否正確呢?沿着第一個實驗的思路,學生已經能夠比較輕鬆的設計出這個實驗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點,對這一方案給與一定的完善和記錄的說明就可以了。經過兩個實驗的探究,學生已經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對省力程度的影響。接下來,迴歸到我們的生活,讓他們尋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樓梯、上下高速……一連串的回答從同學們的口中冒出。尋找斜面對他們而言非常簡單,於是我還是以那座山爲題,提高難度鞏固加深。“當個設計師”來幫我們設計一座通到山頂的觀光山路。讓他們理解,另一類“S”型的斜面。並以兩個螺紋疏密的不同螺絲釘爲例,判斷哪個更省力?這樣一來,整節課得出的兩個推論,都可以得到應用和加深了。

上完課,我的心裏很沒底。這節課下來,我曾經幾次強調過課堂紀律。個別環節的進行,感覺還不是很順利,需要修改。於是,趁下節沒課的機會,我趕緊請教旁聽的兩個人——我的師父與陳老師。這次我真可謂受益匪淺。一段時間的教學下來,我並沒注意過自己的教態和語言習慣。原先,我習慣了初中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我還是過多地注重於知識點的獲取,甚至有點心急得去帶領了學生的思維。而小學科學是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探究爲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和興趣的培養,從觀念上我要重新體會和把握。教師應該是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共同去研究發現某個科學知識的。這一方向性的偏失,給我實驗探究上的時間分配也造成了影響。經過師父的指點,我明白了一搬一節科學課的開展,它的實驗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鐘之間,而本節課我只用了7分鐘,過於倉促。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饋環節。這節課的兩個實驗都是屬於探究驗證型的,這樣在彙報反饋的時候。每個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組得出的數據是否能驗證推論的正確性,幾組下來清晰明瞭,也可以反問有沒有能夠證明推論錯誤的觀點,更加有說服性。對於我而言,還有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就是課堂紀律。部分調皮的男生總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實驗當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說話還是存在些問題,欠缺技巧。比如太急於想讓他們安靜下來,我就慣於使用命令式的口吻,雖然簡短,但是效果不理想,還給人感覺高壓的形式,不夠走進學生。另外,還有些語言過渡等的細節問題都要引起注意。

總之,評完這節課,我對小學科學的教學又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個極爲普通的副科,只要學生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就夠了。但現在,我覺得真正上好一節科學課是多麼的不易。走進學生,共同合作探究,尋找科學的足跡,激發科學的積極性。小學科學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嶇等待着去跨越和超越!

《斜面》教學反思5

在叫進行實驗設計的階段的時候,我發現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他們基本上都能夠想出沿斜面向上拉的方法,但是少數的小組沒有對比實驗項目。這樣設計就沒有對比就不會得出斜面省力的結論。雖然,在猜想的時候,我已經做過鋪墊,將學生猜想的省力,更加進一步的提問比什麼省力。學生在這個方面的出現的問題,說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的實驗設計經驗較少,沒有經歷,因此設計不合理。現在想來,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注重學生的實驗設計,雖然此過程可能會浪費比較多的時候,但是我認爲有助於學生的設計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在上課的時候,我每個小組進行巡視,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並且問他怎樣進行設計,爲什麼這樣設計,這樣做能夠達到驗證猜想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比較容易進行設計實驗。最終實驗方案基本出籠。在彙報實驗方案的時候,第一個學生回答的較爲模糊,我及時的提問第二學生 予以補充較爲容易的達到了教學效果。

在實驗要注意什麼問題的時候,首先學生先說,但是學生沒有回答。出於時間的考慮,我沒有給以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在多媒體直接出示相應的實驗注意事項。並且找學生進行沒有讀出給大家聽。着重解釋了實驗的操作注意的問題。

然後學生進行實驗。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每個小組做一組數據,學生們都較爲容易得出數據。爲了更好的進行彙報,並且引出下文我知道每個小組的做實驗的所用的坡度不同。這一點需要老師注意,在試講的時候,我曾經忘記。

然後就是彙報學生,引導學生比較數據豎直拉和眼斜面拉的力的大小。學生們較爲容易的出結論,斜面比豎直拉的確省力。然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豎直拉的和斜面拉的數據,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們經過觀察提出相關的問題。這位下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問題。

《斜面》教學反思6

這課的教學類同於前幾課,用彈簧秤上的數據比較來了解、說明斜面的作用。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實驗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學中我對課的面做了適當的擴充,對於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實是同斜面長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還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研究,學生對斜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與研究。因爲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覺得可以放得緊湊一些,對於斜面省力情況,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已經有比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於現行的六年級孩子而言,我認爲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斜面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教材安排了螺絲,我覺得這個材料是很不錯的,我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安排了兩類螺絲的比較(螺紋比較稀疏的和螺紋比較密集的),其實這兩類螺絲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我安排了兩張同高度,不同長度斜面的三角形,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上捲一捲,我們發現斜面長的三角形捲起來後,螺紋會更緊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兩類螺絲,螺紋更緊密的螺絲擰起來更輕鬆。

《斜面》教學反思7

教學反思:

一個重點:斜面省力的因素、三個環節:什麼是斜面?斜面可不可以省力?斜面如何省力?

一:什麼是斜面?

在學習《斜面的作用》一課開始爲學生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這是感性成面的定義。同時教師給出了一個理性方面更爲形象的定義:一條傾斜的表面。通過這兩條定義學生就可以很明確的判斷出什麼是斜面。

二:斜面可不可以省力?

我們爲什麼要使用斜面?斜面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幫助?斜面既然是一種簡單機械,那麼省力或方便就是它必然要達到的目的。

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如:小區門口自行車的斜道、人行天橋的斜道等等。

“有沒有什麼辦法證明斜面可以省力?”

學生提出用實驗方式進行驗證,教師則提出在實驗前先行討論並書寫實驗計劃。並請一個實驗小組上臺述說實驗計劃,並演示實驗方法。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讓學生反覆演示用測力計提拉重物讀取數據的過程,讓學生自行發現本次實驗的難點:如何準確的讀取實驗數據?保持均速運動並重複測量。

實驗數據:

第一組:直線0.47N0.48N0.48N第二組:直線0.48N0.48N0.49N

斜面0.32N0.33N0.32N斜面0.11N0.10N0.13N

對比實驗數據,學生可以發現斜面可以省力。

三:斜面如何省力?

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結論後,又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爲什麼兩次省力的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導致了實驗數據的不同?首先排除誤差,誤差不可能導致0.2N的差距。角度,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角度的不同是導致省力大小的關鍵因素。由此進行第二次實驗驗證大角度與小角度省力大小的不同。

實驗數據:

大角度:0.27N0.29N0.27N

小角度:0.11N0.13N0.13N

對比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斜面省力的大小與斜面的角度有關。

不足之處

一:開課過於搶時間

由於特殊原因,導致上課時間有所延遲,但這個延遲不應該影響到課程的正常進行,教學過程應按計劃按步驟逐步推進。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搶時間的錯誤,其結果是明顯的第一環節與第二環節連接不暢,大多數學生未能在第一時間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和思考。

二:學生自我總結過少。

實驗是學生做的,數據是學生得出來的,可到了總結階段卻與學生脫離了。別人給的東西終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得出的東西纔是自己的。今後對這一環節要加強。

三:重在思考

小學科學課有其特殊性,它與生活聯繫相當緊密,每一個課題都來源與生活,學生的每一次思考也都來源與生活。因此在課堂上一定要緊密的與生活相聯繫。在第一環節什麼是斜面中,得出結論後應讓學生多想想,那兒是斜面?那兒有斜面?如果加上這一步驟兩個環節之間的聯繫也會變得更加緊密。

《斜面》教學反思8

在進行本節課進行教學的時候,我用的人們生活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向高處進行搬運很重的物體時候,人們利用一個搭在高處的木板,就能夠非常輕鬆的進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非常輕鬆的提出的問題。在學生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能夠輕鬆的完成。然後就是進行猜想。問題,猜想都是非常輕鬆在本節課,較爲輕鬆的解決。因此本節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將重點放到後面的設計實驗和實驗探究。

從本節課的類型上,我更加體會到每節課在活動的過程,所要關注的重點不同,有的需要進行多的關注提問,有的關注猜想,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進行猜想。

本節課的關注的重點是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操作實驗,然後交流實驗得出結論。

在設計實驗的時候,我要給以學生以進行設計的器材工具。這樣學生能夠根據器材進行設計。同時也是給以學生進行設計實驗的提示。提示學生怎樣進行設計,如何去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之中,要給以學生較爲多思考,然後進交流討論。注意學生進行設計的時候,不要進行實驗器材分發。思考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之中,都是給以學生以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只要真正的思考就能夠自己的想法,然後學生在進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斜面》教學反思9

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之後,學生進行猜想豎直拉的數據波動範圍不大,爲什麼同學們做的沿斜面拉的數據波動範圍的波動非常大。通過引導學生的分析數據,啓發學生進行猜想。在這裏的猜想是學生舉手進行猜想回答,這樣能夠較爲合理的節約有限的時間,學生進行踊躍的回答猜想,有的同學猜想是速度大小不同,有的同學說是力度大小不同等原因引起的,這樣學生進行積極的猜想,在學生猜到可能是由於坡度不同的原因,我及時的抓住這個點將進行猜想研究。在這個同學進行猜想之前,有個學生說是有高度的不同,當時我們繼續說是高度不同,會因引起什麼不同呢?學生沒有進行回答。現在想來學生的猜想也是對的,但是和老師的設計有別。

關於這些猜想的處理,我採用了選擇其一研究一個猜想,其他的猜想學生能夠進行再課下進行研究。這樣似乎激發學生在課下的研究興趣,又能夠保證學生在課上研究的主題不偏。我想如果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怎樣進行處理呢,我可能讓學生對於自己的猜想分別進行研究,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但是在這種比賽的課堂上,我只有捨棄這些,引導學生積極的研究一個主題。這是似乎不符合科學的教學精神。在激發學生猜想的時候,有學生回答力度不同引起的。我當時給以學生直接的回答我們是勻速拉。這樣才處理似乎還是不妥。應當也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

在學生的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都不錯,能夠給根據自己的材料進行實驗的方案的設計。他們一般設計兩個不同的坡度進行實驗,我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設計了三個不同的坡度。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非常的順利,雖然個別的小組在實驗的過程中數據的讀取和記錄出現了問題,現在看來學生們再動手操作能力需要在平時積極的訓練。

彙報的的過程中,我是在巡視的過程中,找到三組的同學代表拿着自己的實驗表格在投影上上展示數據並且得出結論。在這些數據的支持下,學生比較容易的得出我們的結論。

最後的一個環節是學生進行在生活中進行應用斜面,瞭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斜面》教學反思10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鬆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並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同行們的建議,最後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採用KT板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儘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如圖:

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係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麼,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係,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係,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係。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容落實到位。

《斜面》教學反思11

本課教學以學生所常見的生活場景:“工人叔叔往卡車上搬運油桶”爲切入點,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由此引發學生提出問題:斜面是否省力?怎樣搭斜面更省力?並且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各自的假設,研討設計並操作實驗,然後彙報發現,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現實生活中,認識各種斜面(其中包括變形的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經歷了“問題——實驗——結論——應用”的完整探究過程。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認識到:科學源於生活,科學反過來還能應用於生活,改善我們的生活。學生通過“搭建各種不同的斜面拉動木塊測量拉力”的實驗和模擬製作螺絲釘螺紋的活動,體會到“動手做”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科學的結論不止一個,科學的發現是在實踐中獲得的,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生還通過組內評價、組間評價、教師在記錄表上蓋“棒”字章等多種評價方式,及時反饋、表揚鼓勵學生的各個探究環節,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展示彙報實驗記錄時,積極踊躍,爭先恐後。這一設計端正了學生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態度,培養了他們一絲不苟、實事求是搞科學的精神。接下來,“談收穫”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全面反思本節課的學習,對 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方面進行梳理總結。最後 ,“ 怎樣才能較容易地騎上陡坡?觀察生活中斜面。”這一環節與本課的引入首尾照應,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能改善我們的生活。

總之,這節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起點,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採用自主探究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富於啓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與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研討、自主設計、合作實驗、歸納概括,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較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

《斜面》教學反思12

本課教學的“斜面”是一種新的簡單機械,學生對於斜面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也能結合生活經驗,猜測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一、設疑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麼區別?爲什麼要這樣修建?”同時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淨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着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後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二、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實驗後,我發現學生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不省力。描述不恰當,估計可能對斜面各個部分不瞭解。於是我組織學生討論:“越低”、“越高”是指哪裏?是指坡高嗎?接着介紹斜面各個部分:坡長、坡度、坡高。然後提出如果在同一高度,放三塊不同長度的板,你認爲那一個更省力?並讓學生上臺驗證。然後再指導學生用坡度來描述斜面省力規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聯繫生活實際,再鞏固

實驗後,瞭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學生談到刀刃、斧頭之類物體時,最好能夠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從“螺紋像盤山公路”這一感性認識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就補充一個以前常識教材中的小實驗,將一張直角三角形紙(斜面上塗色以方便觀察)繞在筆桿上,就能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還結合

生活現象問學生:去五金店買螺絲釘,老闆拿出來兩種螺絲釘,一種螺紋較密,一種螺紋較疏,你會選擇哪一種?爲什麼?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通過上面那個簡單的實驗方法得到驗證,使學生了解到螺紋密,是因爲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過延長了距離,需要多花時間)

《斜面》教學反思13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爲重要。所以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他們得出多麼正確的答案,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纔是科學程的最終目標。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前大家的共識,我認爲能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教師觀念轉變的問題,又有具體做法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的學路決定教師的教路,把參與學習的權力、自由和時間還給學生,就一定能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進行。葉瀾老師說過:“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立一個靈活性、變通性大的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想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優勢選擇問題,根據問題的性質去選擇工具材料,教師要鼓勵學生髮散思維,進行多方位,多角度觀察、思考、探索、想象,從而提出多種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收斂思維,確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發散思維的三個難度),從而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堂是師生生命經歷的重要場所,我們教師要樹立動態生成的正確態度,把握有利時機,運用有效策略,讓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作爲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新程強調“給孩子一些權利,(fsir)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向前走”。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定位爲科學探究者,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的權利,體驗的機會,自主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活動更具自主性、個性和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與發展。

總之,在科學堂中上,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充分行使探究的權利,在教師予以一定指導下自主探究,纔有可能讓學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越飛越高。因此,只有放開學生的“手腳”,纔是真正意義的探究。

《斜面》教學反思14

本課教學的“斜面”是一種新的簡單機械,同學對於斜面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也能結合生活經驗,猜想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實驗,通過數據,使同學瞭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在引入教學時,除了看圖看錄像片斷認識盤山路之外,學習他人的做法,讓同學體驗直接搬一桶裝水到講臺上,和沿着斜面運到講臺上,所花力氣大小的區別,使同學非常直觀形象地認識到“斜面應該有省力的作用”。本課的兩組實驗,沒有太大的難度。因爲有了前幾課實驗方法的鋪墊,同學很容易就能制訂出實驗方案,教師應引導同學,嚴格安照實驗方案開展實驗,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對於所丈量的物體,儘量讓同學選擇相對較重的物體,這樣實驗數據才幹有較明顯的區別,假如提升一支筆之類的物體,實驗數據的差異不大而影響同學的分析判斷。

實驗後,瞭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同學討論、考慮、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同學談到刀刃、斧頭之類物體時,最好能夠出示實物讓同學觀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同學更多的是從“螺紋像盤山公路”這一感性認識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補充一個以前常識教材中的小實驗,將一張直角三角形紙(斜面上塗色以方便觀察)繞在筆桿上,就能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還可以結合生活現象問同學:去五金店買螺絲釘,老闆拿出來兩種螺絲釘,一種螺紋較密,一種螺紋較疏,你會選擇哪一種?爲什麼?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通過上面那個簡單的實驗方法得到驗證,使同學瞭解到螺紋密,是因爲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過延長了距離,需要多花時間)

《斜面》教學反思15

斜面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對於斜面省力學生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通過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過猜測斜面的作用引出驗證實驗的設計和討論,重點回顧對比實驗,注意變量的控制。本課的第一個實驗比較淺,數據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結論。繼後拋出“怎樣的斜面更省力”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同樣通過控制變量,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來。“同學們的數據比較都能證明使用斜面省力,爲什麼省力的大小不一樣呢?這和什麼因素有關係呢?”學生紛紛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找到一個影響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響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設計這個實驗時,有些學生對於變量和不變量這個問題沒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選擇實驗材料訓練的較少,致使學生實驗完成的效果不好,彙報結果時有些倉促。看來只有做到課前備課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課堂的生成處理的更高效。

對於些課,我有些思考。什麼是斜面?小學科學六上課本16面描述如下,像搭在汽車車廂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小學科學常用的舉例式定義。)在網上搜到這樣的話:斜面是簡單機械的一種,可用於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難。

依此類推,引橋、匝道、盤山公路是斜面,這好象沒有太大的疑義。接着書本上說螺絲釘也是斜面,還特意放了張螺紋局部放大圖在旁。螺紋彎曲的樣子和盤山公路十分相似,但是擰螺絲釘和提升重物有什麼聯繫的吧?至於說擰螺絲釘能省力,那我說是因爲用螺絲刀時利用輪軸原理,否則直接把螺絲釘按進木板,螺紋還在,但你會覺得省力嗎?

菜刀、剪刀、斧頭這一類工具的刀刃都是傾斜的面,與沒有開封的刀口比較是省力,但也沒有涉及到什麼提升重物,都是向下用力或左右用力,憑什麼說它們是斜面?還有,滑梯是不是斜面?房屋的三角頂是不是斜面?我真的有點迷糊了。

作爲一名科學老師,我覺得在今後的課堂上,我還應該時時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課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讓學生自由暢談個人真實的想法,而不是打壓、終止學生的發言。要使課堂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那麼我們的課堂也將在生成中綻放生命的旋律,課堂也會萌發個性化的氣息。這樣的課堂,一定會時時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