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1

這節課放在滑輪、輪軸等課後面,難度並不大,學生對斜面有一定的認識,從生活中也得舉出很多例子,並且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斜面可以幫助我們省力,坡度越大,越費力。有了前幾節課的知識基礎,這節課設計實驗方案對於學生來說輕而易舉,實驗難度也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實驗過程中還是有以下幾個問題要注意。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

1、如果選用鉤碼作爲重物,這些鉤碼本身質量不是很好,學生沿着斜面拖動鉤碼時,鉤碼容易脫落,這裏需要費一點時間。

2、實驗的難度不大,可以把課的重點放在數據分析上,受前幾節課的影響,學生做完實驗一後,根據數據都認爲斜面能夠省大約一半的力。今天實驗一搭好的坡度的確能省差不多一半的力,這時候老師可以趁機追問,所有的斜面都能省這麼多力嗎,學生馬上就提出省的力與坡度大小有關,這時候就可以很自然地開展實驗二的研究。

3、在拓展應用時,我提出五金店有兩種螺紋密度不同的螺絲釘,哪一種更省力,學生明明知道坡度越小越省力,可是回答時還是認爲螺紋比較疏鬆的那種更省力,原因是轉的圈數更少,下次應該直接提供實物讓學生觀察,更有助於拓展。

至於下一課《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由於材料比較難準備,我設計了記錄單,讓學生課後先自行探究完成,課上交流彙報,不知道到時候效果怎麼樣,拭目以待吧。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2

《斜面的作用》這課的教學同於前幾課,用彈簧秤上的數據比較來了解、說明斜面的作用。教學的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教師的演示實驗很能從數據上說明問題,斜面越長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離。在教學中我對課的面做了適當的擴充,對於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實是同斜面長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還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研究,學生對斜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與研究,因爲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覺得可以放得緊湊一些,對於斜面省力情況,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已經有比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於六年級孩子而言,我認爲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斜面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教材安排了螺絲,我覺得這個材料是很不錯的,我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安排了兩類螺絲的比較(螺紋比較稀疏的和螺紋比較密集的),其實這兩類螺絲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我安排了兩張同高度,不同長度斜面的三角形,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上捲一捲,我們發現斜面長的三角形捲起來後,螺紋會更緊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兩類螺絲,螺紋更緊密的螺絲擰起來更輕鬆。

整一堂課我在原來的教材基礎上作了必要的突破,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不妨大家可以也試着嘗試一下,做實驗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3

今天的這堂課有點特別,並不是因爲教學的內容。而是作爲一名新教師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隨堂聽課。

快上課時,教導處的陳老師突然宣佈下節課來聽我的課。頓時,我的頭皮有點發麻,儘管已經備好了課,但是,對於這一突然來襲,我心裏還是惴惴不安,總感覺準備不夠充分。今天是六年級《工具和機械》單元所要學的最後一種簡單機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經常出現和用到的一種簡單機械。學習之前,學生對於斜面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聯繫第一節課我們所學的《使用工具》中的一個問題“如何將油桶搬上貨車”。我以此爲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畫,請一位同學來幫我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引出我們的新課,瞭解斜面的概念,還能加深學生對之前選擇工具知識的理解。

針對設置斜面搬油桶這一方法,學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這一判斷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呢?於是乎,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過不斷的暗示引導,讓學生自己回答如何設計這一實驗方案:通過對比沿斜面和豎直方向拉同一物體的兩個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較小,就可以得出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時,我稍加點撥幾個注意點,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強調“緩慢”和“平行斜面”兩點。接下來各組同學可以相互合作,進行實驗的探究,隨後各小組彙報,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爲了探究坡度與省力的關係,我以攀登高山爲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讓同學選擇攀登的方向。這樣,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這一觀點。那麼是否正確呢?沿着第一個實驗的思路,學生已經能夠比較輕鬆的設計出這個實驗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點,對這一方案給與一定的完善和記錄的說明就可以了。經過兩個實驗的探究,學生已經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對省力程度的影響。接下來,迴歸到我們的生活,讓他們尋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樓梯、上下高速……一連串的回答從同學們的口中冒出。尋找斜面對他們而言非常簡單,於是我還是以那座山爲題,提高難度鞏固加深。“當個設計師”來幫我們設計一座通到山頂的觀光山路。讓他們理解,另一類“S”型的斜面。並以兩個螺紋疏密的不同螺絲釘爲例,判斷哪個更省力?這樣一來,整節課得出的兩個推論,都可以得到應用和加深了。

上完課,我的心裏很沒底。這節課下來,我曾經幾次強調過課堂紀律。個別環節的進行,感覺還不是很順利,需要修改。於是,趁下節沒課的機會,我趕緊請教旁聽的兩個人——我的師父與陳老師。這次我真可謂受益匪淺。一段時間的教學下來,我並沒注意過自己的教態和語言習慣。原先,我習慣了初中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我還是過多地注重於知識點的`獲取,甚至有點心急得去帶領了學生的思維。而小學科學是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探究爲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和興趣的培養,從觀念上我要重新體會和把握。教師應該是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共同去研究發現某個科學知識的。這一方向性的偏失,給我實驗探究上的時間分配也造成了影響。經過師父的指點,我明白了一搬一節科學課的開展,它的實驗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鐘之間,而本節課我只用了7分鐘,過於倉促。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饋環節。這節課的兩個實驗都是屬於探究驗證型的,這樣在彙報反饋的時候。每個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組得出的數據是否能驗證推論的正確性,幾組下來清晰明瞭,也可以反問有沒有能夠證明推論錯誤的觀點,更加有說服性。對於我而言,還有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就是課堂紀律。部分調皮的男生總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實驗當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說話還是存在些問題,欠缺技巧。比如太急於想讓他們安靜下來,我就慣於使用命令式的口吻,雖然簡短,但是效果不理想,還給人感覺高壓的形式,不夠走進學生。另外,還有些語言過渡等的細節問題都要引起注意。

總之,評完這節課,我對小學科學的教學又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個極爲普通的副科,只要學生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就夠了。但現在,我覺得真正上好一節科學課是多麼的不易。走進學生,共同合作探究,尋找科學的足跡,激發科學的積極性。小學科學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嶇等待着去跨越和超越!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4

這課的教學類同於前幾課,用彈簧秤上的數據比較來了解、說明斜面的作用。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實驗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學中我對課的面做了適當的擴充,對於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實是同斜面長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還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研究,學生對斜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與研究。因爲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覺得可以放得緊湊一些,對於斜面省力情況,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已經有比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於現行的六年級孩子而言,我認爲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斜面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教材安排了螺絲,我覺得這個材料是很不錯的,我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安排了兩類螺絲的比較(螺紋比較稀疏的和螺紋比較密集的),其實這兩類螺絲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我安排了兩張同高度,不同長度斜面的三角形,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上捲一捲,我們發現斜面長的三角形捲起來後,螺紋會更緊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兩類螺絲,螺紋更緊密的螺絲擰起來更輕鬆。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的“斜面”是一種新的簡單機械,同學對於斜面還是有一定認識的,也能結合生活經驗,猜想斜面是一種省力的簡單機械。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實驗,通過數據,使同學瞭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在引入教學時,除了看圖看錄像片斷認識盤山路之外,學習他人的做法,讓同學體驗直接搬一桶裝水到講臺上,和沿着斜面運到講臺上,所花力氣大小的區別,使同學非常直觀形象地認識到“斜面應該有省力的作用”。本課的兩組實驗,沒有太大的難度。因爲有了前幾課實驗方法的鋪墊,同學很容易就能制訂出實驗方案,教師應引導同學,嚴格安照實驗方案開展實驗,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對於所丈量的物體,儘量讓同學選擇相對較重的物體,這樣實驗數據才幹有較明顯的區別,假如提升一支筆之類的物體,實驗數據的差異不大而影響同學的分析判斷。

實驗後,瞭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同學討論、考慮、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同學談到刀刃、斧頭之類物體時,最好能夠出示實物讓同學觀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同學更多的是從“螺紋像盤山公路”這一感性認識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補充一個以前常識教材中的小實驗,將一張直角三角形紙(斜面上塗色以方便觀察)繞在筆桿上,就能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還可以結合生活現象問同學:去五金店買螺絲釘,老闆拿出來兩種螺絲釘,一種螺紋較密,一種螺紋較疏,你會選擇哪一種?爲什麼?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通過上面那個簡單的實驗方法得到驗證,使同學瞭解到螺紋密,是因爲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6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鬆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並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同行們的建議,最後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採用KT板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儘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如圖:

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係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麼,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係,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係,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係。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容落實到位。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7

教學反思:

一個重點:斜面省力的因素、三個環節:什麼是斜面?斜面可不可以省力?斜面如何省力?

一:什麼是斜面?

在學習《斜面的作用》一課開始爲學生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這是感性成面的定義。同時教師給出了一個理性方面更爲形象的定義:一條傾斜的表面。通過這兩條定義學生就可以很明確的判斷出什麼是斜面。

二:斜面可不可以省力?

我們爲什麼要使用斜面?斜面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幫助?斜面既然是一種簡單機械,那麼省力或方便就是它必然要達到的目的。

在思考這一問題時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如:小區門口自行車的斜道、人行天橋的斜道等等。

“有沒有什麼辦法證明斜面可以省力?”

學生提出用實驗方式進行驗證,教師則提出在實驗前先行討論並書寫實驗計劃。並請一個實驗小組上臺述說實驗計劃,並演示實驗方法。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讓學生反覆演示用測力計提拉重物讀取數據的過程,讓學生自行發現本次實驗的難點:如何準確的讀取實驗數據?保持均速運動並重複測量。

實驗數據:

第一組:直線0.47N0.48N0.48N第二組:直線0.48N0.48N0.49N

斜面0.32N0.33N0.32N斜面0.11N0.10N0.13N

對比實驗數據,學生可以發現斜面可以省力。

三:斜面如何省力?

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結論後,又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爲什麼兩次省力的大小不一樣?是什麼導致了實驗數據的不同?首先排除誤差,誤差不可能導致0.2N的差距。角度,很快就有學生提出了角度的不同是導致省力大小的關鍵因素。由此進行第二次實驗驗證大角度與小角度省力大小的不同。

實驗數據:

大角度:0.27N0.29N0.27N

小角度:0.11N0.13N0.13N

對比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斜面省力的大小與斜面的角度有關。

不足之處

一:開課過於搶時間

由於特殊原因,導致上課時間有所延遲,但這個延遲不應該影響到課程的正常進行,教學過程應按計劃按步驟逐步推進。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搶時間的錯誤,其結果是明顯的第一環節與第二環節連接不暢,大多數學生未能在第一時間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和思考。

二:學生自我總結過少。

實驗是學生做的,數據是學生得出來的,可到了總結階段卻與學生脫離了。別人給的東西終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得出的東西纔是自己的。今後對這一環節要加強。

三:重在思考

小學科學課有其特殊性,它與生活聯繫相當緊密,每一個課題都來源與生活,學生的每一次思考也都來源與生活。因此在課堂上一定要緊密的與生活相聯繫。在第一環節什麼是斜面中,得出結論後應讓學生多想想,那兒是斜面?那兒有斜面?如果加上這一步驟兩個環節之間的聯繫也會變得更加緊密。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8

這課的教學類同於前幾課,用彈簧秤上的數據比較來了解、說明斜面的作用。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自主實驗的效果是很理想的。在教學中我對課的面做了適當的擴充,對於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實是同斜面長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還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研究,學生對斜面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與研究.因爲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覺得可以放得緊湊一些,對於斜面省力情況,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已經有比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於現行的六年級孩子而言,我認爲是很有必要的。

對於斜面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教材安排了螺絲,我覺得這個材料是很不錯的,我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安排了兩類螺絲的比較(螺紋比較稀疏的和螺紋比較密集的),其實這兩類螺絲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長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我安排了兩張同高度,不同長度斜面的三角形,讓他們在自己的筆上捲一捲,我們發現斜面長的三角形捲起來後,螺紋會更緊密,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以上兩類螺絲,螺紋更緊密的螺絲擰起來更輕鬆。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9

《斜面的作用》這一節課我是讓學生用測力計來測量在斜面上拖動科學書時所用的力,學生測的很開心,但是我在想要不要將一節課更加深入一些,適當地做一些拓展,我想將斜面也就是木板邊緣的刻度用起來,我想我可以這麼做:墊同樣高度的書本,然後改變斜面的坡度,這個時候斜面的長度變了,然後讓學生將斜面的長度記錄下來,從而得出斜面省力了但是費了距離。

斜面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對於斜面省力學生有一定的認識,上課時通過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過猜測斜面的作用引出驗證實驗的設計和討論,重點回顧對比實驗,注意變量的控制。本課的第一個實驗比較淺,數據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結論。繼後拋出“怎樣的斜面更省力”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同樣通過控制變量,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來。“同學們的數據比較都能證明使用斜面省力,爲什麼省力的大小不一樣呢?這和什麼因素有關係呢?”學生紛紛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找到一個影響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響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設計這個實驗時,有些學生對於變量和不變量這個問題沒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選擇實驗材料訓練的較少,致使學生實驗完成的效果不好,彙報結果時有些倉促。看來只有做到課前備課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課堂的生成處理的更高效。

《斜面的作用》教學反思10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淨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着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後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蔘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爲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製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於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製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瞭、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爲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爲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爲節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穫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後,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瞭解到學生已經在數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據利用不同顏色製成條形統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據一目瞭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着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的實物,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爲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纔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爲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範,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於細緻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這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