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1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植物體的層次結構的基礎上來學習。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生物圈中比較低等,但分佈較廣泛的植物類羣,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極爲密切。是學生認識綠色植物的起點和基礎。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對採集植物實驗材料活動非常感興趣,並且具有采集植物材料的技能和能力,有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慾和表現欲。具有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植物類羣的調查、探究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驗證自己的觀點。能夠將所學到的一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通過這節課的設計,教會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意識到保護植物資源的重要性。具體反思如下:

一、優點:

1,這節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要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種植物,並且瞭解這幾種植物的作用,與我們人類的關係,使同學們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有更深刻的認識。

2,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並且做到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加上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使得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3,最後的總結使得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並且意識到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從水生逐漸到陸地的,而且結構是有簡單到複雜的,這樣進化是植物更有利於適應環境。

二、不足:

由於學生生活經歷的欠缺,學生在理解學習內容方面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多爲學生提供更多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幫助理解。特別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源於生活,迴歸生活。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2

當聽到教研組的蘇老師要來聽我的課時,我激動不已,作爲新手老師,一說聽課我就緊張。湊着星期天緊張的備課,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不知不知覺時間就到了星期三,在課堂上我想把我準備的都講給學生,所以一節課都是我在講,學生沒有活動。一節課講完以後,蘇老師和姚老師對我的這節課進行點評,他們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我總結了一下,我的收穫如下:

1.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目標一定要細化,不能泛泛而論,一定要點明:學生通過什麼活動,使學生知道什麼。

2.在講課時要多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老師泛泛的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活動,多交流。

3.每講完一個知識點以後要及時給學生練習題,進行反饋。

4.在講完每一類植物時,要注意對比,注意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使學生通過對比對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加以重點記憶。

5.這節課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教學時可以添加一些視頻,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6.對於學生的活動,除了進行小組討論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問題,多提問幾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完善答案,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碰撞,最後教師進行總結。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3

本次課程改革不再注重知識體系的傳承,而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就導致教學的着眼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在本章節中體現爲不交代詳細的分類學知識,而突出了生物圈的不同環境中分佈着不同類羣的綠色植物以及這些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徵,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我選擇了閱讀並比較的方式使學生掌握這一點,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單扼要,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做出比較完美的結論。但是,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不強,理想的做法是用實物進行比較,但是由於條件所限,我找不到足夠數量而且完整的海帶與蕨菜的植物體。因此,教學中有些遺憾。

另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不同感受,有的班級由於學生科學素質較好,教學任務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加大課堂容量,增加探究的難度,而有的班級學生的科學素質需要慢慢培養,就應該調整教學設計,減少教學目標或降低教學難度,總之,要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每節課在不同班級完成情況都會有所差異,這是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授課時應該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和目標。

本節課還有以下幾處可以在下次循環教學時可以進行調整的地方:

1.本課時如果按教材的進度安排,在上課時可能採集不到苔蘚的實物觀察材料,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音像資料,或在夏季錄製一些資料備用,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果學校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調整教學內容,在適合的季節學習此章內容,以取得實驗材料,得到最佳教學效果。

2.教師在備課時一定多爲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多提供探究活動的情境,以增加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3.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佈置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未完成交流的,可以在教室的牆上或板報上展出,學生在課間可以隨意觀看,達到交流的效果。課外作業既然佈置了,就要給學生認真批改或進行指導。學生手裏有百科全書的,可以安排他們進行五分鐘的“小老師講課”活動,發揮課程資源的作用,又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儘量向這種理念靠攏。

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要轉變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學觀念是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我們這些任教多年的老師。雖然我一直以來都想衝破“滿堂灌”這種傳統教學法的束縛,在備課時也一直想着要以學生爲主體,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到新知識。使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但是一旦實施起來,又往往不自覺的回到了老路上,又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開了,而且講了還要再講,生怕自己所知道的沒講完,生怕學生聽漏了一點。在這節課中我把整個課堂還給學生,儘可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發揮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自己講的時間儘量縮到最短。通過分組討論,表達交流、資料分享、探究實驗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如提出問題、實驗觀察、探究學習、分析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都得到提高。同時在分組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課堂上採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學。上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料,並儘量採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增加學生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乾舌燥,一切的一切,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法使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輕鬆愉快。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是生產、生活中常見但不容易引起人們重視的植物類羣。

由於課前精心準備,組織學生參與採集活動,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使學生對身邊的自然資源充滿了親切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師生互動和諧,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不僅學到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觀察、實驗探究和推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尤其難得的是:不少同學提出要將實驗用過的材料製成植物標本,說明同學們熱愛自然、關注自然的意識增強了。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藻類、苔蘚、蕨類植物三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的追求這一節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那麼就很容易使這節課成爲一節純粹的介紹生物學知識的課,也容易走到“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教法上,較難有新的突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爲了鍛鍊學生自主學習、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節的教學中,我不是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幾類植物的形態特徵,通過查書找資料,來判斷這些植物分別屬於哪一類,從而掌握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相關知識。這樣給學生一個自學機會,使他們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都得到鍛鍊。而且,在活動中,學生會認爲是在幫老師做事,一定要做好,所以會更認真,更積極。

這節課我還爲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機會。這樣的好處是:

1.促進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判斷;

2.鍛鍊學生語言歸納及表達能力;

3.爲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於他們學習興趣及自信心的增強。

課堂的最後幾分鐘,教師對這三種植物的特徵進行系統小結,歸納明確本節課的知識點。同時,提出思考: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同學們能解釋爲什麼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而苦薛植物雖然有根、莖、葉的分化,但根、莖、葉內卻沒有導管嗎?讓學生帶着問題下課,既有利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思考、回顧,又有利於下節課的引入。

總的來說,這節課給了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還掌握了一些學習的方法,鍛鍊了一定的能力,師生反映都較好。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反思5

1、新課標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再注重知識體系的傳承,這就導致教學的着眼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在本章節中體現爲不交代詳細的分類學知識,而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環境中分佈着不同類羣的綠色植物以及這些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的特徵,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係。考慮到學生對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感性認識不強,我上課前收集到完整的海帶、紫菜和蕨菜等植物體,課堂上展示給看,既讓學生認識到身邊的植物,也讓學生理解各植物類羣的結構特點,此外課件中出示的一些植物圖片也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課堂上應關注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不同感受,有的班級由於學生科學素質較好,教學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可以加大課堂容量,增加探究的難度,而有的班級學生的科學素質需要慢慢培養,就應該調整教學設計,減少教學目標或降低教學難度,總之,要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每節課在不同班級完成情況都會有所差異,這是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授課時應該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和目標。

3、本節課還有以下幾方面可以在下次循環教學時進行調整:

第一、本課時如果按教材的進度安排,在上課時可能採集不到苔蘚的實物觀察材料,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音像資料,或在夏季準備一些實物製成標本備用,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第二、教師在備課時一定多爲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多提供探究活動的情境,以增加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第三、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佈置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未完成交流的,可以在教室的牆上或板報上展出,學生在課間可以隨意觀看,達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