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精選6篇)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爲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爲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2

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反映和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

1、激情導學。以興趣爲先導,從美麗的風景畫面開始,引入學習數學的境界。然後進行遊戲:猜一猜,使學生在遊戲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這樣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爲形象,變空洞爲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出數學規律,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2、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以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軸對稱的含義,變“學”數學爲“做”數學,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對稱圖形的內在美。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這一活動,使學生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大家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驗數學的美和創造的美。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觀摩同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啓發而獲得一份寶貴的學習資源。

3、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不僅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主地摺紙、剪圖案,發揮他們的想象,創造性地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同進比較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區別與聯繫;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推理遊戲,中考鏈接等等這些活動,從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4、讓學生學會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喚醒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讓學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在這堂課中,我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爲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

不足之處: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再教設計: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4

軸對稱圖形這一課的教學目標:

1、使同學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子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學生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教學重難點能辨認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子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開課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紙,告訴學生們:“老師要送給你們一些禮物,只有細心觀察,發現祕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禮物。”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後,我快速地開始剪紙,不一會見出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孩子們很興奮,我讓孩子們說說老師這怎樣剪出來的,因爲孩子們觀察細緻,所以說得準確。由此便引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相繼,我又剪了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

這樣一節好的教學內容,我當然不會讓學生錯過動手操作的機會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它們撕或剪出許多美麗的對稱圖形。然後我又讓孩子們找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

這一節課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結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爲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爲中心的教科書。本節課中教師更多的是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遊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爲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教者設計“貼眼睛”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爲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動手創造,感受對稱美。

皮亞傑指出:“要知道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學具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表象,促使學生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平面幾何圖形中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在學生經歷了生活化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操作,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教者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通過從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讓學生實踐操作,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繼而將軸對稱圖形與實際生活相融合,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這裏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在大膽猜想、辨別爭論、動手驗證,充分提供給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自主探究者。

三、欣賞圖片,感悟對稱美。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及對稱圖形後,讓學生跟着圖片一起欣賞各種對稱物體、圖形。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稱及對稱圖形在課堂上進行抽象、概括後,又回到現實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生活中的對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數學,同時,進行了美的薰陶。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6

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爲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讓學生在觀察中讓思考,在動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創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

反思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 利用多媒體引入遊戲,激發興趣

本課利用多媒體引入遊戲,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互動的興趣,爲引入課堂主題打好了埋伏。通過猜一猜的遊戲,讓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學生想探知的慾望,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堂。

二、利用多媒體引導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爲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爲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中。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爲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通過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在解決難點的環節處理上,教師讓引導學生畫對稱圖形時,不是一步步地告訴學生怎麼畫,而是讓學生先看着給定的圖形,先觀察對稱軸在哪裏,然後再思考對稱的點在哪裏,讓學生有一個思考內化的思維過程,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體會和深化學生對對稱圖形特徵的理解,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 利用多媒體聯繫生活、豐富情感

本課的結尾利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中國剪紙,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汽車標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特別是古建築和中國剪紙的展示滲透到數學中,這不僅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而且還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

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以直觀指導,主動向學生質疑,促使學生思考與發現,形成認識,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另外,藉助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思索的心理狀態,非常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