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5篇)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折一折,畫一畫,找一找,說一說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動,爲學生搭建體驗探索的平臺,突破了難點。這樣的設計提供了讓學生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爲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明確對稱軸條數的不同。首先讓學生用長方形紙對摺並發現長方形的對稱軸,進而通過對不同折法的觀察發現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在此基礎上學習畫長方形的對稱軸。接着讓學生嘗試探索正方形的對稱軸,並通過對不同折法和畫法的研究發現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最後通過不同梯度的練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對稱軸,要找準畫好對稱軸,必須明確什麼是對稱軸,但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讓學生從折一折的活動中去發現、理解,有了動手操作的經驗,再讓學生探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這樣的程序可以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準確理解和掌握對稱軸的含義及畫法,最後配上動態的課件展示,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但課後我覺得課堂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出教學設計的優勢,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總怕學生對前面的知識理解不透徹影響新知的接受,因此,前面複習時間較長,因而顯得前鬆後緊,幾個重要的練習沒有保質保量完成。經過老師們認真細緻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總結爲以下幾點:

⒈把科學與數學融爲一體,體現了各學科間的整合;

⒉課件設計合理,運用得當;

⒊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體現了練習的多樣性;

⒋挖掘教材較深,課堂調控地較好;

⒌引導學生從折出對稱軸到畫對稱軸過渡自然;

⒍注重語言的嚴密性及細節問題的指導;

⒎前面複習軸對稱圖形的時間應適當壓縮,後面折、畫的時間應充分;

⒏正方形對稱軸畫法在課件裏的總結語存在不準確的地方;

⒐板書的內容應接近本課重點難點內容,並具體些更好。

⒑學生自己能總結出來的知識,老師不要去代替,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2

一、從課堂反思

1、這堂課從生活中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內容較簡單,學生容易接受,在上課的過程中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爲下節課學習打下基礎。

3、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中,學生歸納出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的點的集合是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然後由特殊到一般,從線段到兩點,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個提升。我想學生應該掌握了作對稱軸的作法,然後將其進行推廣到兩點、角等其他軸對稱圖形,作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以及成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如練一練、說一說、一起去探索、挑戰自我等等從中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養成探究問題,與同學合作的良好習慣。

2、上了這節課,我覺得上好一節課的因素很多,也發現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對提問的形式和語言還嫌單一。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在現行的開放式的課堂中,關鍵是放的出去的同時要收的回來,可能是平時注入式的簡單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視,上課中的語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視。

二、從教學方法反思

“差異導學”教學方法以“尊重差異”爲基礎,先“引導發現”,後“講評點撥”,讓學生在克服困難與障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力,再加上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同時讓優生幫助後進生,達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從學生反饋反思

這堂課學生能積極思考,認真學習,課後作業都能及時完成。作業質量較好,但對從特殊到一般的實際應用上不能很好理解。對於稍難點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式子表達有一定困難。這是我後面課堂要注意的地方,這對優生的培養很重要。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3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但是我覺得,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還要動腦思考,我班的學生在這方面很不到位。由於課前我沒讓學生準備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因此,在上課前,我幫全班學生每人準備了一份學習材料,在探究“想想做做”第一題時,大家都通過動手找到了軸對稱圖形,並找到了它們的對稱軸,但是到中午完成練習冊時就錯誤百出,學生知識機械地完成作業,沒有真正動腦思考,沒有真正的理解對稱軸這個概念。

還有,畫出每個圖形的另一半時,我強調了先找出一些關鍵的點,我把它稱之爲“對應點”,學生找出對應點以後就很容易畫出另一半,但是由於書本第三題的圖形比較簡單,幾乎沒有學生髮生錯誤,但是練習冊中出現複雜的圖形時就無從下手了,如

有一半的學生畫成了上圖,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可能我對“對應點”的強調還不夠,方法知道還不到位,在明天學習平移這一內容時應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

今天教學了軸對稱圖形,這一課學生的知識準備比較好,因爲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時學生就研究到一些,所以昨晚佈置讓學生準備一張長方形、一張正方形紙讓他們在家折一折,找出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並畫出這些對稱軸。課上在學生交流預習情況後我讓學生觀察、交流了這些對稱軸所在圖形的位置後讓學生在書上的長方形、正方形上用點線畫出對稱軸。“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學生在動手對摺圖形後再判斷出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還是較爲簡單和順利的。第二題中觀察圖形判斷出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基本無問題,但畫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學生存在的差異就大了。大多數學生出現漏畫即找不出全部的對稱軸,這可能還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高低決定的,看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完全依靠動手對摺也有些不太實際,正如有些學生說我是把圖形想象成怎樣對摺看能否完全重合的。有些學生是試着畫一畫,再想象對摺看是否完全重合的。這的卻比起讓他們對摺後再畫出對稱軸是一個飛躍。課後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找有沒有軸對稱圖形,自己試着畫出些可愛的軸對稱圖形,同樣能夠達到提高學生的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的。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趣。在課的導入時,出示飛機圖,獎盃圖,蝴蝶圖,問學生這些圖有什麼共同特徵?設計此環節,可以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回憶,並對對稱軸的畫法我爲學生作了示範,說明對稱軸一般應畫成點劃線,提出本節課重點研究對稱軸,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新授時,教師讓學生折長方形紙的對稱軸,一開始,學生只折了一條對稱軸,教師問了學生還可以怎麼折?,學生又折出了一種,教師分別展示了兩種折的方法,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沿對角線折,教師讓他折出來給大家看後,排除沿對角線折的方法,學生明白了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然後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讓學生自主發現、找出規律:量出長度,並取中點再畫。教學“試一試”時,因爲有了探究長方形對稱軸的基礎,所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摺紙、作圖。大部分學生找出了四條對稱軸,還有小部分學生只找出了兩此文轉自條。在評講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後進生的認識。後面的練習是重點讓學生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但是學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題的第四幅圖也認爲是對稱圖形。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條數不只一條。並概括出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並強調學生要規範地去畫。效果還可以。

好的地方:

1、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成爲學習的主人(例如:通過摺紙發現每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的條數);

2、讓學生應用知識、遷移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例如:由畫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找對稱軸的條數類推出正多邊形的稱軸的條數,最後讓學生設計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有待改進之處:

1、教學方法單一,無論是例題還是練習都是讓學生折、畫,花費時間太多,導致時間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各個環節平均用力,時間安排不合理。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5

《軸對稱圖形》是數學西師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軸對稱》中的第二課時。我在兩年前曾爲數學市級骨幹教師上過展示課,兩年後再上,只是在個別環節上做了一些修改,但面對不一樣的學生,不一樣的心境,又有了很多不一樣的感悟。

我所執教的這節課是在上節課認識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的基礎上,來認識圖形中的對稱,也就是軸對稱圖形。要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感受圖形的對稱美,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低年級學生由於其年齡特點,具體形象思維仍佔優勢,學習新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具體形象或表象、動作進行思維,因此在學習時單靠教師講是不行的。操作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措施。

一、學具操作中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與由教師講授和個人自學相比,學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揮學生認知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的重要條件。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每當我們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時,學生總是興趣盎然,熱情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1)低年級學生由於其年齡比較小,經常表現出愛的程度上得到滿足,使他們在操作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因而總是情趣較濃。

(2)學具自身不論是在顏色、設計的形狀等方面都近似於兒童玩的一些拼插玩具,能夠吸引學生對它進行操作。

(3)讓學生進行學期操作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己去探索發現學習知識的自由空間。正如贊習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作用。"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正是這樣的教學法。

二、在學具操作中可以發揮學生潛能,使他們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教學改革追求的一個具體目標。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有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問、學生答"被動局面。在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方針,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動手、動口、動腦,自主地探究知識,實現從不知到知,從已知到新知矛盾轉化,形成新知識網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從動作開始,讓學生動於操作學具可以使豐富的信息源源不斷刺激細胞,以控制學生情緒使注意集中在學習活動中。

在教學新知的這個環節裏,爲了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我將教材中的例1、例2進行了整合。讓學生在第一次圖形的對摺過程中明白完全重合的概念:是形狀、大小一樣,邊緣重在一起的。並通過第二次對摺三等分圓的錯例分析,強化學生對完全重合的認識。在理解了什麼是完全重合後,給出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在這個環節的最後,通過觀察正方形的不同摺痕,發現不同的對稱軸,有意識的滲透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的觀點。

三、在學具操作中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動態學具操作爲學生思維能力提供直觀支持。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低年級學生正處在於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抽象思維爲主發展過渡階段,運用學具操作,引導學生思考,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感知認識基礎上經分析、綜合、抽象思維化。促進了思維發展,爲學習抽象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會擦出創造性思維火花。教學中第一個練習設計爲判斷軸對稱圖形,從對摺過度到在頭腦裏想對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因此,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改進和注意的地方:

1、在操作的過程中,老師給予學生的要求還不夠明確,有些學生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聽清老師的要求,對操作的過程不清楚。加強對孩子操作的指導,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並讓學生真正的聽懂要求,是相當重要的。

2、在教學中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在由我示範的剪紙過程這個環節中,用的時間比較長;而在這個時間段學生卻無事可做,顯然浪費了時間。我後來想如果在課前將剪紙做好,只展示剪紙的步驟,可能會好一些。

3、這節課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上還不是很夠,如果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會更好。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6

一、數學的實質是一種文化

《新課程規範》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是現代文明的一局部。”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拘泥於課本,“唯教材至上”,而是變“教教材””爲“用教材”,把教材作爲一個傳達數學知識的一個載體。在公開課教案中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領域中軸對稱圖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放大了軸對稱圖形的文化特性,折射出“冰冷”的圖形背後的魅力,將軸對稱圖形的神韻淋漓盡致的表示了出來。

課堂上我用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蝴蝶、蜻蜓等具有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動植物圖片,調動了同學的已有的表象,豐富了同學的感知。面對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同學流露出的不只是驚喜,還有幾分疑惑:爲什麼大自然如此的垂青於軸對稱圖形的形狀呢?當“天安門、重慶人民大禮堂、上海東方明珠、河北趙洲橋”等極具中國特色的具有對稱美的事物出現在同學的眼前時,同學們被這種文化氛圍陶醉了,激發了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剪紙遊戲、展示同學的作品,然後讓同學觀察自身創作的作品,比較他們的不同。由於是同學自身的作品,因此同學觀察的很仔細。“我發現他們形狀不同。”“我發現它們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這樣的發現過程是真實的,也是一個逐漸發現的數學學習過程。這樣同學們就能夠較好的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尋找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一是放手讓同學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的活動,最後讓同學彙報、爭論。二是上述案例中的方法。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在實踐中我發現儘管方法一有很強的開放性,有利於培養同學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經常表示爲優等生的遊戲,絕大局部後進、中等的同學課後對這一環節表示疑惑。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方式二,儘管開放性沒有方法一好,但是由於有了師生的互動,方向性較強,又培養了同學層層深入研究、發現問題的能力。在爭論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環節裏,同學思維的火花在迸發,師生的對話是那樣的自然,平等。教師的欣賞猶如催化劑,使探究活動走向高潮,生成性的精彩不時在課堂出現。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同學在新課程文化的輕拂下學習還是比較輕鬆的。這股清新之風吹走了數學的枯燥、苦澀,吹走了同學心靈中對數學的恐懼,讓同學生長在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文化氛圍中,使數學課堂充溢着文化的氣息。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7

《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識別軸對稱圖形,找出常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感受圖形的對稱美”是課程標準中對這一內容的要求。在這節課中,採用多媒體演示、實物教具,讓學生在折一折、猜一猜、畫一畫、剪一剪等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和表達的能力。

一、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教學理解:

教材沒有給出軸對稱圖形的嚴格的數學定義,只是讓學生通過直觀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如沿對稱軸對摺後兩邊完成重合(或用學生最常用的語言說:對摺後兩邊都一樣)來描述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而對於“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的性質,則是安排在三年級下冊進行教學,因此這節課認識軸對稱圖形是爲以後進一步研究軸對稱圖形做鋪墊,按照新課標要求,本學期安排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不再要求學生畫對稱軸,而是通過對摺,觀察展開的剪紙上的摺痕來理解對稱軸的含義。

二、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一)從直觀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學。

我創設了幫老師挑選風箏的生活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從中獲得對物體的對稱現象的空間概念的理解,化抽象爲形象,變空洞爲具體,使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找出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從而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的“數學思想”。

(二)動手操作,理解新知。

此環節是通過對“對稱”現象的理解後,通過動手摺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演示,通過直觀的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自主去建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當然這時的表述是不具體的,老師適時點撥,進行示範,規範學生的數學語言,反覆讓學生折一折,說一說,“像這樣對摺後,兩邊完全重合是軸對稱圖形”。最後再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兩人一組,判斷剩餘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三)猜一猜,剪一剪,運用新知。

“猜一猜”遊戲,出示物體、圖形的一半,想象另一半,不僅加深對軸對稱的認識,還爲“剪一剪”活動提供了素材。

“剪一剪”活動,我是先讓學生討論製作軸對稱圖形的這個動手操作環節,充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這樣能充分鍛鍊學生的空間思維的發展,把對稱應用到實際中。展示作品,通過欣賞同學的作品,感受數學中對稱這一應用讓生活變得美麗。此時我利用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什麼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找出對稱軸。

(四)拓展,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美。

三、不足及改進地方:

1、軸對稱圖形定義引出太早。針對此知識構建教學環節可以略作調整,先建構“對稱”,通過動手摺“對稱圖形”的平面圖形後,觀察留下的摺痕,認識對稱軸,再出示軸對稱圖形定義。這樣定義會紮根學生腦海。

2、課堂上舍得花時間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的能力卻佔有了探究“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幾條對稱軸。”但我想數學課上知識學的不在多少,重要的是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雖然此環節沒有按計劃完成,倘若孩子們的興趣高漲,有了驗證的方法,這個問題課下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8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

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成功之處:

縱觀這節課,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的教學設計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使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結合觀察和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欣賞有關圖案、圖片的對稱美,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了美德薰陶,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剪自己喜歡的圖形然後給他們分類,即通過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來認識軸對稱的概念,讓學生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從而探索、發現出圖形中的軸對稱特徵,然後讓學生體驗軸對稱在現實中的廣泛應用.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教學中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1.對能否列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能否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做”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都能給與恰當的評價。

2在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不足之處:

1、練習的層次性。在設計教案時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練習中體現層次性,一直沒有能夠得到滿意的解決。

1、導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3、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激勵性的語言不夠,希望以後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9

①聯繫生活實際,感受美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的原有經驗、原有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過程,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樑,讓學生的思維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如課始的剪紙導入,教學中所用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世界各國國旗、對稱建築等素材,也都是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物體的對稱美。

②重視概念理解,思維美

概念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揭示事物最本質屬性。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基本單位。只有真正搞懂了概念,掌握其實質,才能學好數學。新課標指出,對重要的數學概念的學習應當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如本課對重要概念“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就是採用分層遞進,逐步深入的方法。第一階段讓學生認識到“完全重合”就是“大小、形狀要一樣”。第二階段通過對“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否是軸對稱圖形的辨析,讓學生認識到 “完全重合”是指對摺後,外面的形狀及裏面的圖案都要一樣。這樣有利於學生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體會數學思維的美。

③鼓勵操作實踐,創造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聽科學。”新課標也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爲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如課中教師讓學生做軸對稱圖形的活動。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學會了思考,並且感受到親手創造出美的自豪感。

④關注情感體驗,昇華美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新課標倡導的數學學習三維目標。被譽爲“人本主義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爲: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個人參與實踐過程中對各種經驗的體驗結果。因此,教師應當爲學生創設輕鬆有趣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自信地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如課始剪的愛心,判斷是否是軸對稱圖形時,出示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等都是在“潤物細無聲”似的,對學生進行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的教育,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

學生在動手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專注的表情,看到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得到其他同學讚美時那喜悅的表情,是課堂中多麼美好的景色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結尾部分,欣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使學生的思緒插上數學的翅膀而飛揚,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美,情感得到了昇華。

總之,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才組成了這千姿百態的世界。讓我們帶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感受那充滿魅力的數學美,並用自己聰慧的頭腦與靈巧的雙手去創造美。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0

本課的教學是瞭解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能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會設計簡單的軸對稱圖形;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經歷認識軸對稱圖形的過程,掌握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創新的能力;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物體和圖形的對稱美。

從整個過程來看,《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是完整的,我主要分成了:激趣導入新課,引出課題、合作探究、練習、小結和欣賞對稱圖形這五個部分。也許這就是我進步的一點地方了。

在各位老師真誠的點評下,我對自己的這節課有了更好的認識:

1、最大的缺點,重點不突出。整節課有點像完成任務,很快就過去了。

2、剪對稱圖形環節,是不是可以直接讓學生看書,再剪。

3、練習講解中,應先講解簡單的,再講複雜的;另外,應重視學生課堂上出現的錯誤。

4、最後的欣賞環節是不是可以改爲讓學生自由發揮,再一次剪對稱圖形。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自己在教學的道路上得到更多這樣的點評,也能夠在這樣的點評中不斷進步。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

不足之處: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再教設計: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2

(一)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根據學生回答分類板書)

師:請拿出按照課本P145剪下的8個平面圖形,說說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然後再想辦法驗證。

(學生先猜測,然後動手摺圖驗證,最後舉手回答。)

生:第一個圖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師:你是怎樣驗證的?(學生動手演示)

師:如果是等邊三角形呢?也有一條對稱軸嗎?

生:它是軸對稱圖形,有3條對稱軸。

生:第2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齊答)是。

生:猛地站起一名學生,激動地說:“我認爲剛纔大家說得不對。有的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說說看。

生:(邊說邊演示)用剛折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就是軸對稱圖形,並且有兩條對稱軸。

師摸着這個孩子的頭,高興地說:“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數學大王’?”

(二)師:學習了軸對稱圖形,我們可不可以進行一些創造發明呢?

生:可以!

師:下面就請大家發明聰明才智,動手創造吧。

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然後沿折線在紙上畫半個樹葉,用剪刀剪下,再打開,就變成了這片美麗的樹葉。

師:它有幾條對稱軸?(一條)

生:我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然後以兩條折線的交點爲中心畫一個扇葉,將扇葉剪下來打開,再打開,就成了這個風扇了。它有2條對稱軸。

生:我先將紙對摺,然後沿線畫上老師的半張笑臉,剪下來打開,就變成了老師的整個笑臉。祝老師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師:老師非常感謝這位同學的祝福,也接受這份十分珍貴的禮物。

反思:

一、注重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於“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頭腦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師。我認爲,片斷一中的那個孩子表現堪稱“壯舉”,因爲他面對的是被證明了的事實。“眼見爲實”,豈容懷疑?

二、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片斷二所展示的畫面,已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強烈意識以及他們在應用過程中所顯露出來的創造力。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師生情感交流。

《新課標》要求我們“以人爲本”,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適應並促進學生的展。因此,教師只有以學習者的角色去理解學生,才能教好學生。片斷二中,學生能向老師贈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說明了師生間情感的交融。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3

第一課時學習了軸對稱圖形的有關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今天的第二課時,畫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動手能力差空間思維能力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比如說簡單的一件事,作業本中墊格紙的使用,教師已經要求了孩子們在作業本的使用過程中,要注意書寫的格式,以及作業本中的上、中、下部分的留白,可走上一大圈,你仍然會發現,原來孩子們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知如何來操作,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墊格紙,他們是很難把這項要求做到位的,於是一節課中,我逐一的教孩子們怎樣使用墊格紙,也許正是由於我們過多的關注了孩子們的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更忽視了孩子們的動手對於智力和生活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才讓孩子們面對如此小的問題,竟然不知所措,在教他們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很多孩子也做了,但做的或是相反,或是不知如何下手,在我的內心深處,真的是有一種既焦急,同時,又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的感覺。

接着說這節畫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的課堂。我先是提出了研究的問題“仔細觀察畫在方格中的軸對稱圖形,你發現了什麼?”接下來讓他們與小組同學交流,由小組長負責梳理報告,與全班同學交流,接下來的時光,孩子們能夠展示出了對稱點距離對稱軸的距離都是相等的,同時,也讓同學們更清楚地知道在軸對稱圖形中,各個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接下來的自己畫另一半,孩子們展示了自己的畫法,一種是找距離,一種是找對稱點的方法,最後,讓同學們使用找對稱點的方法,孩子們在大屏幕前的操作,讓同學們又一次得到了正確方法的啓示。

整個活動是緊湊的,但其中另外的驚喜纔是更可貴的,一是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發現,找圖形中角的頂點的對稱點是非常關鍵的,二是在方格圖中,斜線與橫線豎線的距離是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三是在交流的時候要與大家一起交流,不要顧左右而言它,要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而非是一種想說自己的意見的情況,四是要敢於把自己不同的想法說出來,不要人云亦云。

正是在不斷地錘鍊中,我們的課堂纔會越來越成熟,也正是在不斷地打磨中,你才能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在細微之處做的更好,一是堅持去做,一是不斷地用慧眼去發現,在做與思中讓自己的課堂更適合孩子們的發展!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4

《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第六冊第7單元的內容。和平移、旋轉一樣,軸對稱也是對圖形進行變換的方法之一。

本節課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這個大範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一年級認識方位與簡單的平面圖形;爲以後學習簡單圖形旋轉90°打下基礎。本節課教材提供了民間剪紙,飛機、獎盃、天安門城樓等圖片,加上教師課外收集到的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圖片,爲本課創設了一個具有強烈美感的氛圍,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引出疑問: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物體的對稱現象,抽象爲平面圖形後,是對稱圖形,本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平面圖形的軸對稱現象。所以如何從物體的對稱現象過渡到“平面圖形”的對稱,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教材似乎表達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門城樓抽象成類似天安門的圖像後,學生已能理解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但後面大量的練習都是以實物圖來判斷的。比如字母A、B、H和國家的國旗、各種標誌等。學生就要從顏色,形狀等來判斷。但是由於印刷的問題,學生會產生疑惑。是不是什麼時候A都是軸對稱圖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來,天安門城樓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

軸對稱圖形就是對摺之後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何謂“完全”?什麼是對稱軸?對稱軸具有什麼特徵?在教學設計和過程實施中,學生被迫“淺嘗則止”,根本沒充分體會什麼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從而對於如何判斷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無論是導入還是新授環節,總覺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數學味。

學生正處於低段與高段的銜接處,其數學思維也正不斷髮展,但體驗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們俯下身來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擷取學生身邊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創設情境,纔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體驗,才能最終將這感悟、體驗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爲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終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後的教學應加大學生在折和減方面的訓練,以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5

對稱是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空間和圖形知識的基礎,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1、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2、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3、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4、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

5、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1、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2、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1、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爲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2、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3、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爲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