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

不足之處: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再教設計: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2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課教學任務就是教學軸對稱,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着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本節課教學中我更多的是作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於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我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遊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學生們都學習過剪紙,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玩紙飛機”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爲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動手創造,感受對稱美。

在“剪對稱圖形”這一環節,我注重學生主體性的探索與發現過程的經歷,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思維得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頓悟。當出現一部分學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來的情況時,我沒有置之不理,更沒有主導學生的思維,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差異資源,提供了一個讓學生探索、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嘗試、失敗、反思、再創造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並獲得情感體驗。儘管這裏花費了一些時間,但充分體現了學生“悟”的過程。

三、欣賞圖片,感悟對稱美。

在學生了解了對稱及對稱圖形後,讓學生跟着圖片一起欣賞各種對稱物體、圖形。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對稱及對稱圖形在課堂上進行抽象、概括後,又回到現實生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判斷生活中的對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數學,同時,進行了美的薰陶。

四、知識遷移,直觀轉抽象。

最後進行的是知識遷移,將知識邏輯化。探究平面圖形中哪一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一些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發給學生各種有代表性的平面圖形,放手讓他們自主去解決。學生通過親自去折一折,能夠很快的辨別出來是還是不是。又趁機讓學生再次對這些圖形按照對稱軸的條數進行分類,這樣,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又有了新的認識。因爲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是這一部分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所以又指導學生對這些圖形進行再次總結。這一過程的自主學習,可以隨機出示幾道判斷題。對於知識點的處理,要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去認知、去體驗,學生將會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當然這節課也是有不足之處的,問題主要是小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練習時,我給學生設計了一道具有開放性的題目:以小組爲單位,讓每個學生髮揮想象,剪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這個合作題目我們細想一下,是很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合作學習的。然而我佈置後,學生在事先準備的彩紙上剪出一些軸對稱圖形,基本上是獨立完成的,小組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沒有真正地討論和合作,沒有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學習效果沒能真正代表本小組的水平。而且在彙報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沒有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挖掘。仔細思考一下,如果讓每個小組利用所剪的軸對稱圖形拼成一幅美麗的畫,不是更能體現合作學習?合作過程中可以讓組長分配,學生互幫互學,彙報時說出自己是怎樣剪的,正好複習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我過於片面地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合作意識不強,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內討論。合作又沒有時間保證,有時學生還沒進入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就在老師的要求下結束了。

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受到,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課,它將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繹數學文化以及數學圖形的美麗。“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她,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數學提供了一種精確簡潔通用的科學語言,數學語言正是以她的結構與內容上的完美給人以美的感受。”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3

上週五早上剛到學校,就接到師父的電話:“瑞廷,趕緊準備一下,教研組張老師第一節來聽你的課!”掛了電話,我心裏一陣忐忑,生怕表現不好給學校抹黑。但時間緊迫,容不得我瞻前顧後。於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學生,然後風風火火地開始上課。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圖形與幾何的部分。學生在一年級已經認識了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本節課是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圖形的運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之前,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能直觀地辨認軸對稱圖形。

2、能通過折一折的方式辨認軸對稱圖形,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

在教學的具體環節中,首先我通過老師買眼鏡這一情境提出“對稱”這一概念,然後對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對稱圖形進行分析,總結出“對稱圖形兩邊完全一樣”這一概念。接下來通過讓同學們猜測:判斷一個圖形是否對稱,可以通過“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開始實踐操作活動。在活動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個圖形,讓同學們猜一猜,想要剪出這樣一個圖形,需要什麼步驟,接着就讓他們小組合作,通過“一人折、一人畫、一人剪”的方式驗證猜想。

實踐操作之後,通過帶領孩子們分析剪出的圖形相同點,引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一概念,即沿一條直線直線對摺,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對稱軸。在鞏固練習的環節,我通過3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最後,通過欣賞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軸對稱圖形結束授課過程。

但是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對對稱現象的概括不夠全面,過於強調左右邊完全一樣,以至於孩子們看到上下完全一樣的圖形時,無法判斷是否對稱;還有,在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時,對概念的剖析不夠深刻;重點不夠突出、教師講授過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發展等。

俗話說:“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應該是“好課多磨”。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鍛鍊自己的機會,讓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教育事業長路漫漫,但心繫學生、心懷夢想,就無畏無懼。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趣。在課的導入時,出示飛機圖,獎盃圖,蝴蝶圖,問學生這些圖有什麼共同特徵?設計此環節,可以引起學生對有關知識的回憶,並對對稱軸的畫法我爲學生作了示範,說明對稱軸一般應畫成點劃線,提出本節課重點研究對稱軸,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新授時,教師讓學生折長方形紙的對稱軸,一開始,學生只折了一條對稱軸,教師問了學生還可以怎麼折?,學生又折出了一種,教師分別展示了兩種折的方法,有一個學生說還有,沿對角線折,教師讓他折出來給大家看後,排除沿對角線折的方法,學生明白了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然後研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讓學生自主發現、找出規律:量出長度,並取中點再畫。教學“試一試”時,因爲有了探究長方形對稱軸的基礎,所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摺紙、作圖。大部分學生找出了四條對稱軸,還有小部分學生只找出了兩此文轉自條。在評講時,通過操作,提高了後進生的認識。後面的練習是重點讓學生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但是學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題的第四幅圖也認爲是對稱圖形。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條數不只一條。並概括出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並強調學生要規範地去畫。效果還可以。

好的地方:

1、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成爲學習的主人(例如:通過摺紙發現每個軸對稱圖形的所有對稱軸的條數);

2、讓學生應用知識、遷移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例如:由畫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找對稱軸的條數類推出正多邊形的稱軸的條數,最後讓學生設計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有待改進之處:

1、教學方法單一,無論是例題還是練習都是讓學生折、畫,花費時間太多,導致時間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各個環節平均用力,時間安排不合理。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爲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整堂課以欣賞美爲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通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導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本課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通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爲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爲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通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爲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爲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爲了使學生個體的、羣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衆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通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導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6

一、一段題外話

4月4日清明,許多學校都組織了學生去春遊。後來老同學講了一個笑話。她說清明節那天她們學校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回來後讓學生寫作文。要求寫出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行了。有一大半的學生寫道:“清明節,我們懷着高興的心情來到了烈士陵園。”

無語,不知道怎麼說。

二、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學過,感覺不是太難。書本上的題目我事先做了一下,覺得學生應該也是能夠做的。

1、操作之後的語言

今天一上課我就出示了各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很快地就把軸對稱圖形找出來了。我讓學生拿了長方形到黑板前對摺而後自己再畫了對稱軸,順便規範了一下對稱軸的畫法。再讓學生先想一下,再用自己的語言說了一下什麼叫對稱軸,哎,我發現,經過操作學生就是能夠說,而且說得是自己的理解,也還蠻到位。

2、探究部分的難度。

原題爲:試一試找出正方形的對稱軸。

正方形圖案簡單,學生對正方形的感知很多,找出正方形並畫出對稱軸並不是難事,可以說,沒有探究的價值。

所以,我把題目變了一下,改爲讓學生探究想想做做4.

小組合作: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完成下表。

正三角形

正四邊形

正五邊形

正六邊形

邊數

對稱軸的條數。

你們的發現。

學生一填,馬上找出了規律。那就是:正幾邊形就有幾條對稱軸。

這一步,還是處理得很滿意的。

3、練習的問題。

既然是新授的第一課時,練習中就肯定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有些在預設之中,有些在預設之外。

譬如第2題。學生的對稱軸找不全。

譬如第5題,學生的圖形設計流於簡單,缺乏美感。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7

(一)師:同學們,我們已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根據學生回答分類板書)

師:請拿出按照課本P145剪下的8個平面圖形,說說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然後再想辦法驗證。

(學生先猜測,然後動手摺圖驗證,最後舉手回答。)

生:第一個圖形是等腰三角形,它是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師:你是怎樣驗證的?(學生動手演示)

師:如果是等邊三角形呢?也有一條對稱軸嗎?

生:它是軸對稱圖形,有3條對稱軸。

生:第2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齊答)是。

生:猛地站起一名學生,激動地說:“我認爲剛纔大家說得不對。有的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說說看。

生:(邊說邊演示)用剛折的兩個等腰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就是軸對稱圖形,並且有兩條對稱軸。

師摸着這個孩子的頭,高興地說:“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數學大王’?”

(二)師:學習了軸對稱圖形,我們可不可以進行一些創造發明呢?

生:可以!

師:下面就請大家發明聰明才智,動手創造吧。

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然後沿折線在紙上畫半個樹葉,用剪刀剪下,再打開,就變成了這片美麗的樹葉。

師:它有幾條對稱軸?(一條)

生:我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再對摺,然後以兩條折線的交點爲中心畫一個扇葉,將扇葉剪下來打開,再打開,就成了這個風扇了。它有2條對稱軸。

生:我先將紙對摺,然後沿線畫上老師的半張笑臉,剪下來打開,就變成了老師的整個笑臉。祝老師身體健康,笑口常開。

師:老師非常感謝這位同學的祝福,也接受這份十分珍貴的禮物。

反思:

一、注重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對於“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頭腦中已形成,也包括教師。我認爲,片斷一中的那個孩子表現堪稱“壯舉”,因爲他面對的是被證明了的事實。“眼見爲實”,豈容懷疑?

二、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片斷二所展示的畫面,已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強烈意識以及他們在應用過程中所顯露出來的創造力。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師生情感交流。

《新課標》要求我們“以人爲本”,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學適應並促進學生的展。因此,教師只有以學習者的角色去理解學生,才能教好學生。片斷二中,學生能向老師贈送自己的作品,充分說明了師生間情感的交融。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8

本課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礎上,通過對對稱軸的進一步學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所以,本節課我設計了折一折,畫一畫,找一找,說一說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動。這樣的設計提供了讓學生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爲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開始,我先讓學生複習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部分同學還記得“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對稱軸”,然後再讓學生完成數學分層測試卡的基本練習,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接着我拿出長方形紙,學生很快判斷出是軸對稱圖形,同時讓學生找找對稱軸,再教學對稱軸的畫法,強調點劃線。隨後的正方形的四條對稱軸學生也很容易的找到了。接下來以動手方式爲主,完成教科書想想做做第一題,尋找不同的圖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菱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在操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看一看”等實踐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研究出不同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條數,讓學生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在全班交流中幫助學生整理,梯形中的等腰梯形有1條對稱軸,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也有一條對稱軸;菱形有2條對稱軸;學生總的來說掌握的不錯。

緊接着我畫出一個平面圖形長方形,再讓學生探究怎樣畫長方形的對稱軸。在這個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彙報,最後總結歸納出:先量一組對邊的長度,再找出他們的中點,最後通過兩點畫軸。

這樣的程序可以引導學生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準確理解和掌握對稱軸的含義及畫法,直觀的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最後再以數學分層測試卡的綜合練習第四題爲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印象。

但課後我覺得課堂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出教學設計的優勢,主要原因是不敢放手,總怕學生對前面的知識理解不透徹影響新知的接受,因此,幾個重要的練習沒有保質保量完成。另外,經過認真細緻反思,總結爲以下幾點:

1、把科學與數學融爲一體,體現了各學科間的.整合;

2、課件設計合理,運用得當;

3、練習設計有層次,有坡度,體現了練習的多樣性;

4、挖掘教材較深,課堂調控地較好;

5、引導學生從折出對稱軸到畫對稱軸過渡自然;

6、評價語言及細節問題的指導不夠到位;

7、板書的內容接近本課重點難點內容。

8、學生自己能總結出來的知識,老師代替較多,如果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能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9

聽了劉書洪老師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有以下感受: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他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通過畫眼睛的遊戲。從而引出課題。接着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爲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爲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0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爲概念課。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基本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雙基訓練要求是

1、初步學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

2、學會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曾經何時,我們數學老師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爲什麼學生老不愛學數學?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調查揭示:92%的學生不愛學數學。即使數學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也不愛數學。我們曾經都把這歸納於數學學科是抽象的,知識是枯燥的。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昭示下,我們恍然大悟,我們過去苦苦追求的讓所有學生都愛上數學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爲我們讓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原本就沒有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本就是爲了培養數學家的東西。這就決定讓學生喜愛數學只能是空中樓閣。記得荷蘭的教育家拂雷登塔爾提出:“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新制定的數學課標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形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結合以上理論,也簡要談談本人對數學課課改理念的粗淺理解,我覺得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到:

1、讓學生覺得課堂上他是快樂的。

2、讓學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應用數學。

3、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着眼於追求單一的分數,應該追求一種更高一層次的對學生的發展有所作用的東西。所以,本節課我對教材做了一些償試,在把握教材雙基要求的同時,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生活數學”、“美與快樂數學”這二條基本理念,力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數學是美的、數學是快樂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力求讓學生用快樂的方式去做數學,用快樂的方式去用數學。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猜——折——畫——擺——展五個環節。對於概念的揭示摒棄了過去概念課繁瑣的推理過程,改之爲遊戲、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對概念的應用,也改變已往簡單的作業本練習方式,改之爲輕鬆活潑的活動。這樣的設計,目的爲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在活潑的動手實踐中發展思維,豐富眼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美與數學的快樂,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不再把數學學習當成是老師要他學的東西。

本節課中,第一個環節中的遊戲的設計,在爲創設情境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喚醒生活記憶,初步感知數學概念的生活原形。爲猜測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搭路鋪橋。第二個環節與第三個環節的折與畫,用手指比劃,既是對概念的進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應用。對新知起鞏固作用。練習中用學生喜愛的“愛心”置換課本練習題毫無意義的圖形以提高興趣。“愛心”後面“抽象的眼睛”的對稱軸學生不容易畫,是讓學生明白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乃至思考問題要着眼於整體,同時也是爲了下面擺軸對稱圖形來點啓發。第四個環節介紹軸對稱圖形的應用與擺軸對稱圖形,在使本課的學習內容得以綜合應用,拓展提高的同時,同時體現一些人文的東西和學科綜合的東西在裏頭,也使數學學習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讓數學回歸於生活,就用於生活。第五個環節的展示,是爲了讓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成攻感受,同時也爲了在交流中從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啓示,實現不斷創新。最後,對學生課後提的二點要求,是作業的生活形式化。讓學生用最樂意的方式實現課堂的延伸。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11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一、創設情境教學。

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摺,然後再剪,剪定後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

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盃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三、想辦法做出以各軸對稱圖形、並分組展示自己的作品。

這是本節課達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有較爲正確系統的認識之後,意在操作活動中鞏固深化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學生這次操作活動手段是多樣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動目的不同,所產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學生在這次活動中,通過有序、有層次的操作更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以認識,充分概念之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爲自然的串聯在參觀的情景中,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