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1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的教學內容。在這階段教學中,讓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會判斷軸對稱圖形並畫出對稱軸,能用剪刀剪出簡單的對稱軸。爲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閱讀了教師用書,認真撰寫教案,並精心設計教學課件。

課後,總覺得這節課教學效果不理想,感覺學生學得很累。認真分析一番,認爲原因有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上不合理。課前,我認爲這個內容不是本冊的重點,決定用1課時授完。課後,才發現這樣安排,時間太倉促,學生對新內容的消化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囫圇吞棗,這也學一點,那學一點,動手操作、練習、思考的時間大大縮水,最終未能掌握好新內容。

2.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由於在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導致學生的思考、練習的時間不夠,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沒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困難,重難點不夠突出。

3.教學缺乏引導策略。特別是畫對稱圖形,讓學生畫,畫完後教師演示,這樣匆匆而過,學生沒有真正體會找對應點在畫軸對稱圖形的作用。這裏我沒有引導學生深刻掌握,導致學生對對稱軸的認識仍很膚淺,不能很好的正確地畫出對稱軸。我認爲教學策略是影響教學效率的主要原因,學生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這一節課重點不突出,難點沒有突破,教學主線不鮮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學上還存在的不足,我將繼續對數學教學進行研究實踐,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上能上出越來越精彩的數學課。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2

一節好的數學課,是教師人格魅力和智慧魅力的結晶、是個性魅力、藝術魅力和創新魅力的展示。劉老師“跳出數學教數學”,“自然而不隨便,規範而不死板”的課堂教學風格,讓我感受頗深。

參加參加第x屆現代與經典小學數學觀摩研討會後,模了劉老師的《軸對稱圖形》一課。應該說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用了老師原版的課件,老師課堂上設計意圖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也都落實到位了。會後,老師們也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劉老師的課自然、樸實、親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首先在題目上做文章。從倒過來的題目開始,教師就滲透軸對稱的現象,讓學生直觀感受。接下來老師有意畫壞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不對稱、不一樣。然後啓迪思維怎樣一次得到一個完整的軸對稱圖形,有同學說用電腦,有同學想到摺紙的方法。劉老師的課能讓學生放鬆下來,參與到活動中去,比如課上讓學生邊做動作、做喊“翻上去”、“打開”學北風“呼-呼”,看起來好似學生表面參與,其實在學生的一翻一開當中,建立了空間觀念。教學思路非常明確,學生的學習進展感覺是水到渠成,自然需要。練習設計有趣且有較強的思考價值。有判斷實物圖古漢字、交通標誌是否成軸對稱圖形,找紅點的對應點等題目。多角度備課,以使教學資源更廣泛,學生在辨析中學習。

總之,我感覺模的這節課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也充分地動了起來,並且牢固掌握了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當中,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3

《軸對稱圖形》是人教版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爲概念課。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基本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雙基訓練要求是

1、初步學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

2、學會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曾經何時,我們數學老師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爲什麼學生老不愛學數學?上海市1998年的一份調查揭示:92%的學生不愛學數學。即使數學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也不愛數學。我們曾經都把這歸納於數學學科是抽象的,知識是枯燥的。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昭示下,我們恍然大悟,我們過去苦苦追求的讓所有學生都愛上數學原本根本就不可能的,因爲我們讓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原本就沒有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本就是爲了培養數學家的東西。這就決定讓學生喜愛數學只能是空中樓閣。記得荷蘭的教育家拂雷登塔爾提出:“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新制定的`數學課標對數學教學也提出了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與形式必須建立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結合以上理論,也簡要談談本人對數學課課改理念的粗淺理解,我覺得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做到:

1、讓學生覺得課堂上他是快樂的。

2、讓學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應用數學。

3、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着眼於追求單一的分數,應該追求一種更高一層次的對學生的發展有所作用的東西。所以,本節課我對教材做了一些償試,在把握教材雙基要求的同時,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生活數學”、“美與快樂數學”這二條基本理念,力求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數學是美的、數學是快樂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在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力求讓學生用快樂的方式去做數學,用快樂的方式去用數學。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猜——折——畫——擺——展五個環節。對於概念的揭示摒棄了過去概念課繁瑣的推理過程,改之爲遊戲、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對概念的應用,也改變已往簡單的作業本練習方式,改之爲輕鬆活潑的活動。這樣的設計,目的爲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在活潑的動手實踐中發展思維,豐富眼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的美與數學的快樂,讓學生不再懼怕數學,不再把數學學習當成是老師要他學的東西。

本節課中,第一個環節中的遊戲的設計,在爲創設情境的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喚醒生活記憶,初步感知數學概念的生活原形。爲猜測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搭路鋪橋。第二個環節與第三個環節的折與畫,用手指比劃,既是對概念的進一步感知,也是概念的初步應用。對新知起鞏固作用。練習中用學生喜愛的“愛心”置換課本練習題毫無意義的圖形以提高興趣。“愛心”後面“抽象的眼睛”的對稱軸學生不容易畫,是讓學生明白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乃至思考問題要着眼於整體,同時也是爲了下面擺軸對稱圖形來點啓發。第四個環節介紹軸對稱圖形的應用與擺軸對稱圖形,在使本課的學習內容得以綜合應用,拓展提高的同時,同時體現一些人文的東西和學科綜合的東西在裏頭,也使數學學習與藝術創造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讓數學回歸於生活,就用於生活。第五個環節的展示,是爲了讓學生在展示中體驗成攻感受,同時也爲了在交流中從他人的成攻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啓示,實現不斷創新。最後,對學生課後提的二點要求,是作業的生活形式化。讓學生用最樂意的方式實現課堂的延伸。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已有的對稱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重點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和畫法。

成功之處:

1.課件演示,直觀形象。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些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從而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出示小松樹圖形,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然後數一數每個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從而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是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通過連線對應點,學生會發現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在這一系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非常容易發現其中的祕密,學得也自然輕鬆,感興趣。

2.依據性質,學習畫法。在例2的教學中,先出示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得出軸對稱圖形的畫法,即先定點——定出每條線段的端點;再畫對應點——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對應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最後連點——依次連接每個對應點。在軸對稱圖形的畫法中緊緊聯繫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性質的理解和應用。在練習二十的第6題中,主要依據軸對稱圖形的對應點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來畫出圖形的另一半。

不足之處:

學生在畫軸對稱圖形時,不按照畫法去做,而是照葫蘆畫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畫,雖然有的同學能畫對,但是也存在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畫法。

再教設計:

強化畫軸對稱圖形的畫法,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僅僅畫對就可以,還要知道依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這樣才能加深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理解。

《軸對稱圖形》優秀教學反思5

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着力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點,並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探索之趣,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更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從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

1、從直觀引入,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具體化,學生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2、動手操作充分,通過對各種圖形的折、畫、剪,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對稱軸的含義。

3、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知覺感官來學習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判斷正方形、圓形等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學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對稱軸的意義,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現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是1條、2條、3條……無數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餘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於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並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中動手操作不僅適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處於一種躍躍欲試的求知狀態,從而創設良好的求知氛圍,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與掌握新知識。我認爲,在經歷了親自探索、討論交流、相互啓迪的過程後,每位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到提高,最終將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