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故事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畫故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畫故事教學反思

畫故事教學反思1

《畫故事》是人美版小學美術第十二冊中的一課。授課前我設計了在學生藝術實踐時滲透《論語》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以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因爲我知道學生用國畫形式創作傳統文化方面的故事是很困難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有的學生遲遲也不動筆。朱婧怡問我:“如果畫的內容不屬於傳統文化,但題的字是傳統文化是否可以呢?”考慮到完全以傳統文化爲內容創作,學生表現起來難度較大,於是我同意了她的主張。結果沒一會兒她就把作品交上來了,畫的是幾條金魚,題的字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字跡不清楚,金魚也毫無生氣,我又給她一張紙讓她重畫。過了一會兒,正當我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她又教上來了,效果連第一幅畫也不如。我展示給大家看,並借題發揮將《論語》中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適時拋出,使她意識到自己原有的作畫水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能隨便給自己畫一條截止的界線。她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要紙畫了第三幅畫,作品效果非常不錯。

課後我想如果當時沒有藉助這件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效果又會怎樣呢?學生只是單純地知道《論語》裏有這樣一句話而已,至於其中隱含的深意學生體會到的能有幾分呢?教師直白地介紹是很難引起他們情感的波動,當然也就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了。教師要擺事實講道理學生纔會信服,也就是教師要學會借題發揮,要善於抓住課堂上剛剛發生的事例巧妙引入傳統文化,使二者相輔相成,學生能夠主動接受並馬上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這樣傳統文化的滲透纔不會是紙上談兵,學生也不覺得無關痛癢了。廚師炒菜放調料很關鍵,什麼時候放,放多少直接影響到了菜的口感。老師滲透傳統文化又何嘗不是這樣,沒有到一定的火候,加再多的調料又有何用呢?

畫故事教學反思2

一、成功的喜悅

1、 激發興趣,自主讀文。

爲了能激起學生的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伊始,我問學生:這是什麼季節的景色?你想畫什麼?接着,我就和學生一起繪畫了一幅秋天的圖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秋天裏走一走、看一看。學生興趣盎然。接着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生有了認知的激情,就會自主參與,尋求新知,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再讓學生自主識字: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怎樣記住的。然後我學着楊昱婷老師的教學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蘋果、梨、楓葉的形狀,讓學生貼到相應的位置上,這樣既增加了學生識字、記字的興趣,又增強了識字、記字的效果。

2、 美讀課文,讀中感悟。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主地從課文中找出自已想學的內容,多讀多想;自主地討論、交流,自覺地練習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一些讀書方法探究課文,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自讀自悟,主動發展。例如:讀完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大自然的地毯怎麼畫?你則呢知道?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然後再出示這一段再讀,問學生讀後有什麼感覺?哪兒最美?學生說:“一抹金黃最美”。“那麼什麼是一抹金黃呢?”學生都不理解,我又適當引導: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麼樣子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一半綠一半黃的。”我及時點撥:“一半綠一半黃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黃。”學生在自己的發現中完全瞭解了“一抹金黃”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師解釋。再如:你還喜歡什麼?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有的學生說喜歡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課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讓他讀一遍:“課文中說星星在什麼地方?”“果林裏。”“果林裏有星星嗎?”“沒有。“那會是什麼?”“那是梨子、蘋果熟了。”學生又在我的引導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麼。

二、不足的惋惜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你喜歡秋天嗎?喜歡秋天裏的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也許現在還沒有真正到秋天,學生以往沒有注意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我覺得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的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如他讀的聲音太小,讀的沒有感情等。今後應培養學生正確評價,評一評成功之處,不足在哪裏,並能說出爲什麼。這樣學生在自主評價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提高審美情趣,使紙面上的靜態內容躍出教材,轉化爲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動態表演,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畫故事教學反思3

在六年級的《畫故事》一課教學中,教科書上有一幅名家作品(劉繼卣《大鬧天宮》)是本課重點賞析的作品,《畫故事》教學反思。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我是根據教科書內容組織的教學。其實劉繼卣的《大鬧天宮》作品一共創作了八幅,而課本中只是選取了八幅中的一幅來欣賞。無論從作品的完整性還是給學生的視覺效果都顯得單薄了一些,讓學生來談談對作品的認識和感受,大家也不是太願意說,而且對該畫家劉繼卣也幾乎沒人知曉,只簡單的幾句“畫得細緻,人物多”就沒什麼感想了,教學反思《《畫故事》教學反思》。爲了讓大家認識畫家,充分的感受作品並有感而發,我在另外兩個班教學中,對這個欣賞的環節做了補充。我把畫家的生平介紹給了大家,並把完整的《大鬧天宮》八幅作品都找來給大家欣賞。劉繼卣先生的作品《大鬧天宮》和《武松打虎》是典型名作,享譽海外。他身前曾說:“我要上而追溯傳統,下而彩博衆長,以自己的畫筆寫出自己的見解。”《大鬧天宮》作品屬於中國工筆重彩組畫,共有八幅,絹本,石色,畫家在1955年(37歲)創作完成。八幅作品的命題分別是:降石猴稟議天庭、弼馬溫怒歸山中、齊天大聖戰神兵、蟠桃園內問真情、醉罷瑤池食仙丹、下界爲王會親友、火眼金睛千鈞棒、大鬧天宮孫悟空。畫家依據豐富的想象力和原作的相關文字描述,精細、準確地表現和描繪了場景的瞬間。作品的造型大量採用了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技法,使人們感受到畫家功底之深和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