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前幾在聽了一節小數加法和減法,執教老師爲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課始一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三個學生到商店購買文具的圖(配合教師解說),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並集體先嚐試計算4.75+3.4。全體學生居然都列出了正確的'豎式,並算出了正確的結果。在備課時老師根據相關認知和教學經驗判斷,依據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等知識,學生在自主嘗試中很可能出現把兩個小數末位對齊的錯誤計算方法,並且出現這種錯誤的概率很大,因此老師在學生全部試算正確的情況下還是很堅決地在學生板演的正確豎式旁補上一個末位對齊的錯誤豎式(可能是防患於未然),按照教學預設組織學生進行判斷和分析。然而,這種錯誤在本節課中並沒有出現,學生都列出了正確的豎式並計算正確,還有沒必要拿出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按照預設的教學進程進行分析比較?

正誤比較、錯誤診斷,的確能幫助學生釐清有關概念,理解和掌握有關公式、法則和問題解決方法,避免發生同類錯誤。但學生知識建構初期,最初接受的信息往往制約着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錯誤的信息、錯誤的經驗,有時反而會使學生思維產生混亂,對自己正確的理解和方法產生懷疑,對知識的正確建構產生干擾。在學生全部做對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針對正確的計算方法,圍繞“爲什麼這樣算”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的、形象的或數學意義的方法進行深入探討。當學生理解了算理,“爲什麼不能末尾對齊相加?”這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再通過錯誤診斷等練習強化學生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從影響學生知識建構的因素出發,新知建構階段,儘量減少錯誤信息的干擾,重在運用正確的信息、正確的方法和經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分析,在比較中釐清,在辨析中提升,在實踐中內化。當學生沒有出現錯誤時,不應讓他們“被錯誤”;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又不應迴避,而要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