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浣溪沙》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浣溪沙》教學反思

《浣溪沙》教學反思1

詩詞教學不能脫離對意象的解讀。“意象”包抱“意”和“象”兩個方面的內容。這裏的“意”指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按一般情況說,物是客觀存在的,它原本是什麼樣子,就應當說成什麼樣子,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這便是所謂的客觀表述。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這就是古人說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因此詩詞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詩詞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裏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讀詩詞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加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對詩詞做出多義性的解讀並揣摩詩人的情感。

詩詞中蘊藏着豐富的精神營養,它對青少年成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語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民族語言的演變和淵源。詩詞深奧的語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同時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詩詞想像的思維方式以及詩詞審美的再創造性,有助於開發學生創性思維,它的“暗示性”原則,對藝術、通感以及它的繪畫,音樂美可以不時刺激學生在心靈迸發審美創造的火花。

《浣溪沙》教學反思2

初次嘗試古詩詞教學,收穫頗豐。這收穫,包括個別教學環節所達到的教學效果,讓我體驗到了些許成功的愉悅,讓我對這個以前所懼怕的“未知的領域”不再望而卻步,而更多的,則是通過這節課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聽課老師們給我的寶貴意見和建議,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明確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浣溪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懷。上闋主要是對意境的品味,爲了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詞中的景,我採用了聽、讀、想象結合的方法,通過範讀、欣賞音樂、想象畫面等途徑,學生還是比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對於下闋的抒情,確實是教學的難點,也沒有達到讓學生站在主體地位去感受、表達和感悟的目的。用姜老師的話說,就是“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而如何把這樣說理性的抒情內容上得“有理有趣”,正是我最需要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鑑於以上要求,我認爲“古詩詞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探究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反觀我的課堂,下闋的教學完全是“植入式”的,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上,所以孩子的感悟不深,課堂也出現了“萬馬齊喑”的現象。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爲要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情有趣”,可以從以下方向去努力。

一.通過課前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都有好勝之心,在預習時拋下一兩個能勾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不僅爲學生的預習提供了方向,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更能讓課堂中的學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氣氛也會隨之熱烈起來。

二.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在教學《浣溪沙》時,我也運用了對比欣賞的方法,把陳著的《續侄溥賞酴勸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來與蘇軾的詞對比,意在突出蘇軾對於“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殊解讀,體會蘇軾豁達的襟懷。但是效果卻不明顯,原因是,這三首詩詞的解讀,完全是我一個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腦兒灌輸給學生,而沒有留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品析。如果讓他們根據對詩詞的理解談談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課堂效果肯定會更好。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古詩詞教學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中融入音樂、錄音、錄像、動畫等,營造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境、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品讀的興趣,使他們的身心沉浸於古詩詞的美好境界,達到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作爲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優秀詩篇合着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着國人的靈魂,滋養着國人的性情。所以,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讓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遠。

《浣溪沙》教學反思3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與歐陽修相提並論的著名詞人。王灼在《碧雞漫志》裏這樣稱讚他的詞:“晏元獻、歐陽文忠公風流蘊藉,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無其比。”然而他的詞大多數寫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戀和離愁別恨,以小令見長,純淨雅緻、雍容和緩,語言清麗淡雅,溫潤秀潔,因此頗有花間遺風,然大抵因晏殊少年英才過早入仕,深諳封建社會爲官之道,雖有一腔才華,卻不如範公、歐公能夠以天下爲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熱情忠君愛民,踐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譜寫出一曲曲爲官的正氣歌和風骨頌,他的一生太過平坦,永遠奉行中庸之道,因而沒有太高的政治建樹,但他不嫉賢妒能,重視獎掖後進的品德也爲世人所歌頌和讚賞。大抵因爲常常沉醉於這種封建士大夫的享樂生活,他的.詞有美無思,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漸漸也被教坊冷落,逐漸散佚了。唯有這首《浣溪沙》因爲道出了自然理趣和人事變遷而膾炙人口,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講授這一節課時,先給學生介紹晏殊的生平和作品風格以及藝術成就,接着導入新課,康橋朗誦的視頻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也在對其本人的經歷和詞風的理解基礎上,能夠模仿着去朗誦。自讀了之後,教師做簡單指導,如第一句讀出那種敘事的平和語調,第二句讀出那種物是人非的惆悵,第三句讀出那種韶華流失的感慨和渴望與舊人重聚的希望,下闋一字一頓讀出花落的無奈,第五句讀出似曾相識、驚訝疑慮,最後一句讀出寂寞孤獨惆悵之感。很多人都知道在宋朝的時候有一項巨大的改革就是慶曆新政,一共歷經了一年零四個月,雖然它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它的出發點卻是好的。

晏殊雕像

很多人都說,晏殊是這場改制中的幕後領導人,要說起晏殊和慶曆新政的關係,還要說晏殊的一生了,晏殊五歲就會作詩,他一生不論是在做官還是做人的方面,他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一個神童,在年少時期就已經被人舉薦給朝廷了。他主要是爲朝廷引進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范仲淹就得到過晏殊的提拔,其實晏殊他的女婿也和這場新政有着不可磨滅的聯繫,他的女婿是當時和范仲淹一起提出這場新政的富弼,富弼當時寫了一篇文章給晏殊看,晏殊特別喜歡,覺得他是一個特別有用而且可靠的人才,便把女兒許配給了他,范仲淹看到富弼之後特別高興,他覺得他們兩志趣相投,並且也覺得富弼是一個有用之才,就帶着他一起進行這場新政。然而富弼是當時的宰相,他和范仲淹走得很近,就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宋仁宗覺得他們結交爲黨朋黨,歷代的皇上是特別不樂意看到這種狀態的,而且當時慶曆新政已經遭到了一大批的反對派的反對,所以藉由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的關係,來結束了這場新政。總的來與晏殊和慶曆新政沒有特別必然的聯繫,反倒是他的女婿,和這一場新政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慶曆新政的背景

慶曆新政的背景是相當複雜的,北宋宋仁宗慶曆年間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在表面上一片太平盛世下其實蘊藏着巨大的危機,而且這樣的危機已經威脅到北宋政權的統治根基,概括起來這些危機總體來說一是積貧積弱,二是內憂外患。正因爲如此,以范仲淹、歐陽修爲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歷史上稱爲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主導者宋仁宗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一就是積貧積弱,這是導致北宋中期社會危機重重的根本原因。北宋開國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滅亡的教訓,用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避免對中央政府產生威脅。但代價就是政府允許這些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的方式入朝爲官,進入北宋中期的慶曆年間,這種恩蔭做官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僅導致正常科舉的官員沒有職位安排,而且導致大量的冗官,造成中央財政的極大困難。

慶曆新政的背景之二就是內憂外患,北宋社會的土地兼併現象很嚴重,而政府又不加以抑制,導致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普通老百姓的負擔很重,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政府只好疲於應付。而且當時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西夏、遼國不斷對北宋構成威脅,而北宋的幾場對外作戰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都以貢獻大量歲幣了結,這就造成冗費現象。

爲了應對這樣的危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因爲元昊前來求和,雙方的矛盾有所緩和,北宋朝廷於是有精力開始對內改革。於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開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項改革措施,稱爲條陳十事,這構成了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條陳十事,具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這些措施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和冗員現象提出的。二是富國強兵,具體內容包括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這主要是針對北宋積貧積弱和冗兵現象提出的。三是厲行法制,這是針對當時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況提出的。

范仲淹提出的條陳十事便是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可以看出,這十項改革措施針對性非常強,可以說是鍼砭時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說就是完全針對北宋社會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實貫徹執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時間朝廷風氣爲之改變,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榮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歡迎。但是這十項措施並不完全實施,所遇到的阻礙非常巨大,雖然只是封建體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最終還是失敗了。

本詞沒有背景,但從晏殊一生的經歷來看,他門下的弟子才華出衆者甚多,如范仲淹、王安石、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等,他們大都在朝廷爲官,也許經綸之餘總有閒情,欣逢俊侶、共酌春釀、同品新詞的聚會,愉快之情總是令人難忘的,可是,好景不長,隨着慶曆新政的失敗,門下之人相繼被貶,那麼再也沒有那種衆星拱月般的存在感了,再也沒有那種飲酒作樂的歡愉生活了,於是孤身一人在這暮春時節傷春悼時,獨自哀傷了。

上片詞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嘆時光的易逝。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人自飲自吟,借酒消愁愁更愁,眼前的孤單寂寞可觸,可見,這是詞人感情的第一個層面。第二句運用互文的修辭,天氣和亭臺都和去年是一樣的,然而物是人非,看着夕陽緩緩沉下,不覺暮年已至,更覺韶光易逝,聚散無定。

下闋描寫落花歸燕,抒發傷春懷人感慨。花落去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因此無可奈何。燕歸來是失而復得的補償和心靈上的慰藉,然而昔人已杳不可尋,空留景色依舊,可去年亭臺的歡聚又在何處?花開花落和燕子歸來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華的流失,歲月不居,又怎能不益發覺得這縈繞夢魂的思念度日如年啊!這是詞人的第三層感慨。然他的憂鬱終無人能解,只好獨自一人顧影自憐徘徊在這綠肥紅瘦香消玉減的小路上了。

學生在理解了詞的意思之後就是感悟賞析了,感悟這首詞講了什麼?描繪了什麼樣的意象?想表達什麼感情?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些核心的問題。亦可以就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來說說詞中的煉字煉句,主旨情趣等等,學生在經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之後,紛紛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再賞析到最後的名句時,時間不夠,最後留作學生自己下去之後查閱的一個難點,留待下節課的交流,學生興趣盎然,頓覺這節課的點撥引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心理。

這一節課,讀花去了很長時間,尤其是學生有感情的朗誦,選取了兩組,男女生,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感情,並且配合默契,確實在朗誦上能夠漸入佳境,因此慢慢培養學生有感情地讀,尤其是在理解了之後身臨其境去品味的時候確實能夠在讀上出彩,讀出了味道,自然也就品出了味道,詩歌的美也自然把握得比較到位了。

《浣溪沙》教學反思4

現在的學生很多都不喜歡古詩文,或者說根本就不喜歡古典閱讀,這樣下去,便會導致淺薄和輕浮,另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真正進入文化層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難度,所以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動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詩詞教學,教會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關鍵。我這節課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很不錯,其中我覺得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我學習。

一、教學設計簡約不簡單

從課始的音樂《一剪梅》的導入到了解所學過的一些詞牌的由來,從回顧學習詩詞的三讀法到小結理解詞句意思的幾種方法,從檢查詞義的理解到朗讀指導,從指導讀到帶領悟,這一些教學環節貌似簡約,實不簡單,時時處處都在緊扣教學目標,紮紮實實地在爲落實教學目標服務,體現出我巧妙靈活,簡練明快的教學風格。

二、注重朗讀,凸顯詩詞教學的語文味

在本課中,我採用讀的方法很多:讀得字正腔圓,句句通順;讀得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讀得意味深長,聲聲含情。在讀的過程當中,不僅教學生做到眼中有景,還要求學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闋詞的意境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自己範讀並問學生:“說說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你的朗讀來將你眼中,心中的景緻表現出來。本節課讀的次數、形式也很多,有個別讀,齊讀,師範讀,師生合作讀。老師的範讀也給孩子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配樂貫穿課堂,使學生朗讀詩詞更有感情,創設的情境非常好,幾個梯度下來,學生已經把這首古詞讀得餘韻悠長了。學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讀之中實現了由讀準到讀通到讀出韻味再到讀出感覺的層層遞進。不難看出學生的朗讀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課堂的語文味十分濃厚。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語文工具性目標落實地紮實而有序。既有朗讀方法的細緻指導,如:音調的問題,語速的問題,邊讀邊想象等,還有學習詩詞的方法指導。我在指導學生二次閱讀時問道:“怎樣才能達到讀得抑揚頓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理解詩詞的方法,並在接下里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學以致用。

四、注重積累拓展

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下闋詞中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的鬥志、豁達的胸懷,更多的瞭解蘇軾的豪放,我還出示了的蘇軾和其他詩人一些代表這種人生態度的詩句,如《卜算子》《念奴嬌赤壁懷古》《龜雖壽》《將進酒》等,這些詩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爲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詩詞世界奠定了基礎。

總之,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對這堂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在最後的引讀昇華主題這個環節處理得不好,教師的語言鋪墊不到位,事先設計好的沒完成。學生的情緒沒有帶動起來,導致課堂上的氛圍沒有達到高潮。再者時間的分配不夠科學,前面的導入課題花時間過多,教師在導學過程中的語言也較繁瑣,浪費了一些時間,導致檢測、仿寫這一環節沒有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