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課文本身也是非常生動有趣,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寫了一隻口渴的烏鴉如何通過“動腦”、“動嘴”利用條件幫助自己喝到水的。很有啓發意義。教學這一課,將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和實踐的科學探究精神,體會動腦和動手的樂趣,激發創造的熱情。

學生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很有想象力,也酷愛表演,有很大的求知慾。學習這一課的時候,學生比較感興趣。本課的生字也比較簡單,對於有一學期多學習的孩子來說不算困難,學起來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烏鴉怎麼喝到水的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

多媒體、瓶子(裝有半瓶水)及小石子若干、自制烏鴉頭飾

一、複習舊知:

1.各位小朋友,我們上節課初步學習了烏鴉喝水這篇課文,讀了課文,還學習了生字。現在請看老師書寫課題。(再一起讀一讀課題)烏鴉喝三個字都是本課剛學過的生字,烏,鳥字去掉一點,是黑色的意思;鴉,左右結構,左邊一個牙齒的牙,右邊一個鳥。說明烏鴉啊,是一種黑色的鳥。喝水是用嘴喝,所以喝字左邊是一個口字旁。

2.過了一個週末,不知道孩子們還記得我們的生字朋友嗎?爲了檢測大家,我宣佈:開火車、當小老師的遊戲現在開始。我要請坐得最好手舉得最好的小組來當小老師。老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讀生字並組詞。如果有小老師實在讀得不好,老師要隨機糾正或找其他學生幫忙.

3.挑戰升級:請看大屏幕上出現的詞語,剛纔老師給大家出示的生字卡片都是有拼音的,現在同學們看到的詞語是沒有拼音的,你還會認嗎?(男女生分讀,男生讀一個,女生讀一個。)

4.看來大家都還沒有忘記我們的生字朋友,老師真爲你們高興。現在我們要把生字朋友送回課文中去,因爲它們要帶我們去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並且認識一位新朋友——一隻聰明又可愛的小烏鴉。

、總結:

這是一隻愛動腦筋、聰明的小烏鴉,通過自身努力,終於喝到瓶子裏的水,我們也要向這隻烏鴉學習,遇到困難多動腦筋,解決困難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下課!

板書:

19.烏鴉喝水

許多——少許

小石子——石塊 漸漸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2

《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我自己讀小學時就已經認識了這隻聰明可愛的烏鴉。這篇課文語言簡練,資料生動搞笑,很適合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教學這篇課文有三個目標需要達成,首先認讀9個生字,要求會書寫的有6個。第二是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線索。最後是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根據這三個目標,我設計了這節課,以求做到識字教學簡單有效,朗讀訓練到位有效,道理體會自然而然。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明白了什麼?之後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樣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導: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樣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讓學生明白了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最後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情緒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樣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情緒讀第二句。但是,烏鴉喝不着,明白爲什麼嗎?烏鴉的情緒又怎樣?你從哪兒明白的?找出句子畫畫,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情緒讀出來。學生透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透過讀來體會烏鴉的情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務必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忙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水”。“我幫烏鴉拿一根吸管,讓它把水吸上來。”“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構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構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潛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結束時,我還留給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雖然一篇課文所學的資料有限,但一組課文結束,學生的收穫也會變豐富的。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3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教學中,我們幾位一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潛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用心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樣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主角,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4

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積極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羣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麪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這是因爲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爲主動過程。

有了這個過程,就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桌上放一個裏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臺桌四周圍着。看着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儘管有時可以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爲瓶口很小。後來,水終於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結合課文內容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積極想辦法勇於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溫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現在不能用手拿起保溫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說:

“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說:

“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說:

“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說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麼好,後來又改爲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羣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直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一定要棄傳統,也不一定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可行。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5

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認識烏鴉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知道了什麼?接着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麼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麼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終於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心情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麼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心情讀第二句。可是,烏鴉喝不着,知道爲什麼嗎?烏鴉的心情又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找出句子畫畫,找出句子,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心情讀出來。學生通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通過讀來體會烏鴉的心情。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6

在我小的時候就有《烏鴉喝水》這一課,孩子們也非常熟悉了,但對孩子們來說只是這個故事聽的比較多,爲了讓孩子們清楚地弄清烏鴉喝水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小實驗:在礦泉水瓶裏裝少許水,往裏面加小石子,體驗水漸漸升高的現象,並嘗試說說水升高的原因。因爲本課是要求背誦的,爲了讓孩子們把課文內容記得更深刻,還讓他們邊背誦邊做動作。如:讓每個同學扮一隻小烏鴉,先對照課文自己創作,嘗試把課文表演出來,練習邊做動作邊背誦課文。比如,“一隻烏鴉口渴了”:表現出非常想喝水的表情。“到處找水喝”:表現邊飛邊找的動作。孩子們當時就是學的很有趣,記得很牢。

通過《烏鴉喝水》這個故事,是爲了啓發學生遇到困難要動腦筋,積極想辦法,啓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我採用的是編故事的辦法,在瓶子旁邊沒瓶子,那該怎麼辦?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多,誰想的辦法好。學生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連大人們都想不出來的辦法:如把瓶子推倒喝水。插個吸管喝水。請小夥伴幫忙。

課後我還讓孩子們回家把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他們也完成的很好的。

我在課上是嘗試着這樣做的,收到的反饋比較好,收穫也比較到,我們在上課時可以讓孩子的全身感官都動起來,這樣的課文才上的有趣。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7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語言簡練、內容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有三個目標需要達成,一是認讀8個生字,會書寫4個生字;二是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線索;三是在讀中感悟明白遇到困難要動腦筋想辦法。依據這三個目標,我設計了這節課,以求做到識字教學簡單有效,朗讀訓練到位有效,道理體會自然而生。

教學設計生成後,感覺設計有點像“逃命趕路樣子”,容量過大。可靜心思慮再三,我認爲:這篇課文的位置處在本冊的最後一個積累運用,故事又簡單,其中認讀的生字“烏”、“放”、”有”有的是在文中前面出現過的,有的是生活中常用到的。這樣識字教學任務就顯得簡單輕鬆了,還可以利用學生已生成的學習經驗,把步子適當放大嘗試一番,所以我就堅定了信念。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按照教學設計嘗試一番。果然識字教學輕鬆實現,只用了10分鐘就完成任務。但是怕時間不夠的思想,讓我忽略了識字教學中的形近字組詞細化和字形記憶方法的交流,只是匆匆帶過。隨後的閱讀教學,我通過自身的範讀,讓學生自由讀,讀重點句子,引導出了故事的線索。在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重點詞句的圈批,也使學生感知出烏鴉的情感變化。及時地給予鼓勵使得學生小臉上流露出了輕鬆興奮的表情,課堂上也一改往日的沉悶。直觀的實物演示教學,又很好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瓶子裏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再通過往瓶子裏放石子的實驗,不僅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更讓學生感悟出“水漸漸升高”的意思,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一情景不僅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後的拓展由於時間關係,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總之,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着重體現出了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重視了朗讀的指導和情感的培養,在實踐中提高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滲透了人文思想教育。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8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明白了什麼?之後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樣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樣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最後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情緒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樣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情緒讀第二句。但是,烏鴉喝不着,明白爲什麼嗎?烏鴉的情緒又怎樣?你從哪兒明白的?找出句子畫畫,找出句子,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情緒讀出來。學生透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透過讀來體會烏鴉的情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務必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忙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構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構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潛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9

說實話這節課我的設計和今天我上的這堂課有很大差異,因爲我本打算用來完成這節課,重點與圖文結合,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課堂節奏應該更快,容量更大,更高效一些。可是上課時沒有電,完全不能用,這就打亂了我的原有思路,所以臨時決定一支粉筆,一本說,一張嘴來完成了。

我對我班的學生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爲之前也有家長進課堂,情況挺好,所以沒怎麼在意,可是今天有家長有老師,顯然學生的狀態沒有之前好,很多學生畏手畏腳的,不敢發言,生怕出錯。再加上沒有了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就出現了課堂上反覆強調紀律的現象。

對於教學這塊,我今天準備的就是嘗試課,爲什麼這麼說

一、課前預習這是第一次在我的課堂上實踐。

二、自然段這個概念學生也是剛剛接觸。

三、生字板塊的處理。放在平時,像這一課的知識我需要兩節課來完成,今天我是壓縮到了一節課完成的。我這樣安排是想自己做個嘗試看看低年級的孩子們到底會不會預習,能預習到什麼程度,另外就是課堂上儘量多的滲透一些關於課文理解的知識。

總之這節課我是打算拿出來和其他老師探討的,我希望我的課能得到大家的指導。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0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透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簡單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透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帶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剩餘的,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必須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1

教學目標:

1、認識“烏,鴉”等9個字。會寫“找、許”兩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能用“漸漸”說句子。

3、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和耐心的道理

教學重點:

認字,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課件,瓶子,小石子。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測

師:今天的我們還是要繼續來學習《烏鴉喝水》這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呀? 大家想見到它嗎?不過烏鴉說了,要大家通過它的考驗纔出來根大家見面。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1、開火車讀字卡

2、找朋友遊戲(連字成詞,課件出示)

烏鴉 渴望 花瓶 石頭 辦法 漸漸

二、講讀課文

(一)第一段

1、理解“到處”

師:大家真棒,把生字詞都記住了,所以老師就把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烏鴉請出來了。大家請看―――(課件出示圖片)

這隻烏鴉長得怎麼樣?(不好看,但是頭腦很好。)

故事是這樣的―――(課件出示烏鴉找水喝的動畫)

師:大家仔細看,誰在哪裏幹什麼?

課件出示句子: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師:你們覺得這隻烏鴉有多渴呢?它找水容易嗎?自己再讀一讀這句。

你是哪裏知道的呢?(從“到處”這個詞。)

“到處”是什麼意思?

2、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第1句

(3)再齊讀

3、第一自然段第2句 (語文 課堂網)

師:烏鴉又飛呀、找呀,終於,它看見了――(課件出示有水的瓶子)

(2)齊讀

6、齊讀第一段(課件出示)

(二)第二段

師:怎麼辦呢?烏鴉想出辦法來了沒有?它是怎麼想到的?

課件出示第二段。

(1)男生讀。(第二段)

師:烏鴉是怎麼相處辦法來的?

說明這是一隻怎樣的烏鴉?(信心觀察,愛動腦筋的烏鴉)

馬上考考大家是不是和烏鴉一樣細心。

(2)女生讀。(缺“許多”“小”的句子。)

師:這兩句話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兩句話意思一樣嗎?請大家自己再讀一遍

(4)“許多”和“小”能不能去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來看看烏鴉想到的辦法是什麼。

(5)聯繫第三自然段

師:烏鴉想到

反思:

等待總是漫長,結果無論如何都要欣然接受。過則改之,儘管可能需要花點時間;無則加冕,無論時間多長!

這次課,課前課後都得到很多老師的幫助,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不記名,一併感謝。

反思如下:

1、目標設定與達成

儘管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設爲教學目標之一,但教學的過程還是發現學生朗讀得並不算流利,連齊讀都會出現兩種聲音。指導背誦一項更未體現。情感態度的體會果真只是流於“體會”,缺少生活實際的聯繫。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但我在這方面還是很欠缺的,甚至錯失良機。哪怕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點印象也是好的,很可惜,浪費了。

2、內容與形式

這節課容量太大,導致教學過程顯得很趕。備課時考慮了很多,很難取捨,反而有點過猶不及了。這麼多東西,學生都能學到嗎?然而形式又單一,學生到後半段顯出疲勞的樣子了。而我並沒有預設緩解疲勞的環節。

3、規範的養成

內容是多,但很多可以節省下來的時間就在平時的壞習慣裏溜走了。有好習慣纔有高效率,還要繼續努力!

4、語言

我自己也覺得自己說得多了,因爲說話不夠簡潔。另外,不自覺地使用了一些低年級學生難以理解的話語。簡潔、兒童化語言,繼續努力。

5、重點字詞理解

備課時的不審慎以及教學當下的疏忽導致對學生造的有關“漸漸”的句子出現失誤,也可以說時我本身對“漸漸”一詞理解的失誤。

6、板書

似乎有了課件就忘了板書,其實一些字既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卻可以使學生的印象更深刻。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2

一、朗讀課文的指導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一篇課文,讀好課文是基礎。基本要求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老師的講解和示範,學生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很不錯的。《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生字較少,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所以正確流利地朗讀對學生來說並不是很困難。難的是有感情的朗讀。哪些地方快一點,哪些地方慢一點;哪些地方重一點,哪些地方輕一點學生還沒有那麼清楚的概念,所以讀的時候老師要做一定的引導和示範。

例如,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老師先是請了一位同學來朗讀,之後老師就說到了烏鴉喝不着水很着急,接下來是要求學生用着急的語氣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但這時候學生就犯難了,什麼樣的語氣纔是着急的語氣啊?所以啊,老師可以示範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並加上動作。哦,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就會模仿着老師的語氣和動作來讀第一自然段,對接下來學生的表演讀也很有示範作用。對於重讀的地方,如“到處”就可以提醒一下學生,指導學生讀好問句“怎麼辦呢?”

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隨着事情的發展,小烏鴉的心情也是不斷變化的。口渴,但到處找不到水很着急,找到水了很高興,但又喝不着,就更着急了!後來呀,通過自己的努力,烏鴉終於喝到水,又高興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種變化,讓他們的語氣隨着烏鴉的心理變化而變化。

我們都說,朗讀要有層次感。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課文的時候,我們是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後來老師抓詞語深度解析後,讓學生理解了思想感情,這時候就該讓學生把感情和朗讀聯繫到一起,通過讀的變化,理解也會不斷深化。

所以,朗讀的層次性很重要。

二、教學設計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做到不脫節,不串講,過渡自然。分析問題從整體着眼,避免問題太碎,讓學生學會整體感知。要拋棄掉老師挨句挨字的講解,要保存下語文最美好的感覺。語文是整篇文章帶給我的感動與啓發,而不是咬文嚼字就能帶來美感。所以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的學習是比較好的,既照顧到了低段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又能很好保存語文的味道。

2.採用多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利用多媒體制作精美的課件,播放生動有趣的視頻,這些都是孩子最感興趣的。

3.向學生拋出問題的時候,不要簡單的問是不是,或者是簡短的問句,這都是不利於學生思考的。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比如第二自然段,我們本來要問學生的問題是“爲什麼看到許多小石子就想到辦法了?少許小石子行嗎?許多石塊行嗎?”好的做法就是把這幾個問題同時拋給學生,而不是簡單地問行不行。

4.整個教學過程必須思路清晰,邏輯明瞭。引入新課和自然段之間的過渡要做得自然,語言精簡,切忌囉嗦。評價學生的語言要豐富,不要簡單的好、棒、對。要說出學生具體好在哪裏,什麼樣的語言對他們是有激勵性的或者有正確導向作用的,這對老師的要求很高,所以平時的時候就要注意這些方面。

5.板書方面,雖然有多媒體輔助,但書寫這一塊,老師的示範作用還是很大了。所以還是要有一定的板書。書寫不需要太多,但書寫一定要規範、漂亮,這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最基本的素養。

三、重難點的突破

本課的重難點之一就是——烏鴉是怎麼樣喝着水的?

前因後果書上說得很清楚,但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點抽象。課文裏描寫烏鴉喝着水的句子“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漸漸”是什麼意思,這對他們來說估計還是有點抽象。所以,這個地方設計一個小實驗,既有趣,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動腦和動手的樂趣,進一步也就懂了“漸漸”是什麼意思了。

這個實驗就是還原第三自然段的內容,老師要準備的是瓶子(裝有半瓶水)及小石子若干,請學生親身實驗,像小烏鴉一樣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裏,仔細觀察水是怎樣升高的。學生自己動手做了,也觀察了,最後還讓他們說,一下子就理解了。這兒用實驗代替講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我們主張的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年級不太可能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但我們可以做的至少是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覺得有趣,那就是好的了。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第一就是朗讀的層次性不夠,組織教學還有待提高;其次,時間分配不恰當。複習舊知的時間過多,導致新授的時間很緊張,最後下課的時候還有一點內容沒講完。然後,朗讀的示範做得不是很到位,或者說沒有給學生做很好的示範。最後,指令不明確。比如讓學生讀課文就是叫他們讀,沒有說明要求,要怎樣讀。對於低段的學生,一般要求的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最好是能有感情的朗讀。這些都是在學生讀之前老師就應該說到和提醒的。這些方面,我還做得不夠好,所以還要好好學習,好好改進。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3

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羣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應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儘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這是因爲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於被動理解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爲主動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桌上放一個裏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後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臺桌四周圍着。看着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儘管有時能夠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爲瓶口很小。之後,水最後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結合課文資料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用心想辦法勇於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溫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溫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說:“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說:“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說:“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說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樣好,之後又改爲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羣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向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必須要棄傳統,也不必須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理解潛力,是否可行。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4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教學中,我們幾位一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15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

2、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

課堂上識字方法靈活多樣,孩子們的興趣濃厚,參與性極高,比如:

1、課題導入時通過圖片,聯想,比一比,加一加,減一減識記“鳥”和“烏”,又通過孩子們的頭髮,理解了“烏”的意思。

2、識字過程中,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通過交流、分享加一加,減一減,比一比,編順口溜等識字方法,教給孩子如何記憶生字。

3、通過開火車,摘星星,我來挑戰,圖片等遊戲鞏固識字,孩子們在活動中,遊戲中快樂的識字,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起小手,小嘴裏小聲嘟囊着“我還沒上去過呢”,我心裏暗暗竊喜,因爲我知道識字慾望、表達慾望在孩子們的心裏蠢蠢欲動,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漢字。

4、語境中識字,既提高了孩子們的識字效率,還提高了孩子們對字義的理解,對讀好句子和課文也大有幫助。

5、在朗讀課文,感知文意時,我讓學生想象烏鴉有可能到哪裏找水喝。

6、孩子們的想象思維被激發,體會到這時的烏鴉喝的難受,着急,當有人說到飛到井邊,把石子投到井裏時,必須讓孩子明白,井是很大很深的,投石子不太現實。當孩子們看到水瓶裏的水漸漸升高,孩子們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石子那麼髒,水還能喝嗎?是啊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家家都講衛生,不喝生水,於是必須讓孩子明白,烏鴉在大自然生活,以大自然食物爲主,加上當時特別口渴,有生命危險時,可以喝。我知道孩子們在認識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我真爲我的孩子高興。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多,花費時間過長,導致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勻,前鬆後緊。

第二、老師的主導作用過於強烈,應更多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