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烏鴉喝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

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中,有一句話“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富有哲理,爲什麼放進去石子,水就升高?想讓學生明白道理光靠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回去當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實踐中得真知,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2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孩子去“展示自己”,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因爲“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學生通過對比,用方法記,不僅記得清楚還記得牢。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

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認識烏鴉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知道了什麼?接着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麼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麼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終於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心情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麼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心情讀第二句。可是,烏鴉喝不着,知道爲什麼嗎?烏鴉的心情又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找出句子畫畫,找出句子,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心情讀出來。學生通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通過讀來體會烏鴉的心情。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4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於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通過教師啓發,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通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着。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爲何這樣說?”她追問。“因爲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着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教者顯然有些發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後,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爲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裏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裏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裏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着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纔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爲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裏!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教學的意義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5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在中國許多抒情詩的文句裏,每每把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之類。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在第二組的學習中,我們談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我們又將從烏鴉喝水的故事中,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所以在設計本課教學中我以運用多種形式體驗爲途徑,讓孩子知道這是隻“愛動腦筋”的鳥,從而消除在生活中人們對烏鴉的一種偏頗的認識,使學生在情感上從厭惡轉向友善、關愛。

一、視覺體驗,拉近距離

這篇課文所配圖畫,色彩鮮明,生動形象。圖畫作者採用寫意畫法,把難看的烏鴉描繪成頭大目明的樣子,以突出烏鴉聰明可愛的形象,使學生看到圖畫就對烏鴉產生一種親切感,表現出友善。從而喜歡閱讀課文,也爲學生理解課文描寫烏鴉善於動腦筋想辦法作了形象的揭示。

二、情境體驗,情感昇華

文章開始作者用“到處”說明小烏鴉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用“看見”、“可是”說明喝不到水的原因。面對文本中的這一情景,讓孩子在情境中可以通過朗讀、表演等方式體驗烏鴉找水的焦急心情,找到誰又喝不着時,更加焦急的情感。這樣的體驗讓學生對烏鴉的情感不在留在表面形象上,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烏鴉的焦急心情,而且自己也爲烏鴉找到水而喝不着感到焦急,表達了他們不僅僅是一種友善,更是一種關愛。學生的情感在這時也得到了昇華。

三、活動體驗,“人”“文”合一

當學生“經歷”了烏鴉喝不着水時的焦急心情到想到辦法時的竊喜再到喝到水時的舒心,這樣的一個情感體驗後,不知不覺中他們覺得自己彷彿就是這隻烏鴉。這是把課文譜上琅琅上口的曲子,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製作成一個flash播放起來,讓“小烏鴉”們隨着音樂盡情地歌唱、演繹。即使對烏鴉“愛動腦筋”的品質的一種讚美,也爲自己悟出道理:“只要開初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而感到高興、愉悅。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6

《烏鴉喝水》是一篇幾經修改仍保存下來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講,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是難點,我確定教學此文應注重識字,注重朗讀,教學這篇課文,我有如下幾點收穫,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是讓生字教學充滿文化的氣息。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徵,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臉孔與靈魂。如“看”字的教學突破就很好的挖掘了漢字本身的文化符號意義,使學生在認識“看”字的過程中對漢字的造字方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其次是生字教學遵循了字理識字的基本原理。如在教學“渴”和“喝”這一組形近字時,依據漢字的結構原理,抓住漢字音、形、義的關係進行漢字教學,並利用學生識字過程中,前期的經驗幫助後期的學習,使得識字學習成爲一個逐步提升和相互聯繫的系統。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爲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爲了再次鞏固這兩個生字,我又出示一個填空練習,上完體育課,我真(),我想()一大杯水。這樣既引領着學生正確系統地理解生字各部件的含義,並且能細微地辨別形近字的區別。在教學“鳥”和“烏”,我先出示烏鴉和小鳥的的圖片以及這兩個生字,讓孩子們自己觀察,這兩個字哪兒長得特別像。學生比較得出“烏”比“鳥”少一點,想象出是因爲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二、故事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語文學習內容。

而充分挖掘故事本身之神韻,使其成爲課堂教學中情意共生的依託成爲了這堂課教學成敗的關鍵。我在執教的過程中並沒有將“識字”和“故事”割裂開來。我讓生字教學從單一走向綜合,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漢字。我不但將教學時所教生字放入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把字詞句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在教學時也及時爲學生創設聯繫和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在課堂中教師緊扣兒童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和生活實際需要,從字到詞再到文,敏銳細緻地捕捉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合適地搭建橋樑,溝通了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漸”字的教學就充分考慮了這三者在識字教學中的有效溝通問題,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積累了詞語,並嘗試在課堂情景中準確地運用積累到的字詞。這樣的教學既發展了學生的語文和形象思維,也照顧到學生潛在的故事閱讀心理,使之既能有效地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落實字詞教學,又即時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品位。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屬於經典課文。在我的記憶中,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當時,更多的是根據老師的要求,不停地讀,最後背下來。從此,這個故事就一直保持在腦海中。

今天,聽了一節在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烏鴉喝水》,總的感覺:是一堂精彩的,有語文氣息,體現低段年級的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在爲孩子們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指導學生識字,讀文。很好的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本堂課亮點頗多,給低段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學習的例子。現選擇識字的環節加以分析: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

1、學生自讀一遍。

2、全班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3、齊讀一遍。

二、去拼音認讀。

1、生自己認讀。

2、交流:不認識或難讀的生字。教師加以整理,概括。

3、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識記方法。(小組合作)

4、生交流。(這個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向學生傳授了除過傳統的識字方法,新增加的識字方法。比如:猜字謎的方法,某些字的`演變過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以激發學生對中國漢字的興趣)

三、生字放在新的語境中加以鞏固,訓練。比如:烏。可以放在 “烏雲、烏黑”當中認讀。

四、有關生字的練習。(教師選擇學生容易認錯的生字,放在設計的小練習中進行練習。

評析:這個識字的環節有以下值得借鑑的地方:

1、識字的環節體現了層次性。我們好多老師的識字教學,沒有章法,想怎麼教就怎麼教。這節課的識字環節提供的很好的學習例子。正是因爲有了教學的層次,所以整個識字的教學紮實、有效。老師不是在做樣子,而是實實在在地爲學生的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2、識字的環節中有新的識字方法的滲透。比如:猜字謎、編故事、介紹生字的演變等等。則就符合新課標中的要求。教師應設計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以提高識字的教學效率。

3、在新的語境中鞏固生字。好多老師一交流完識字的方法,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究竟認住了沒有,老師心裏沒底。所以,建議低段的老師應該在此增加在新語境中認字的環節,這樣,學生就有了鞏固的環節,從而使識字的環節趨於完整。

如果低段的教師都能認真地按照識字教學的有機環節真紮實的進行那麼,我們的識字就會有所進步,學生的錯別字就會減少。

識字的環節如下: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以詞語的形式出現)1、生自讀、2、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3、抽查讀、4、齊讀。

二、去拼音認讀。1、生自讀2、抽查讀、3、齊讀。

三、單個生字打亂順序認讀。比賽讀。

四、交流識字的方法。有側重的指導難記的生字的識字方法。巧妙地傳遞新的識字方法。

五、新語境中鞏固識字。

紮實的訓練,有機的練習,有效的鞏固,就會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妨一試!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8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明白了什麼?之後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但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樣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樣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最後找到了一瓶水。這時的烏鴉情緒怎樣?你能感覺到嗎?問學生該怎樣讀?學生都說應讀出高興的語氣,那我們就以高興的情緒讀第二句。但是,烏鴉喝不着,明白爲什麼嗎?烏鴉的情緒又怎樣?你從哪兒明白的?找出句子畫畫,找出句子,讀讀第3、4句,把烏鴉失望、着急的情緒讀出來。學生透過讀,感覺到烏鴉找水的艱辛,同時學生在表演、觀看中也體會烏鴉口渴時的難受,見到水時的驚喜,而喝不到水的失望的整個過程。在學完這段時,讓學生再次透過讀來體會烏鴉的情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務必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這時,隨機一句“你能幫忙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了雙向互動。教師已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構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構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潛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9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人深省的道理,一年級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於是在第一課時前,我先出示烏鴉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對烏鴉的認識,這個時候很多有一定課外知識的學生就顯得尤其興奮,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而其餘的學生會帶着一種欽佩的眼光去傾聽,不論是講述者還是傾聽者都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接着範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聽的時候不會覺得無所事事,當然要一年級的學生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在彙報時我出示了一個關於概括整篇課文大意的填空題,學生可以把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填入,再連起來就能大致說出文章大意了,這對於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爲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說過去,只需要選擇困難的講一講就可以過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爲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和指導。

第二課時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至五分鐘時間複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我先指名請學生朗讀課文,這樣可以抽查出複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擺下去,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麼?它喝了水沒有?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烏鴉爲什麼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裏的水?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水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比較深入的瞭解課文,又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0

課堂教學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着。

今天講授的課文是長春版教材第四冊第十單元的第二課《精衛填海》。這是一篇神話故事,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東海經常氾濫,淹沒了許多田地和村莊。有一次,炎帝的小女兒到海邊玩耍,結果被大海淹死了。後來她變成了一隻小鳥,名字叫精衛,她爲了不讓東海再奪去別人的生命,所以天天從西山銜來小石子和小樹枝,投進大海里,她要把大海填平。

按照課堂的正常程序,在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之後,同學們開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最後對文章或作者質疑。這時,有一位同學對課文最後一段提出了一個問題:“後來,精衛的子子孫孫都非常勇敢,不管多大的風浪,仍日日夜夜地填海。那麼,精衛填海到底成功了沒有啊?”

“哦?這個問題提得好,你們有什麼看法?”

這個同學的提問頓時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孩子們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爭先恐後地發表着自己的意見。路柏植先站起來,說:“精衛填海能成功,因爲精衛對淹死她的東海恨極了,所以,她誓死要填平大海。”

趙周喬站起來接着說:“我給他補充,從前文的‘哪怕幹上一萬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們就知道了她填海的決心,所以大海肯定會被她填平。”

這時,王超振振有辭地說:“從前文知道,精衛填東海,是爲了不讓東海奪去別人的生命,是在爲大家做事,大家也在一定會幫她,所以,東海一定會被填平的。”

胥啓東說:“精衛是從很遠的西山銜來小石子和小樹枝,雖然路途遠,填海的東西還很小,但是她有信心,還有她的子子孫孫繼續着她的事業,所以,她一定會把海填平。”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對精衛的精神大加讚揚。這時候,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來了,“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循聲望去,站起來的是班裏的勞動委員,圓圓的胖胖的臉上眨着一對小眼睛,一張小嘴迫不及待地表達着自己的看法:“老師,我不同意”,他又重複了一下自己的意見。“精衛填海雖然很有信心,但我認爲她不會成功。”

“哦!!!”全班一片驚訝聲,三十幾雙不解的眼睛全都齊刷刷地看着他。“爲什麼呀?”“對呀,爲什麼呀?”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向他質問。

“因爲…因爲…”他的語言不知是因爲沒組織好,還是因爲同學的質問而一時語塞答不出來。

“我知道你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同學,對於這個問題能說說你的理由嗎?”看着他的窘態,我溫和地對他說。

“老師,我們以前學過《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瓶子裏的水很少,烏鴉爲了喝到水,往瓶子裏放石子,這樣瓶子裏的水就升高了,烏鴉就喝到水了。現在精衛填海,她把那麼多的東西扔到海里,希望海被填平。但如果烏鴉喝水的方法成立的話,那麼精衛填海的結果就是東海氾濫,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更大。”

勞動委員的一席話,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扔進了一粒石子,激起千層的浪花。我的心頭也不由得爲之一震,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麼豐富,觀察的眼光是那麼敏銳,思維又是那麼的活躍,真的讓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你真讓我驕傲。

對於孩子的這個答案,我並沒有急於評價,而是對他們說:“孩子們,這是一篇神話故事。對於神話,大家上學之前可能就讀過了《西遊記》和《封神榜》。那麼,你們瞭解神話的特點嗎?想知道精衛填海是否真的成功了嗎?今天就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回去查一查有關神話故事的資料。”

第二天,同學們紛紛帶着自己的資料,來到了教室。我從沒看到他們的準備是這樣的充分。從這些資料裏,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神話,瞭解了更多的神話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了精衛是不可能把海填平的,文章這樣寫只不過是人們美好的願望而已。看到同學們的發現,我欣喜若狂。

課堂上這種突發的事件,有時候會讓老師措手不及。其實在那一剎那,我也怔住了。但是這種可遇不可求的智慧火花,不能讓它悄無聲息地泯滅。我抓住契機,順勢引導,讓孩子們通過查閱資料,來了解神話,感悟神話。這種課堂藝術,需要我們善於根據事態變化,不壓制,不旁觀,而是從課堂的教學思路中走出來,引導學生思考更多的有創意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善於讀書的好習慣,也使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爲本節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着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多次教學,不斷反思,我深切體會到,教學設計的思路對於課堂氣氛及學生學習、精神、思維的狀態,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

問題一:兩種課堂結構的反差

片段一

師:同學們,你們的生字識記能力非常強面老師想考考你們的朗讀水平。(出示幻燈片一)誰會讀這句話?

生:(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師:(出示烏鴉頭飾)誰來表演這隻到處找水喝的烏鴉?

生:(戴頭飾,做小鳥飛動作。)

師:同學們,這隻烏鴉爲了找水喝到處飛,飛過高山,飛過大海,飛過平原,最後才找到水。同學們,你們看見了嗎?這就叫“到處”。哪個同學再來讀一讀這句話,要能讀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讀句子)

(後面的教學環節,基本上是按“教師出示句子,學生朗讀表演”的程序進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朗讀,一問一答,按部就班,整個課堂有條不紊,環環相扣。)

片段二

師:同學們,這是個童話故事。剛纔我們讀了課文,你最喜歡讀哪個句子?你覺得哪句話寫得最有意思?

生:(積極、興奮)我最喜歡讀“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着水了”這句話。

師:還有哪些同學也喜歡讀這句話?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教師隨機出示幻燈片)

師:同學們,這句話很長,讀好它不容易。你們幫老師想想,怎樣才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呢?

生1:“一個—個”要讀慢,一點,讀輕—點,要讀出感情。如果讀得太重,那麼小石子就會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點讀。

師:你說得太有道理了,看來你是我的小老師。來,你給大家示範瀆一讀。(生瀆)

師:同學們,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讀得有重有輕,有快有慢,這就叫有感情地讀。

生2:我覺得“漸漸”要讀得慢一點,因爲水升得不快。

師:看來你瀆懂了“漸漸”—詞的意思,你能結合動作表演朗讀嗎?

生3:我覺得“烏鴉就喝着水了”要讀出高興的語氣。

師:是啊,讀課文時,還要注意讀出人物的心情。看來,同學們對朗讀還真有研究。現在我們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讀。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找朋友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表演讀等。)

師:有哪位學生自告奮勇到臺前來讀一讀? (生比賽朗讀)

師:(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誰能把烏鴉喝水的過程演示給大家看?

生:(演示實驗,另一學生配合解說。)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學。教師過多地闡述我對文本的理解 在教師的強力牽引下,學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於迎合教師串講串問表現過多,課文內容分析過細,明顯忽略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學,教師盡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爲:尊重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夥伴、學習方式的權利,學生合作學習,學習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

片段一採用的是線型結構設計。這種設計的弊端是:學生學習空間受限制,無自主選擇機會;教學環節雖步步緊扣,但死板而機械,教學流程具有不變性和明顯指向,串問串答,氣氛沉悶,學生參與的興趣不高。

片段二採用的是板狀結構設計。每一環節教師均給學生留有足夠大的選擇空間,因此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板狀結構的課堂設計在流程上具有多變性和不確定性,課堂教學因而顯得多姿多彩;一問多答,討論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學習方式多樣化,氣氛熱烈;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問題二:“教教材”還是“用教材”

片段一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覺得這是隻怎樣的烏鴉?

生:我覺得烏鴉很聰明,很會想辦法。

師:你也很聰明,概括得很好 (板書:聰明)

生:烏鴉碰到困難不放棄,值得我們學習。

師:是啊。烏鴉知難而上,肯動腦筋(板書:肯動腦筋)。

生:我覺得烏鴉很了起,很有智慧。

師:同學們,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還能用什麼辦法喝到水呢?

生:用嘴啄破瓶子,再喝水。

生:小翅膀抱起瓶子來喝。

生:把瓶子踢倒再喝。

生:用吸管插進去再喝。

生:請大象和小動物來幫忙。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都不錯。回家後,請大家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你的朋友或父母聽,好不好?(下課)

片段二

師: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休想對烏鴉說些什麼呢?(師戴頭飾,飛到學生中間 )

生:烏鴉,你是—只聰明的小鳥,我要向你學習。

生:烏鴉,你很了不起,能想出這麼好的辦法來喝水。

生:烏鴉,我要給你發一朵小紅花,然後給你打上一百分。

師:看來同學們是喜歡上這隻烏鴉了。老師也寫了一首兒歌來讚美它。

(出示幻燈片:烏鴉烏鴉本領大,肯動腦筋想辦法,—個—個石子放,困難再大也不怕。)

(生拍手朗讀兒歌)

師: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可以寫出更好的兒歌。當然,你如果願意的話,還可以兒歌編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編自唱)

師:今天,江老師有兩份禮物要送給大家。誰想當科學家? (部分學生先舉手)誰想當文學家? (另—部分學生舉手)我把“題一”和“題二”作爲禮物送給想當文學家的同學,把“題二”送給想當科學家的同學。

[附題一]“編一編”——“有一天,烏鴉又口渴了,到處找喝。看見前面有一口小井,烏鴉飛了過去,可是井太深,烏鴉喝不着水,怎麼辦呢?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井裏,結果……”請你想象結果,並把它寫成故事。

[附題二]請你課外閱讀一個關於烏鴉的故事,下次舉行讀書彙報會時彙報。

[附題三]當瓶子裏的水少於一半時,放石辦的辦法還能喝到水嗎?請你動手試一試。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學設計,教師結合文本雖然作了適當的拓展,學生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但深度和廣度還是不夠的。尤其是在課外練習的設計上,表現得比較平淡和蒼白,有草草收場之感。

片段二,教師就讚美烏鴉這一環節設計了“編兒歌、唱兒歌”等環節。學生通過自編自唱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感受,而且將語文學習與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構。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與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文本的超越。在練習的設計上,新穎獨特有個性,大膽開放有創新。通過實驗操作,培養了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分析事理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敢於懷疑、敢於實踐的科學求真精神。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2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知道了什麼?接着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裏的水不多,喝不着,怎麼辦?爲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麼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終於找到了一瓶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3

《烏鴉喝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九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文中插圖形象鮮豔,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

本節課的優點有:

一、整體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本文賦予烏鴉人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理解課文,明白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辦法來解決。

根據《新課標》對這一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因此我設計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寫筆畫“斜鉤”;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藉助標號認識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烏鴉善於觀察、勤於動腦、並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困難的精神。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小學,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我將“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課文”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處”一詞來理解烏鴉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卻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烏鴉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觀察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慢慢升高的,從而體會烏鴉喝到水的喜悅心情。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也就成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

根據學齡初期,兒童感性認識較強,理性思維較弱,而且活潑,好動,富於想象,喜歡嘗試的心理特徵,依據教材特點,我擬定以下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直觀的東西、表情、動作來記住字形,理解字義,讀懂課文。在本文中,讓學生看圖說話,仔細的觀察圖片上的內容,說出自己想到的話,並表達出來,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驗法:通過對烏鴉的動作、心情的體驗,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感情。在本文中,讓孩子們用手當烏鴉的嘴,伸進瓶口,體驗烏鴉沒有想出辦法時喝不着水的着急心情,再帶着這種感情朗讀課文。

(三)以讀代講法:在課堂中充分體驗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的朗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 。在學習完課文時,我讓學生回顧全文,齊讀全文並思考問題:“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烏鴉呢?請用一句話誇誇它!”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好詞好句積累。

(四) 探究法 :引導學生去比較和發現,積極探討嘗試想出另外的解決辦法,讓學生懂得去觀察思考、學習。在課文的最後,進行拓展和探究,我提出“要是沒有小石子該怎麼辦?還有其他的辦法嗎?爲什麼要放石子而不是其他東西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合理想象,發散思維。以這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本節課雖有亮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多種形式的指導閱讀較少。

多種形式的讀可以激發學生喜歡讀課文的熱情。 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環節,是積累語言的基礎,是促進語感的形成。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有限,要讀好一篇課文實在不容易。應該採取師範讀、知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閱讀。本節課上先是讓學生齊讀課文取代了老師的範讀課文,以致學生很難一下把情緒投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缺乏注重指導學生用多種的方式讀書。因此,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在想象中讀。在讀書時引導學生想象作品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想象事物的形狀、顏色、作用等。《烏鴉喝水》中,應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烏鴉找不到水的時候是怎樣的着急,從而突出烏鴉急着喝到水的心情。學生通過想象很快地感知了語言文字,加快了語言的積累。

2.在思考中讀。就是讓學生讀完一部分,要停留下來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讀懂,把不懂的地方做一個記號,再繼續往下讀,讀完了,原來不懂的地方可能會清楚明白了。如果還不懂,再反覆讀或請教老師。學生把不懂的地方讀懂了,弄明白了,說明學生理解了語言,學習了語言。

二、 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在課的一開始就讓他們總結段意,有些超出其能力範圍,可以改成以填空的形式,略有提示的完成每個自然段的總結;或者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複述課文,從而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完整性。

三、課堂表揚用語較少

表揚和激勵是一種智慧,是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過程,更是一種對學生的愛。而當教師真正走進學生心中,學生纔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有效教學也就會在由“表揚和激勵”搭建的橋樑上順利完成。因此,在課堂上我應多采用不同的表揚用語,如: “你的頭腦真靈活!”、“這位同學思維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 “觀察真仔細,同學們真能幹,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你與衆不同的見解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位同學真是勤奮好學,

值得大家學習!”“哇!你們真是好樣的,對學習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師佩服你,爲你感到驕傲!。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要想做一名孩子心目中好教師,我們就應該追求課堂教學的最理想境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個學生都有綻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4

【課前透視】

《烏鴉喝水》是一篇優秀的寓言故事。課文講的是一隻聰明的烏鴉就地取材,想辦法喝到小瓶子裏的水的故事。全文內容生動有趣,通俗簡潔,適合兒童朗讀和講述。學習本文不僅要學習一些生字和新詞,更要引導學生感悟到烏鴉的聰明能幹,從中受到啓發。

這篇童話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而正確流利地朗讀,並從中豐富語文積累,感悟到烏鴉的聰明,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仍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應突出以讀爲主,以讀促思的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發現。

【教學目標】

1、認識“烏、鴉”等9個生字,會寫“可、石”等6個字。能用“漸漸”一詞說話。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3、引導學生認識烏鴉的聰明能幹,明白遇到問題時,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逐步養成積極動腦的良好品格。

【教學重點】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認識到烏鴉的聰明能幹,並從中受到啓發。

【課前準備】

1、放大的文意圖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關材料。

3、一些小動物的頭飾。如:大象、鶴、袋鼠、啄木鳥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談話:

出示烏鴉圖。同學們,你們認識烏鴉嗎?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嗎?今天我們來認識一隻聰明能幹的烏鴉,你們願意嗎?(板書課題)

2、活動:

出示烏鴉喝水圖,引導學生用一句簡短的話,說出這幅圖的意思。比一比誰說的最簡潔,最準確。(板書課題)

【對話平臺】

一、導入(感知課文內容,識記生字,培養讀書習慣。)

1、組織學生自由讀文,勾畫出生字生詞,解決字音的問題。

2、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思路: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投身語文實踐,並在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有意識地讓學生學會讀書。其中最關鍵的是堅持和突出每次讀書活動的目的性引導,讓學生真正讀有所得,讀有所悟。

二、彙報(多形式讀文,反饋自讀效果,促進閱讀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讀生字,適當組詞,同學間相互評價,糾正。

2、多形式讀文。(如同桌互讀、男女生讀、分段指讀、小組齊讀等。)

有重點地指出難點字的讀音。如“怎、找、旁等。教師相機指導學生從讀中體會感情,同時引導學生評價。

3、利用放大的插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根據理解說出每幅圖的意思。

4、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內容。

思路: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多形式的朗讀和讀書和評價的結合,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檢測和鞏固了學生的讀書成果,把讀書活動落到了實處。

三、寫字(鞏固識字,提高寫字水平。)

1、引導學生在“我會寫”中,再認生字,交流識字記字方法。如:謎語法、比較法、編順口溜等。

2、自選生字進行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寫字。學生書寫展示,組織互相評議。

3、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找、石等。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5

設計理念

本次活動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烏鴉喝水》這個寓言故事。整個活動也是以這個故事引入並貫穿始終的。活動目標的確立是依據《綱要》中指出的:“要爲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見解”這樣的理念來設計的。活動中,我把‘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作爲課程的切入點,把‘如何讓小烏鴉能最快喝到水’,作爲幼兒探索的關鍵點。當幼兒力圖主動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兒在情景遊戲中體驗並獲得成功的快樂,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發現。

活動目標:

1、瞭解豆子的大小與水位上升快慢的關係。

2、會觀察,積極思考,並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3、樂於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並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

媒體策劃:

課件的選擇直接把幼兒引入到了一個童話世界裏,使小朋友很容易對小烏鴉喝不到水產生同情感並願意主動幫助小烏鴉解決問題。課件的出現也把幼兒直接帶入到了一個問題情境當中,從而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和興趣。課件的選擇,也使幼兒的觀察變的更直觀;活動氣氛變的更生動、更有趣!

活動準備:

小烏鴉圖片、烏鴉喝水課件、雪豆、雲豆、黑豆各若干、每位幼兒兩個裝有相同多水的玻璃瓶(貼上黃色膠帶)

活動過程:

一、 情景導入

1、出示小烏鴉圖片,教師用問題引入:

小朋友,你們看,這個小傢伙是誰呀?這隻小烏鴉遇到了一點麻煩事兒,需要大家的幫忙,我們來看看小烏鴉到底遇到什麼難題了?

2、爲幼兒播放“烏鴉喝水”的課件。幼兒瞭解到天熱,小烏鴉口渴了,可是卻喝不到瓶裏的水。教師再次提出問題:

天這麼熱,想一想如果小朋友喝不到水會有什麼感覺呢?

鼓勵小幼兒說出自己口渴時的感受,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的同情心。

3、教師提問,引導幼兒進入討論的情境中。

小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呢,我們來幫助小烏鴉想個辦法好嗎?

二、幼兒分小組進行討論:怎樣能讓小烏鴉喝到水呢?

討論後,各小組出代表說出各自的觀點。

教師把幼兒的答案集中起來,爲幼兒展示課件並引出下一個環節。

三、探索活動:如何讓小烏鴉能快速喝到水呢?

1、出示豆子和水瓶組織幼兒玩投豆子的遊戲。

2、先請幼兒認識豆子,再向幼兒介紹遊戲規則。水瓶子上有一個黃色標記,是小烏鴉能喝到水的記號,請小朋友自己選擇兩種豆子,分別投入兩個瓶中,看看,兩種豆子各放多少顆能讓烏鴉喝到水。

教師指導並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1)、提醒幼兒邊放豆子邊記數。

(2)、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實驗出現了兩種結果,引出下一個遊戲:

3、遊戲——豆子比賽:雪豆和雲豆比賽,看看到底哪種豆子能最先讓小烏鴉喝到水?

遊戲規則:一組投雪豆,一組投雲豆,每組每次投一個豆。兩組同時投豆子,當有一種豆子達到水位線時,遊戲結束。

孩子們發現雪豆能讓小烏鴉最先喝到水。併產生另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投進同樣多的豆子,有的能先讓小烏鴉喝到水,而有的卻沒能讓小烏鴉喝到水呢?

教師把問題留給孩子,幼兒進行充分的討論。

四、教師小結:鼓勵並肯定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的發現。

“今天,我們幫助小烏鴉想了一個好辦法,能讓口渴的小烏鴉快速地喝到水,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多動腦筋,選擇聰明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難題,你們有信心嗎?”

教學反思:

1、從激發幼兒的情感出發來設計活動,會使幼兒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操作中,幼兒瞭解到豆子大小與水位上升快慢的關係並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實現了預設的目標。2、我認爲教師的提問是把活動引向深入和激發幼兒主動思考的重要環節。所以在活動中我精心設計了適當的問題,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和探索。3、我的不足是在操作活動中,我發現個別幼兒出現了不能一個一個投的現象,使實驗結果不準確,孩子們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我也感到我在教學常規培養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