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的理念。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爲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價值,作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教學過程採用“問題解決”的模式展開教學。充分利用現實情景,儘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集體討論、小組活動,以合作學習促自主探究。

教學評價方式新穎:

(1)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推遲判斷和調查實驗,給學生更多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揭示思維過程和反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3)通過課後訪談和作業分析,及時查漏補缺,確保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三次設置探究環節,引導學生使用視頻投影對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的外部磁場等問題進行了探究,幫助學生檢視自我,樹立方向,明瞭自己想要學什麼,獲得什麼。充分體現了教學多媒體的優越性。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篇2

小學科學教研員來我校檢查工作,我執教了《電和磁》一課,我發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材料,爲課的進行提供了保障。

我覺得自己較滿意的地方: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組裝電路和觀察電能產生磁的.現象以及增大電流和增加線圈能是磁性增加的做法;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鍛鍊;引導學生由現象思考電和磁之間的關係,有個學生說有密切的關係,我進一步啓發:“具體什麼關係?”在我的耐心引導下學生終於明白了這種現象是說明電能產生磁。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讓磁性增大的做法,這樣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我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是非常充分的,特別是組裝電路時花費的時間是較多的。我引導做短路實驗時特別強調要小心、快,不能長時間接在電路上。最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用線圈測試電池是否還有電。

我認爲不滿意的地方:學生彙報時的時間太少,學生彙報的人數較少,只是極個別學生在積極回報,其他學生做的很積極,但是彙報不積極參與,在測試電池是否還有電時,有走過場的跡象,因爲電池都還能使燈泡亮起來,所以用線圈測試有點多餘。

每節課都是許多的遺憾,正是這些遺憾才促使我們去進一步完善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課堂設計要嚴謹,防止再出現走過場現象,電路應該自己在課前每個都檢測一遍做到萬無一失纔好。做好材料準備纔可能上好科學課。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篇3

《電和磁》這一單元的教學從備課來看,實在有些難度,孩子在準備材料上需要給足,開篇第一課很重要,面對單個電和磁,有一定的瞭解,他們之間爲何聯繫起來有何關係,比較陌生,比較難理解,因而這節課從從“重演”科學史上著名的發現電磁現象的過程,讓學生“發現”通電導線能使小磁針偏轉,從而認識電可以產生磁,激發孩子們去探索本課教學。

1.合理引導,有效實驗

課件出示奧斯特發現電和磁聯繫的過程,再運用通電導線和指南針來模擬科學家奧斯特的實驗,然後再運用短路電路和指南針繼續來做實驗觀察現象,再通過這兩個實驗來總結髮現,最後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把短路電路實驗與通電線圈實驗放在平行的位置上,因爲這兩種都是讓導線磁性變更強、實驗效果更強的方法,當然其實他們也有一個小層次,就是通電線圈的磁性要比短路電路的磁性更強。

2.材料準備,教學關鍵。

“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基礎”這節課讓我更加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這節課的實驗材料很多,例如有電池盒、電池、開關、導線等,如果那一個小電路出現了故障燈泡不亮,那麼這個小組的實驗就會必然失敗,所以材料的準備纔是上好一節科學課的可靠基礎。

3.安全教育,確保成功

因爲涉及到短路電路,在自己動手實驗過程中,也出現了被燙到的情形,因而,在實驗前需要和孩子們講清楚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部分,短路會產生熱,以及對電池傷害很大,不要持續將電線連接在電池兩邊。可以採取保護措施。

科學《電與磁》教學反思 篇4

經過精心的策劃和準備,從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後的練習完成的情況,學生抽樣訪問調查情況分析,《電與磁》這一章內容的教學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其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對該單元的教學心得和體會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1、本章的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在電與磁這一章的學習過程中,採取了大量的探究性實驗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的享受學習物理的快樂,同時也從實驗中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提升了他們的理論水平。

2、學生學習《電與磁》這一章的內容,學習的熱情極度高漲,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對於物理這門學科的熱愛,甚至一些學習非常落後的學生都對我們的物理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且在課後一直追問老師有關的問題。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充分的發揮了指導性的作用,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物理問題,而徹底改變了課堂上老師一味的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思考和動手的能力。

4、本章教學活動從設計理念方面,起點低,從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入手,慢慢引導學生形成對電與磁的初步認識,爲學生做好了層層鋪墊,非常有利於學生快速掌握新知識,課堂效率非常可觀。

5、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勾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對電與磁的知識充滿了好奇心,初中部分的這些淺層次的內容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探究出了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結果令人相當滿意。

有待完善之處:

1、教學的個別環節還需要改進,實驗的設計還可以更加的靈活,從多方面、多角度的爲學生開闢物理學習道路,爲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主的研究學習物理知識。

2、課堂上還是存在濫竽充數者,不乏有看熱鬧的學生,熱鬧看望了,知識卻沒有過腦子。

體會:

本章的教學活動已經全部結束了,在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運用”討論?實驗?探究?創造?反思”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提出問題一猜想假設一設計實驗一實驗驗證一得出結論一生活應用”爲主線的思維程序讓學生自己探究,主要的探究要素是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和分析論證,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能用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有初步的交流意識。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遇見了學生提出的很多非常有趣的問題,比如說有的學生在學習完《電與磁》之後,追根究底的問老師,通電導線周圍既然能夠產生磁場,那麼磁場的形狀和方向是什麼樣子的?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能夠產生感應電流,那麼電流的方向是什麼樣的等等,這些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謎題,其實這些是要進入高中之後才學習的內容,由於學生對於知識的迫切需求,我帶他們進入實驗室,讓他們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儀器,來解決他們心目中的難題,我剛開始沒有抱太大希望,只是儘可能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不到幾天時間,這些愛問問題的學生各自都設計出了各種實驗,在實驗室裏面,研究出了通電直導線周圍磁場的磁感線畫法,還有人研究出了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運動形成感應電流的電流方向判斷方法,這些實驗結果,總結的實驗結論和高中即將學習的左手定則幾乎完全吻合,只是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出入。對於學生的這種對新知識的渴望並且表現出來的極大的探究學習能力,讓我倍感欣慰,這充分體現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是成功的,學生學習起來輕鬆且有很大的成就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要求自我能力的提升,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受益終身。

理論聯繫實際是物理教學的一條基本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貫徹這條原則,就必須有機地把物理知識與生活、科學技術、社會聯繫起來。雖然初中只學習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識,但這些知識涉及的範圍較廣,又都是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這些知識初步解釋、解決較多的身邊物理問題,實現課堂教學與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的聯繫。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學習物理知識認識物理現象,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和出發點。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能夠向學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現象,創設探索問題的物理環境。但是,課堂上的觀察和實驗在數量上畢竟是有限的,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現象都演示出來。列舉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則可以彌補課堂上觀察、實驗的不足,或者可以豐富觀察、實驗所要說明的問題。

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物理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大量物理現象都可以成爲學習中感性知識的來源。教師要善於尋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並且上升爲理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