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篇1

本課屬於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的內容,課本上分爲電磁鐵的磁力(一)和電磁鐵的磁力(二)兩課,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將兩課的內容綜合合併爲一節課。在完成第一次授課以後,有很多值得我反思。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反應十分迅速,我能感覺到他們的緊跟了我上課的節奏,因此一堂課上下來,過程相當流暢,我以爲我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當教研組老師們一起研討時,回過頭細細想來,我發現我這堂課還是有一些問題和值得改進的地方。

首先,是教案的教學目標和評價任務還要再進行改進,尤其教學目標要清楚本節課的幾個知識點,評價任務應該與教學目標一一對應。

其次是教學過程,可將板塊1的課堂回顧和板塊2的圖片導入整合,甚至可以聯繫前一節課製作電磁鐵時測試發現吸引大頭針個數有多有少製造疑問,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由此引入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篩選,學生有的時候思維天馬行空,提出的問題可能價值不高,或者難於探究,這時候要選取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再進行接下來的假設。在學生分組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時,我在上課時,事先在給學生分實驗材料時就已經替學生安排了他們要探究的因素,但是我們現在越來越關注“以學生爲本”,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因素進行探究的做法顯然對學生的關注更高,對課堂上沒有小組選擇某一因素這樣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時,需要教育機智,鼓勵學生和我一起挑戰一下該因素。

當學生彙報交流時,分別讓彙報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互相提出要求,如:“你對同學們有什麼要求?”、“大家對他的要求是什麼?”。其他學生可能就會要求彙報的學生聲音響亮,表達清晰;而彙報的學生則會要求其他學生保持安靜,認真聽取彙報。通過這一環節以期達到更好的彙報效果。當然,在學生分不同因素實驗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在彙報時先在實物投影下演示,再說明他們的實驗結果和發現。這樣可以讓學生兩種因素都有所發現。

對於教材最後的設計製作強力電磁鐵的部分,這是對於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應用,在課堂上是有必要出現的。此時再出示電磁起重機的圖片,由此引入製作強力電磁鐵更爲恰當。若時間充裕,可讓學生利用課上已有材料嘗試設計製作強力電磁鐵;當時間緊迫時,作爲課後拓展,讓學生課後嘗試做一個強力電磁鐵。借用周校長的比喻,上好一堂課就像開車,有起步有加速也有剎車,我們要學會剎車,一節課剎車要剎得住。尤其是作爲新教師,在上一節課時,由於時間節奏把握不好,往往一節課上不完,這個時候就要求收放自如,能在合適恰當的地方結束本節課內容。

我們教研組一起對我本節課的研討,讓我受益匪淺,上了一節課自我滿足是遠遠不夠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一起研討時,往往能發現我自己發現不了的問題。上出一堂優秀的課就像打造出一把好劍,需要經過不斷的敲打、淬鍊,才能讓打出的“絕世好劍”熠熠發光。

《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篇2

滿意之處:

1、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由於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多種,教學時,先讓學生猜想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幾種因素,最終讓學生確定本節課的探究目標-即: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圈數是否有關,緊接着,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科學驗證,從而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科學實驗的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在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的探究全過程。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現象產生問題,再由問題進行大膽的假設,並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形式不斷地充實自己原有的認知,併合理地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在整個活動中,進行適時的指導與提示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朝着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向進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3、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

學生對磁鐵可能不陌生,但對電磁鐵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動卻是第一次接觸到,對電磁鐵能像磁鐵一樣把大頭針吸起來,學生一定感到好奇,在探究吸起大頭針數量的多少的過程中,學生心中存有疑問:到底電磁鐵能吸起多少大頭針呢?我想,在實驗過程中,數大頭針的數量可能是學生最感興趣、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活動,因此在數大頭針的過程中,他們心中充滿着好奇,充滿着期待!

不足之處:

1、兩次的小組討論,用去了很長時間,在猜測影響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時,可以直接提問,讓學生在傾聽中互相補充、促進。

2、學生通過實驗後,可以讓每一個小組自己觀察實驗的結果,並嘗試寫一寫結論,再對比每一組的實驗結論,以此加深學生對結論的認同感。

3、課前幾分鐘時間,可以結合教科書的內容,讓學生了解電磁鐵在現實生活在應用,提高他們探究的興趣。

《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篇3

課上下來,沒什麼多大感覺,學生對於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幾個因素考慮得比較全面,效果還是還是可以的。設計實驗方案,提出研究的策略,通過實驗驗證。總的感覺,這個課文的教學是非常清晰的,應該是一課比較典型的探究實驗課。

上這課得意在哪裏?我認爲有三處:1、導入採用磁鐵導入,明確磁鐵的磁力有大小,從而聯想到電磁鐵的磁力可能也有大小。2、兩張表格的運用是很經典的,是一種典型的探究。3、實驗操作井然有序,學生投入研究的興趣很濃厚。

上這課失意在哪裏?時間的把控上是一個難點,這課要完成羅列電磁鐵的磁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檢驗電磁鐵磁力與線圈圈數關係的研究計劃,同時要完成實驗,紀錄完實驗數據,這是很浪費時間的,教師在調控這課的時候,我認爲我們要千萬把握住時間。我嘗試了一下,建議導入要快,最好在1分鐘內完成,假設的表格要在10分鐘內完成,這樣纔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後續重點的探究。我感覺這課的重心應該放在實驗方案的設計上,關注到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與制約,這樣的思維訓練對於高段年級的孩子尤爲重要。

上這課,還有個難處,電池浪費比較厲害,因爲要關注其中一個因素:電流的強度要一樣。所以我是讓學生帶新買來的同一個牌子的電池。

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僅當拋磚引玉之用。

《電磁鐵的磁力》教學反思 篇4

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強調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並從中獲得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過程。我認爲這是科學課的重點,也是和其他學科的區別所在,它並不在於傳授知識點而是學會一種學習的方法,學會處事的方式,培養一種科學的意識。

學生都希望做一個磁力很大的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其結構有明顯的聯繫,所以做實驗尋找影響磁力大小的因素,適合學生心理需要和認知水平。設計用兩課時間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比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響電磁鐵磁力的大小,並製作一個強磁力電磁鐵。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作出我們的假設。在這一步驟中,我讓學生尋找所有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張假設因素表,推測什麼因素可能是影響最大的因素。

第二,設計實驗,檢驗假設。本節課安排全班共同檢驗一個假設: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過程分爲制訂計劃、交流計劃、實施計劃,重點思考如何在對比實驗中控制條件的問題。紮紮實實地經歷這個過程不但是檢驗這個假設的需要,也爲下節課學生更獨立地檢驗其他假設打下基礎。

對比實驗強調的是對變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級時學生就已接觸過對比實驗,對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課指導設計對比實驗的重點不是一步一步具體指導,而是在學生自己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考慮得更周密、更科學、更細緻,從而使取得的數據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爲此,在學生完成研究計劃後,安排學生交流、展示研究計劃,並引導學生對所展示的研究計劃質疑,闡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討中逐步完善研究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示應注意的細節,如:先做哪個實驗?做幾次?爲什麼?一個實驗完成後需要把線圈拆下來嗎?圈數多繞不下時怎麼辦?按怎樣的方向繞?等等,目的是使實驗時儘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只改變其中一個條件,其它條件都不變,確保所取得的數據的科學性。

《電磁鐵的磁力(二)》是在上一課學生對“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行假設後,及對“線圈多少與電磁力大小的研究”之後所開展教學活動的繼續。這節課開始我主要讓學生回憶上一節課“線圈多少與電磁力大小的研究”的實驗。接着從書上的插圖明確本節課所要驗證的假設。然後選擇一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討論方案並交流實驗的注意點。再進行實驗,最後彙報實驗數據得出科學結論。縱觀本節課的教學,現就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科學概念的定位

教參要達成的科學概念是“1、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強弱有關:電流強則磁力大,電流弱則磁力小。2、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粗細、長短,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一定關係。”考慮到要設計強磁力電磁鐵的原因,我在預設中增加了“3、線圈與鐵芯的距離近,電磁鐵的磁力就強,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遠,電磁鐵的磁力就弱。”這一科學概念。從上課的效果來看,這一概念的增加顯然要求過高,目標難以達成。雖然教師在設計中通過反問學生“實驗中還有哪些要注意的嗎?”試圖引出“線圈纏繞應從釘帽開始”,“線圈數儘可能多繞”,“用鐵芯去吸大頭針”及在分組實驗中指導分別從“用鐵芯頂端靠近大頭針去吸”和“用鐵芯斜着插入大頭針去吸”,但由於實驗要求過高,學生既不能考慮到這些細節,操作也難達到這個要求。以至從彙報的實驗數據上不能得出結論。

二、實驗材料的準備

教材運用四張圖片提供四個實驗材料,其中用線圈管驗證“線圈粗細與電磁力大小的關係”學生不能理解其目的。因爲圖中線圈管除了粗細不同外,還有材料的不同。在準備中雖然教師替換了這一材料,用不同口徑的自來水管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本班學生在上一課的猜測中壓根兒沒考慮這一因素,還是不能明確這組實驗的意圖。從上課情況看,啓發學生明確實驗材料的意圖耗時過多,加之實驗操作難度過大,所以這一組實驗不應該按教材來教,如刪去這組實驗,課堂不但能節省時間,課堂教學效果將會更好。

三、對學生的實驗指導

本課的四個實驗之前,老師自己作了操作,發現了實驗中容易出問題的幾個地方,在課中運用“實驗中你將如何保持條件不變?”,“各小組線圈數繞多少較合適?”,“做電磁力大小與線圈粗細關係時,從哪個線圈管開始繞線較好呢?爲什麼?”,“做電磁力大小與鐵芯長短關係時,從哪個鐵芯開始繞線較好?爲什麼?”這一系列反問雖然各細節都考慮到了,但學生不能理解這麼到位,導至教師講解過多,耗去了不少的時間。要解決這一矛盾,我想是否可將線圈纏繞放在課前的教師實驗準備中去。這既處理了指導過細,費時過多的情況,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確“導線的長短粗細及材料”也必須保持不變這一在實驗室“只用一根導線”的思維定勢。

四、對學生數據的引導

對“電流強弱對電磁力大小的關係”這個實驗,根據數據得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強弱有關:電流強則磁力大,電流弱則磁力小。”這一結論是一目瞭然的,但對於“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粗細、長短,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一定關係”這一科學概念建構不能到位。在做“線圈粗細”這一實驗時,學生對於細節把握不夠,導至認爲與電磁力的大小沒有關係,因爲每個小組得到平均攤吸起的大頭針個數均爲0。分析原因有兩個,一是對吸到一半但沒吸上來的大頭針忽略不計造成的,還有可能是在通電之前沒插上鐵芯,導至電路短路。“鐵芯粗細”,“鐵芯的長短”兩組實驗中數據有得“鐵芯短,電磁力強”,有的“鐵心短,電磁力弱”;有的“鐵芯粗,電磁力強”,有的“鐵芯細,電磁力強”。面且數據反差大,學生已產生了矛盾的衝突,但教師自身對各要素的匹配問題科學概念把握不準,以致引導教學目標備註不足,引導不到位。

五、材料發放的層次

平時教學中,學生的好動心理對於教師的教學時是個難點,所以很多教師在計劃討論結束時,才把實驗材料發放到學生手上纔開始實驗。在本課中,擔心學生“保持不變因素”考慮不周,故而把材料與研究計劃開併發放,以便根據材料來制定計劃,然而事與原違,學生並沒有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急於動手,並沒有合作制定研究計劃。“好動是學生的天性”一點也不錯。在科學實驗中,學生好動,急於去動手,是進行科學實驗活動中每個教師不可避免的問題。所以在實驗中材料的發放可以多層次,有的一次到位,有的分幾次到位。比方本課中,電池可以在制定計劃後發放,學生就不會急於去動手,而忘記合作制定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