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範文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1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爲“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爲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爲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2

何謂教學反思?簡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爲,是教師對教學行爲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以使教學向更合理的方向努力。正值期末之際,總結經驗和教訓,找出不足之處,尋求新學年的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3

隨着學校課改活動的展開,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觀念的更新是一切創新手段實施的根本。沒有新理念,只有新課標、新教材、新知識,沒有新成效。爲此,我覺得應該重點轉變三個方面觀念:一是轉變對新課程的認識,即用新思維、新方法,不能守着舊框框、老套套;二是轉變自身角色,由傳授者變爲啓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爲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精心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新型角色關係,促使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三是轉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課堂教學作爲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歷史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充分發展,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中以學爲主,力求真正做到“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意了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高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

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理念。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因爲:一是學生一直處於聽者、被動的地位,沒有思考、參與的機會。二是學生一課聽到底,即使有興趣,也未免有疲勞之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在備課時,要心中有數。準備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並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同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也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課堂教學藝術更加多彩,有畫龍點睛、回味無窮之作用,讓學生淡化緊張疲勞,在愉快、歡笑觀念和習慣的轉變。重結果輕過程,只看考試分數,忽視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豐富感受和體驗,將不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過程評價可以體現在課堂討論、劇情表演、主題辯論、學生問答、提綱展示、課堂演講、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評價的及時性將給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添注了積極動力,非常有益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效能。

總之,要更新教學觀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看清問題,才能堅定前進的方向,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只能在充滿矛盾的現實中尋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難題,用機智去逾越障礙,用改革去實現目標!

高中歷史課後教學反思4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着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爲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於課後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爲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考慮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可見通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衆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爲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爲、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爲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