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和松果》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上個星期二我執教了《松鼠和松果》(第二課時),在上完了這一課後,我的導師吳老師給我評了課,我自己也進行了反思,經整理,具體內容如下:

《松鼠和松果》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寫松鼠的童話描寫和刻畫了一隻非常聰明的小松鼠,它從摘松果吃到植樹造林,維護生態平衡,爲子孫後代着想。因此,這篇課文的趣味性很強,也很受學生的喜愛,其中有三個自然段是描寫松鼠的內心活動,由發現問題到思考問題再到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在備課的過程中,在吳老師的指導下,我把描寫心理活動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確立爲重點朗讀指導段落,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畫出這三個段落當中描寫松鼠心理活動的句子。另外,在指導第一段朗讀的同時,引導同學們模仿課文句子,用“那麼······,那麼······”的句式訓練說話。由於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所以在指導朗讀完整篇課文後,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複述課文。我原先的設想要通過讓孩子們結合松鼠種松樹這一行爲說說植樹造林的好處,從而培養孩子們願意植樹造林的意識。這是我在吳老師的指導下最初的教學設想,無非就是引領學生們讀課文,樂於讀課文。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不少的地方和我的教學設想有差距。

首先,就是我的課堂調控能力。值得肯定的是,我比剛開始上講臺時多了關注學生的意識,所以這一堂課上我有留意到學生。問題是我留意到了學生,卻沒有運用好的辦法去管理學生。在平時的聽課過程裏,我學到了一個調動學生課堂良好氣氛的好辦法:用累計加星獎勵學生,然而,在我自己的課堂上我沒有運用到,以至於我缺乏一種有效管理學生的能力。有些口令我用到了,例如“一二三,坐端正”,大部分學生也聽從我的指揮安靜下來聽課,但調控課堂氛圍的方式需要多種多樣,獎勵是一方面,懲罰又是一方面,這些我都要在今後的教學當中鞏固和學習。

其次,是在佈置任務前的提示語不夠明確,即沒有清楚地告訴學生該怎麼做,以至於學生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課堂狀況比較混亂。在剛開課的時候,我叫了六個同學以分段開火車的形式來朗讀課文,本來的設計是讓每一位同學讀完後,其他同學舉手來評價的。我們知道評價往往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總是在一個同學讀完後直接問學生“他/她讀得好嗎?”,與此同時,幾乎大部分的學生都說“好”或者“不好”。這樣一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對讀的同學也產生了不小的打擊。其實我可以這樣問:“你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樣?你欣賞他哪些地方?或者有什麼好建議?”如此一來,學生們的思考會更多。還有就是,在這六位同學朗讀課文之前,我對其他聽的同學關注和引導做得都不夠。我把重心都放在了這六位同學身上,忽略了其他大部分的同學,沒有培養他們認真聽的能力。假如,我在這六位同學讀之前提示其他同學“誰是最認真聽的小聽衆呢?老師要評評哪個同學,哪個小組是聽得最認真的。”這樣就更好了,提問得清楚和準確,絕大部分同學都會參與到我的課堂中來。另外,在後面小組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的教學環節時,我一開始也沒有講清楚要求,應該讓小組長去組織,讓小組成員先說自己喜歡哪一段,然後再讀。其實,這個設計也不是很合理,佔用的時間較多,應該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老師再提問。

再次,課文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我在講到用“那麼······,那麼······”句式說話的時候,直接在課件上顯示這個句式,沒有結合原文,使得學生們難以理解,一下子不會回答。如果,我在讓他們用這個句式說話之前,先出示“每個松果,都那麼香,都那麼可口。”這句話,相信同學們一下子就能明白過來。所以呢,有時候不是學生們不會,是老師設置的問題沒有讓學生們明白。

最後,在複述課文的.時候,我沒有讓學生利用和結合我的板書來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相信學生們對課文的內容更加容易理解。

我上的這一課是朗讀課,朗讀一般是有層次的。初讀課文的目標是正字音,讓學生們讀得正確、流利;再讀課文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們品讀了,讓學生們讀重點句子、段落,體會人物的心情。這些大概是朗讀的內容,朗讀的形式則是有多種的,有多種方式讀。讀的方式可以是從點到面,從個人讀到同桌讀再到小組讀,還有男女讀和全班讀,從面到點則相反。讀得多了,學生們便能背誦課文了,這樣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吳老師告訴我,課堂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激情、激趣和激思,讓學生喜歡學,有興趣投入感情走進課文當中,並且愛動腦筋,樂於思考。這樣的前提可能就是老師要多花心思去設計一節課的每個環節。對此我是贊同的。

總體來說,這次上課我的思路比之前清晰了,心裏也沒用那麼着急一定要把教案上的內容講完,但可能由於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所以在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做得不是很好,自己在教學方面的想法也不是很多,這些都需要繼續努力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