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樹》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樹》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天的樹》教學反思

《秋天的樹》教學反思1

蘇教國標第九冊習作3要求以《秋天的樹葉》爲題寫一篇作文。那麼,怎麼讓學生寫好秋天的樹葉呢?我的主要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收集葉子,仔細觀察

俗話說:“一葉知秋。”秋天,許多樹的葉子紛紛飄落下來,也有許多樹葉換上了新的色彩。作前,我要求同學們利用雙休日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秋遊,到野外去,到山岡去,到公園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收集秋天的樹葉,製成標本,帶回來仔細觀察。再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⒈看葉色。秋天的樹葉顏色怎樣?是金黃色的、橘黃色的、還是黃得發紅的、黃綠混合的?……再看看它們的顏色有什麼變化,即使是四季長青的樹葉,只要你細心,也會發現它們微小的變化。

⒉辨葉形。秋天的樹葉形狀怎樣?是圓形的,扇形的,還是爪形的、針形的……再仔細看看它們隱約的葉脈怎樣?只有觀察仔細,才能發現秋天樹葉的形狀異常美麗。

⒊摸葉片。在看的過程中,可伸出你的巧手摸一摸,你所撿到的秋葉是細膩光滑的,還是粗糙扎手的,通過觸覺進一步感知秋天的樹葉。

⒋聞葉味。觀察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用鼻子湊近葉片聞一聞,看看是否有股特別的清香。有的表面聞不出,還可以折斷葉片,仔細聞一聞葉片的味道,從而對秋葉有更多的瞭解。

二、合理想象,描寫具體

除了觀察單張的葉片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我指導學生觀察樹葉紛紛飄落下來時的情景,並展開豐富的聯想,由它們的外形、特徵,它們在空中飛舞的樣子想象開去。如有的同學想象出“好似千萬只黃色蝴蝶飛落下來。”多形象啊!在觀察秋葉顏色變化時,也可展開想象,如寫經霜的楓葉,有位同學這樣寫道:“山谷裏的楓樹的葉子,不知道是不是喝了過量的酒,還是爲了向秋天表示它們的熱情,不然,它們爲什麼紅得像一團火焰似的呢?”

在仔細觀察、合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秋天的樹葉進行具體的描寫,可從“名稱、顏色、形狀”等方面逐一介紹,讓人真切在感覺到:秋天的樹葉多美啊!

《秋天的樹》教學反思2

美術活動《秋天的樹林》我們學習點彩畫,用點彩畫的方式來表現出秋天的樹林,讓幼兒們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點彩畫的基本繪畫技巧,能夠通過學習繪畫出更多的作品,激發幼兒表現美的慾望。

先用水粉筆蘸白顏料在藍色紙上繪畫出不同高、矮、粗、細、遠、近的樹幹,表現出樹林的層次性;再用點畫的方法來畫樹葉,嘗試用檸檬黃、橘黃、土黃等黃色系和橘紅、硃紅、大紅等紅色系的顏料來變現顏色的變化。我們點畫的時候先用一種顏色點樹幹周圍,把樹葉點得多一點,點的速度快一點,然後再從裏往外把空白的地方點一點,讓點點連在一起。有的地方還長出了另一種顏色的樹葉。我們還可以畫一些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小小的,緩緩的,落在地上。

瞧,孩子們畫的金秋的樹林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微風吹來,葉子們像一個個小精靈飛舞着離開樹媽媽的懷抱,飄落在地面上,有紅的、有黃的、有橙的,五彩繽紛,把大地妝點得更加美麗。

《秋天的樹》教學反思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我在大班美術活動“秋天的樹”中,努力落實這一精神,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充分感受、體驗、表現和創造。

一、充分感受和體驗“秋天的樹”,積累認知和情感經驗

第一,充分感受和體驗大自然中的秋天的樹。

秋天,我不僅帶領幼兒觀察園內的樹,還帶領幼兒到公園、山上、樹林、郊外去觀察不同地方的.樹。比如,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的樹有什麼顏色?樹葉、樹枝、樹幹是怎樣的?秋風中的樹枝和樹葉又是怎樣的?太陽照在秋天的樹上是怎樣的?沒有太陽時秋天的樹又是怎樣的?飄落在地面上的樹葉是怎樣的?單片樹葉靜靜躺在地面上和成批的落葉堆積在一起時分別是怎樣的?我還讓幼兒展開想象:單片的樹葉和堆積在一起的樹葉的感受(心情)是怎樣的?同時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動作來表現飛舞的樹葉和靜止的樹葉,快速飄落的樹葉和慢慢飄落的樹葉,捲起來的樹葉和平展的樹葉……一系列的觀察、想象、表現活動,使幼兒充分感受與欣賞了秋天的樹的色彩、造型、動態,積累了關於秋天的樹的經驗和體驗,感受到秋天的樹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生長、成熟的規律。

第二,充分感受和體驗藝術作品中的秋天的樹。

在關於秋天的繪本中,不同的畫家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無論是畫面的色調還是樹的造型、構圖。即使是同一本繪本,不同頁面上樹的造型和構圖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供了《落葉的煩惱》《落葉跳舞》《風中的樹葉》等一系列關於秋天的樹的繪本,引導幼兒感受如何將現實中和想象中的秋天的樹用繪畫方式創造性地表現出來。幼兒通過欣賞不同繪本感受和體驗到不同畫家的表現方式是多元的,他們所表現的畫面的色調、落葉的色彩、樹的造型是豐富的,他們所描繪的發生在秋天的樹和葉上的故事和情感是多樣的,以此來豐富幼兒對於秋天的樹的多方位的感受。我引導幼兒反覆欣賞繪本中樹的造型和構圖,重點引導幼兒想象和描述對此的感受、體驗和認識。比如,每一頁畫面上的樹是怎樣的?你看後有什麼感受?能在兩頁畫面上找到同樣的樹的造型或構圖嗎……幼兒在仔細觀察繪本《落葉的煩惱》後,對其中樹的造型是這樣描述的:像字母v,細細粗粗的樹枝像火苗一樣往上竄,樹枝就像很多細碎的骨頭,整棵樹長得像噴泉;這棵樹的樹枝有點像人的筋和人體中許多血管的分佈,三根樹枝並在一起像小雞的爪子,像長得歪歪扭扭的竹子,左邊有點像蜘蛛網,又像水草在遊動;像八爪魚,樹葉就像火山的岩漿一樣,像我去北京看到的那棵有三百年的樹,樹葉有紅有黃像落日……幼兒對於畫面的構圖的表述是:這棵樹從左到右,在畫面上像一座橋;這棵樹從這邊的下面斜着向上,像一條龍一樣竄上去;這棵樹大大的樹根放在畫紙中間,像火山在噴發……幼兒通過欣賞繪本,感受到樹的造型和構圖是豐富多樣的,這不僅爲後面創作提供了範例,知道秋天的樹是可以多元呈現的,而且幫助幼兒積累了經驗,以便在後面的創作中遷移運用,主動嘗試縱向、橫向、斜向等構圖方式。通過欣賞繪本,幼兒拓展了對於秋天的樹的認識和經驗,感受到秋天的多彩和美好,萌發了創作的激情,爲後面的表現打下了基礎。

二、在教師適時的指導和關照下自主表現“秋天的樹”

《指南》指出,“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的過程中,不做過多幹預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再給予具體的幫助。”教師既要給予幼兒自主創作的空間,又要給予適時的指導。因此,我在本次活動開始時強調了獨特性的要求:“今天請你們畫一幅與衆不同的秋天的樹和葉的畫。你可以畫你看見過的樹和葉,也可以畫你想象中的樹和葉,還可以畫你在書上看到的樹和葉。總之,你畫的樹和葉是非常獨特的。”與此同時,教師全程圍繞“獨特性創作”適時地給予幼兒具體的指導,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作畫前,教師給予幼兒怎樣創作的線索。

教師在幼兒創作前要給予幼兒創作什麼和怎樣創作的線索,幫助幼兒明確當前的任務和怎麼做的策略,使幼兒有目的、有方法地進行創作。比如,我通過提問給予幼兒進行獨特性創作的線索:先想一想,是豎着畫還是橫着畫?是“頂天立地”還是隻“頂天”或只“立地”,是頂兩邊還是頂一邊?是畫整棵樹還是隻畫樹的一個部分——樹根、樹的低端、樹枝……再想一想,是以樹爲主、以樹枝爲主還是以樹葉爲主?

我通過讓個別幼兒上來嘗試.幫助全體幼兒弄清楚:怎麼在紙上構圖,怎樣表現樹的不同部分,怎樣的造型是獨特的,將幼兒想要表現但還未表現的或還未察覺的內容呈現出來,使其具體化,並引導幼兒在後面的繪畫中有意識地表現。比如,當幼兒在畫面中央畫出一個樹墩狀的圖時,我便追問:“你想畫樹根部分還是想畫一棵千年古樹?這棵樹是要長滿整個畫面,

讓樹枝伸展開來,還是要讓樹葉都飄落在地上或讓樹葉滿天飛……”。我藉助情境性語言給予幼兒創造的線索,激發幼兒不斷圍繞線索展開想象,創造性地表現出自己對秋天的樹的認識和情感。

第二,在作畫中,教師針對不同幼兒的需求給予適宜的指導。

大部分幼兒由於有了充分的感知經驗和第一環節有關創作線索的引導,都能夠非常自信地進入自主創作狀態,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兒需要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指導。比如,第一組的涵涵、澤澤和麥麥三個人特別拘謹。涵涵拿着筆看着我說:“怎麼畫呀?”我建議道:“畫秋天的樹和葉。剛纔你們看了那麼多樹,都可以畫。”她還是看着我。我又說:“你們還看了《落葉的煩惱》這本書,其中有許多大樹的樣子和樹葉的樣子,你們可以和它畫得一樣,也可以不一樣。還有畫你自己看到的大樹和葉子的樣子也可以。”一旁的澤澤聽了我的話後,就按照屏幕上的那幅大樹圖畫了起來。接着涵涵畫了一個禿頭樹幹。而麥麥則自言自語:“怎麼畫呢?看看別人是怎麼畫的吧。”他看到旁邊的涵涵畫了禿頭樹後,就說:“我知道了。”接着,也畫了一棵禿頭樹。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但一邊的涵涵仍舊每畫一步都要問怎麼畫。她畫完禿頭樹幹後問:“上面要不要畫樹枝呀?”我說:“你想畫就可以畫,不想畫就可以不畫。”她說:“我要畫,怎麼畫呢?”我說:“你可以畫很多樹枝,也可以只畫幾根;可以畫緊挨在一起的樹枝,也可以畫全部伸展的樹枝;可以畫筆直的樹枝,也可以畫彎彎的樹枝,或者是有彎有直的樹枝……”在這樣的指導下,她畫了許多伸展的樹枝。由此可見,個別幼兒是需要教師不斷引導,給予適時的幫助的。

每個幼兒在作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需要的幫助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敏銳地發現並給予相應的指導。比如,小亮非常膽怯,畫了兩根細細的、淡淡的彎彎曲曲的單線條樹枝。旁邊的小朋友說:“老師,你看他畫的不是樹枝,是細線。”這樣一說,小亮更膽怯了,握着筆不知如何是好。我及時鼓勵他,說他畫的樹枝很有創意,和所有人畫的都不一樣。接着,我建議他可以增加一些彎彎曲曲的樹枝,並且可以將單線條畫成雙線條,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非常自信地在畫面上畫滿了彎彎曲曲的雙線條樹枝,而且在所有線條的頂端都畫上了一片小小的樹葉。又如,小卡的畫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樹,並且樹上只有一片樹葉,畫面和樹的色彩都是褐色。我便指導他在較空曠的畫面上增加一些樹葉,可以是自己見過的如手掌形、扇形、貓臉形、魚形、七葉楓形等各種形狀的樹葉,顏色可以是一色的,也可以是雙色漸變的,還可以是多色混合的……在這樣個性化的指導下,每個幼兒的畫面都非常具有獨特性。

第三,在評價時,教師要突出對幼兒畫面獨特性的解讀。

評價幼兒作品的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環節,教師要根據《指南》的精神,“瞭解並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並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教師切忌只評價某些幼兒的作品,切忌只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評價,而是要展示全體幼兒的畫作,傾聽和尊重全體幼兒的觀點和感受。比如,我在展示全體幼兒的作品後,請全體幼兒尋找有沒有兩幅一模一樣的畫,由此引導幼兒發現每人的畫都是不一樣的,感受到每個人的獨特性。又如,我還引導幼兒說說,你發現哪幅畫最爲獨特?什麼地方獨特?你畫的樹是怎麼生長的?從哪裏開始長的?長成了什麼樣子……突出引導幼兒感受樹的生命張力,幫助幼兒追求繪畫的意境,引導幼兒發現他人作品中的創造力,體驗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特的,從而更加自信地進行創作。

正是由於我在幼兒感受、體驗、表現、創作階段聚焦於“獨特性”的引導,所以,每個幼兒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對秋天的樹的認識、經驗和美的感受,創作出具有個性化的作品。與此同時,他們還感受到了創作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增強了自信心和主動性。

《秋天的樹》教學反思4

一、 目標與主題更和諧。

活動目標的制定可以更貼近主題內容。我的目標制定藉助藍本,沒有進行大的改變。如:原目標1.學習用圓形、三角形表現大、小不同的樹木,並嘗試用兩種相近色塗色。2.能較合理的佈置畫面,發展想象力。可以改成:1.運用兩種相近顏色進行塗色,感受秋天的美。2.能用大小、高矮不同的樹木合理佈置畫面。這樣制定目標與主題內容配合密切,也更加接近中班上學期幼兒的能力水平和藝術領域的目標。

二、 導入活動更精彩。

在我們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很多采用PPT、圖片欣賞、情景導入、談話導入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其實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採取更多的形式。如:視頻的形式,讓孩子觀察秋天的風景,發現秋天的色彩;用特寫的形式,欣賞不同形態的樹。即幫助幼兒發現秋天色彩的豐富性,感受秋天的美;發現樹的獨特性,又建構了幼兒的知識經驗,爲幼兒繪畫活動做準備。

三、 精彩評價顯特色。

活動的評價是提升幼兒經驗,在相互的學習中獲得提高。在評價活動中,我們會先請孩子們欣賞朋友的作品,然後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及理由。教師主要引導幼兒針對活動目標進行講述。我的提問是:“你喜歡哪幅畫?喜歡它的什麼?”,“哪棵樹最美?美在哪裏?”。這個活動可以設計三個不同緯度的問題。如:“樹漂亮嗎?有哪些顏色?”、“哪些樹最特別?”、“哪些樹林最美?”讓孩子有針對性的圍繞顏色、形狀、佈局三方面講述,幫助幼兒經驗的提煉和積累。

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活動設計更開放,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在範例的準備上照顧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別是能力強的孩子。讓美術活動“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