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5篇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句名言。閱讀教學,特別是閱讀帶有文學色彩的課文,雖然不等同於文學欣賞,但同樣也有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問題,而且這種感受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文形象的感受卻是共性多,個性少。教學參考書上的形象分析或主題定性,往往成爲師生們一致的“標準感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人格的發展。

正因爲如此,《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這種新理念,對語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師分析”和“統一標準答案”,無疑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如今,鼓勵、尊重、珍惜學生的獨特閱讀感受,已成爲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話題,爲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

前不久,筆者在與學生一起研討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學生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從小就要培養自己經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這隻雁一樣,只因爲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慌失措地墜落到地上。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爲某次考試不及格,受到家長的訓斥,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心慌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爲他的獨抒己見鼓掌。

乙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爲不值得稱讚,因爲他缺少人道主義。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爲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這位女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爲此說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之後的語文課上,學生們獨抒己見越來越踊躍,甚至經常會發生面紅耳赤的爭辯,爭辯的內容既有對課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對詞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發言,不同思維的碰撞,使課堂上顯得有些亂,但我卻由衷地高興--因爲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當然,讓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並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撒手不管。對於某些明顯錯誤的看法,我在表揚其大膽發言精神之後,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予以糾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啓發學生自我糾錯,教師絕不作當衆宣判式的否定。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2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的分析。

首先讓學生總體回顧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理解“能手”的意思,讓學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爲學習後文做了有效的鋪墊。

由於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所以一開始提出“爲什麼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從天上射下來?”學生就能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進行回答。教師就可直接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在這裏進行因果句式的訓練,而且效果也較好。特別是考試中也經常要考到這幾句話的因果句式變換,讓學生從說到寫,讓學生掌握第一個“它“要改成事物的名字,第二個名字則要改成“它”是難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學生學得很有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魏王疑惑的語氣,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啓發學生“請注意,這時候魏王是用疑惑的語氣在問更羸。你對事情感到不可思議的時候,你會怎麼說?請你試着用疑惑的語氣讀給同桌聽。(學生與同桌練習讀:“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師:哪位大王願意再來試一試啊?(學生朗讀)師:你讀得真好。看得出你對更羸的話是半信半疑。讓我們也學着他這樣朗讀吧。從而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聲,還做到了“有感情”,看來激趣與鼓勵是良好的催化劑。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3

今天我講授的是《驚弓之鳥》的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以"更羸是個射箭能手"爲切入點,找到相關語句來體會更羸的這一特點。

在學生彙報相關語段時設計了:一、兩個"直"字的感悟,在學生體會後出示課件"飛得急""掉得快",並讓學生在書上做批註教給學生閱讀批註的方法。二、因果倒裝句的練習,在我的啓發引導下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這種句式。

在我的預設中第九段是最後出場,沒想到學生首先彙報這段。我就從九段開始。彙報完所有相關語句後又小結的更羸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作出正確判斷體會他還是什麼能手。讓學生感受更羸作出正確判斷的原因,教學過程還算順利。

在揭示寓意後找同類成語學生不能準確說出,我的課件上的字體有些小,學生看不清,有的字也不認識我就讀了一下。

拓展閱讀《買櫝還珠》之後,我又給出"取捨不當。捨本逐末"讓學生積累。寫在書上,感覺有點費事。

遊戲猜成語本打算在遊戲後準備調查一下學生的積累情況,結果匆忙下課了,學生準備的成語圖有難度的準備用實投影展示集體猜,也沒有打開投影。

總之,整節課基本按我預設的環節進行完了,沒有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語圖片很可惜,今後我在課堂的調控上和傾聽學生的發言上要努力。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4

都說要給學生半桶水,老師必須至少得有一桶水。牢記着這句話,對《驚弓之鳥》這篇講述古時候的故事的課文,我不敢大意。因爲對歷史一向不感興趣,所以爲上好課事先查閱了一些資料,瞭解了更羸的情況,也瞭解了故事背景。前面很順利,從熟悉的成語說起,引出課題,引出更羸。讀課文,請生介紹對更羸的瞭解。很自然地引到課文第一段:“更羸是古時候有名的射箭能手。”學生紛紛舉手發表意見:“我從射箭能手這個詞知道了更羸射箭本領高。”“我從有名知道很多人都知道更羸射箭本領高。”“我從古時候這個詞知道了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這時候,朱袁丁同學心急地叫出來:“我知道,是發生在三國時期。”我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他興奮地說:“我看過《上下五千年》,知道三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魏國。”我首先表揚了他豐富的課外知識,然後告訴學生故事是發生在比三國還要更早的戰國時期。學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正在我爲自己提前作好這方面的準備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任洋洋同學發問了:“老師,戰國離現在多少年了啊?”我一愣,腦子飛轉,戰國在公元前400多年到公元前221年,於是我說:“戰國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到200多年,現在已經是公元20xx年了,所以至少有2200多年了。”“啊!”同學們驚歎。我正準備講下去,小洪又把手高高舉了起來:“老師,更羸射下驚弓之鳥這件事到現在有幾年了呀?”我一下愕然,我真不知道這件事具體發生在哪一年,也沒想到學生居然會問得這麼細。其他學生也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們多麼想知道,儘管他們聽過可能馬上就會忘掉,但是至少他們會覺得老師很厲害,可惜的是,他們的老師並不能令他們滿意,我老老實實地告訴他們:“說實話,他真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也沒查到過發生這件事的具體年份,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去找找看,知道了就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不好?”“好……”學生有氣無力地應着,剛纔的興奮勁全跑光了,顯然我的表現讓他們很失望。幾個善解人意的女同學替我說話了:“也許沒有一本書上會寫到具體日子,不然老師也不會找不到了。”大家這纔打起精神繼續上課…… 課上完了,大家也沒再提起這件事,顯然這些天真的孩子已經忘記這個問題了。但是我卻爲學生和自己留下的遺憾而耿耿於懷。一個老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廣博的見識,這樣纔有可能在課堂上彰顯獨特的教學魅力,纔有可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深深慚愧中!......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5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

教學這篇課文後,感受頗深。首先,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完全進入狀態,盡情地與文本展開了對話。我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爲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爲什麼說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尋求答案。在討論爲什麼說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導學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話,明白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引導學生再次與文本進行對話,明白更羸是通過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最終實現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過程。教學時層層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質疑,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綻放思維的火花,最後揭示成語蘊涵的寓意,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和聽到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話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隻雁受過箭傷、孤單失羣,聽到弦響,以爲又有什麼危險,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通過仔細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斷,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爲什麼?(小組討論)

5、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時,學生還不能讀出人物的語氣來,特別是對於這兩句話:“你有這樣的本事?”和“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個是疑問的,一個是驚奇的,學生讀的還不到位,這裏還要加強指導,注意“?”和“!”的區別,我應該進行示範讀,讓學生有更深的領悟。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6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觀察了天上飛的一隻大雁後,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來。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敘述,先寫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然後寫更羸試了一下,大雁果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最後以環環相扣的說理,分析推斷虛發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是因爲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並且能夠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啓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教學的重點是聯繫上文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要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癒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啓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老師可以適當準備一些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也可以課前佈置學生去了解有關大雁的知識,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預習課文時,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自學生字詞,“射箭能手”“信不過”“大吃一驚”“悲慘”“癒合”“孤單失羣”等詞語,可以讓學生通過或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課文最後一段是更羸說的話,很具說理性,是本課的重點,要多讀幾遍。鼓勵學生提出不懂問題,上課時和同學探討。

2“驚弓之鳥”是個成語,含義比較深刻,教學時不要過早解釋成語的意思,先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內容,然後再引導學生領會“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3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展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加深學生對更羸的瞭解。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通過一個“並”字,起到了轉折和強調了“不取箭”的作用。還有,“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

4根據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教材在這方面加強了訓練。更羸無須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因此,教材在更羸說這句話的旁邊提出了“真有這樣奇怪的事情嗎?”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帶着疑問閱讀下去。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究,如,更羸爲什麼不用箭也能射雁?更羸依據什麼判斷出這是一隻受傷的大雁?在一起打獵的人爲什麼沒想到這個辦法?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討論,並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5加強朗讀指導。課文內容基本都是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的,課後練習也提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要引導好學生讀好人物對話的語氣,注意體會人物的情緒變化。在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說說該怎樣朗讀,爲什麼這樣朗讀?從而領會有關詞語的含義和說話人的內心思想活動。比如,更羸“指着大雁對魏王說:‘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更羸的話中用了“只要……就”,表達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讀時語氣要肯定。又如,“更羸說:‘請讓我試一下。’”可以看出更羸雖有把握,但態度謙和,所以這句話應該用謙虛的語氣來讀。“更羸笑笑說:‘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裏,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爲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更羸只拉弓,就能射下大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從“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的懷疑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的驚訝,便很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前面對更羸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魏王對更羸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課文最後更羸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加以評議,溝通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

6要通過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進行理解語言文字和正確思維方法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弄清楚更羸一共說了幾句話,哪些講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哪些講的是他的分析,使學生把更羸說的這段話讀懂。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得出的結論。課文後面學習夥伴以感嘆的話語說:“更羸的判斷真準確呀!”,這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後的真實感受,也是落實課程標準“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的一個表現,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更羸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從課文的前後聯繫中可以發現,更羸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根據的,正確的,更羸的本事不在於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使學生體會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籌的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並且果斷地作出判斷。要讓學習夥伴的話成爲全班同學共同的心聲,從更羸正確的思想方法中受到啓迪。

7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課文講述的道理的基礎上,可以回扣課題,說說“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以及延伸的意義。聯繫日常生活,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者讀過的故事裏所知道的類似的人。鼓勵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7

《驚弓之鳥》這篇寓言故事寫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獵時,見到一隻邊飛邊鳴的大雁,經過仔細觀察,不用射箭,只拉弓就能讓大雁掉下來的故事。原來這是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大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的不得了。

1、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成語故事,然後老師以PPT形式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學生齊讀,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也能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新課——新成語故事的學習。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讓學生自己先通讀課文,邊讀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後,老師提供一些關鍵詞,讓學生填一填,加深對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在識字部分,採用了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朗讀形式,使學生都牢牢記住生字詞的讀法。在對於生字詞書寫方面花了較大精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如:讀音、筆順和字形等方面。然後讓學生範寫,同學之間點評。這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3、學習課文,把握重點

通過老師問課文講了誰的故事,學生答更羸,引出故事主人翁,老師再繼續提問文中主人翁有什麼特長?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他是一名有名的射箭能手。對多音字“更”進行學習和辨別,生字詞“能手”進行了誘導講解。老師通過一句那文章中說他射箭技術好,到底有多好啊引出下文的學習。緊緊圍繞魏王從不相信、懷疑到大吃一驚,最後更加奇怪進行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魏王態度的語句,再從語句中找關鍵詞,進行深刻體會,並且對於每段的學習完成後都進行了及時的朗讀指導。

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把握住了這是一段動作描寫,指名起來帶着動作去朗讀,讓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說讀得好不好,表現得非常生動形象的同學領着全班一起帶上動作讀。

帶着更羸是這麼做到的疑問進入本課重難點環節的學習。讓學生從這段話中找出哪些是描寫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聽到了,畫出來並進行小組交流。根據找到的這些現象對其原因進行詳細指導,對於先寫結果後寫原因這樣的寫作手法也作了強調,鼓勵學生在今後寫作中應用。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提出問題,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你心中的更羸是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向更羸學習,做一個樂於觀察、善於分析的人,做一個生活中的小能手。教師引導這隻大雁一聽到弦響,心裏就害怕,以爲又有箭來,拼命往高處逃命,可見這是一隻——學生齊答課題,又回扣住文章主題,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作出解釋。

5、讀中感悟,體會寓意

在最後環節採用了女生組分角色讀,男生組分角色讀和將同學分兩半,老師讀旁白等方式進行朗讀並對朗讀進行了進一步指導,使同學們都體會到了文中所表現的情感和主題,掌握了成語意思與寓意。

總的來說,這是我第一次走上講臺,獨自完成了一篇課文的教學,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做到了流暢的講解,聲音平穩,不失態;做到儘可能傾聽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個問題,並對其進行褒獎與指出錯誤,有針對性的對他們作出評價;臨時處理課堂中發生的與之前預設情景不同的情況。

當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A、整個教學過程走下講臺的次數少之又少,缺乏與同學近距離互動;

B、多處口誤,包括說錯話,讀錯字等;

c、小組交流學習後,進行全班交流不夠,對於小組交流學習在何時使用最能發揮它的作用方面沒有把握好;

D、問題拋出後過早將答案拋出;

E、還有昇華主題的時候沒有做到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學生理解成語方面有一定障礙等等。

對於這次教學我已經感到滿意和欣慰,準備了這麼久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對於自己的不足會及時糾正,避免再犯,使自己做一個越來越合格的教學者。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8

首先讓學生從整體瞭解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

其次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有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採用擴展的方法。如,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理解“能手”的意思,讓學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爲學習後文做了有效的鋪墊。

有些詞語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老師介紹此處時根據所查的字典的意思讓學生進行選擇。

接着結合圖片和相關資料瞭解大雁。課文中“驚弓之鳥”的“鳥”,指的是一隻大雁。考慮到一些學生可能對大雁不太熟悉,課件播放關於大雁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最後引導學生把更羸說的這段話讀懂和引申寓意。這段話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在最後我讓學生談驚弓之鳥的喻意時,由於學生實際經驗少,談不出來。後來我舉了一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例子,學生一下受到了啓發。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9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內容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不簡單,如果引導不好的話學生很容易引爲這篇課文只是在讚揚更羸射箭本領高,對“驚弓之鳥”的真正含義可能就無法真正理解。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是誰害死了這隻大雁?”學生們有的說是更羸,有的說是箭,還有的說是獵人,說法不一,我適時引導:這隻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傷而死的嗎?學生們聽了若有所悟。我讓他們再讀讀課文,仔細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害死這隻大雁的呢?學生們又議論起來,最後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原來是大雁自己嚇自己,把自己嚇死的。

爲了讓學生對這個成語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驚弓之鳥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過類似的事情?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對這個成語就掌握得更好了。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0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是更羸對魏王講述能讓天上飛的大雁掉下來的原因。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和聽到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話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隻雁受過箭傷、孤單失羣,聽到弦響,以爲又有什麼危險,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得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從中反映出更羸通過仔細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斷,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爲什麼?(小小組討論)

5、小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6、讀一讀文中的語句,想想作者用哪個關聯詞把意思連起來了?

7、說到底這隻大雁不是射下來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聲――嚇下來的。所以我們要繼續推理探究一個問題:爲什麼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聽到弦響,心裏會如此的害怕?

8、分小小組研究、交流;可提示:這隻受過箭傷的大雁前一次聽到弦響與它受到箭傷什麼關係?

9、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像這種“驚弓之鳥”的現象?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學生學得很有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1

中年段的語文學習要逐步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句的感悟,這篇課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教學中我主要體現以詞爲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採用多種形式品詞。

1、以詞爲線。本課的學習主要以魏王神態語氣的變化(疑惑——大吃一驚——奇怪)這三個詞爲主線展開教學。先讓學生找到這三個詞,依次提出這三個詞,先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讀懂課文,理解魏王神態語氣變化的原因,從而讓整個教學有條清晰的線索。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採用多種形式品詞。在教學伊始針對課題,讓學生說說“驚弓之鳥”一詞的本義;在學完課文後,再回到整體,理解“驚弓之鳥”的比喻義,學生還由此想開去,找到與其意思相近的“杯弓蛇影”,並聯系生活實際談了自己的例子。

在教學中,我也能尋找切入點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更羸說的一段話是本課學習的重難點。這段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句段的訓練點。我先讓學生自讀本段話,標出本段有幾句話,對這幾句話有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再由學生一句一句地讀懂每句話,最後把這四句話的意思串起來概況出本段的主要意思,把句和段的訓練結合起來,並練習用“因爲……所以……”說句子,理清文中的因果關係。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同時注意了學生朗讀指導。我想如果每篇課文教師都能找到一兩個恰當的訓練點,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地進行詞句段的品讀,學生一定能有所獲。

我也發現了本課中存在的不足。(1)情景創設不夠,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走進文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課堂顯得有些沉悶,發言學生面不寬。(2)讀得還不夠落實。很多地方只是讓學生個別讀、齊讀了一下,有些語氣沒有讀出來,教師並沒有進一步引導。引以爲戒。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2

對於“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這句的教學,我先讓孩子來說說“你認爲什麼人可以被稱爲‘能手’”;再說說“‘射箭能手’是什麼樣的人”,“你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射箭能手’”;接着又把這些成語在句中加以運用,使其積累:因爲更贏射箭,所以說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接着說說“你怎麼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這又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最後說說“現在讓你來讀這個句子,你會帶着怎樣的感情來讀?”(孩子們有的說“佩服”,有的說“讚歎”)好,就帶着你自己的感覺,好好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聲情並茂)。

對簡單一句話的學習,我帶領着孩子們由“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層層遞進理解句子,並在這當中聯繫孩子們已有的知識儲備(用上合適的成語來說一說),在靈活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孩子們輕鬆自如地領會句子並順利產生對更羸的佩服之情,感情朗讀的訓練也跟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3

偶爾將新舊的《小學語文教師》比照翻閱,最逼真的感覺就是語文教學彷彿是個百變女郎,前天政治性,昨天工具性,今天人文性,明天呢?又不知道該跟誰姓,姓什麼?印象中畢淑敏寫過一篇關於流行色的散文,服裝界的權威們告訴畢淑敏,所謂的流行色就是服裝界玩的花招,去年生產軍綠色,今年一定要不同於去年,變個色調,讓人因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而不得不掏腰包。聽此一席話,畢作家大徹大悟,要想不被大家、商家牽着鼻子走,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穿適合自己的,做自己的自己。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在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我想,在這個風吹牆頭草的語文教學搖擺時代,衆生喧譁中,我,一定要聽到自己的聲音,語文的聲音,學生的聲音!

要簡約而不簡單

我曾走過漫長的、爲設計而設計的路,這兒一個主意,那兒一個創意,四十分鐘的課堂,十幾個環節你還沒唱罷我已登場,亂花漸欲迷人眼,課堂成爲老師的秀場,學生只不過是明月,裝飾我們的窗口而已。今天,我終於堅決地將它擯棄計劃之外了。

一節好課,恰如一篇佳作,做好起承轉合就自成天地了,所以我的《驚弓之鳥》,只有四個步驟:起―成語遊戲,在成語和對應的人物之間連線,並簡要說說成語故事內容;承―讀好文本,尋找驚弓之鳥的本義;轉---聯繫生活,理解驚弓之鳥的引申義,並能運用;合---質疑留白,更羸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憑什麼知道這是隻驚弓之鳥?最後一環節實際是課之結尾,只要一句話,但卻顯示我因課時不同而對文本把握點的迥異,收的同時也爲下一課時的放留足了地步。

這樣算來,整節課實際只有三個環節,很簡約,但並不簡單。都說花要有花樣,人要有人樣,我想,課也要有課樣,古文要有古文味,詩歌要有詩歌味,成語故事就要有成語味。課始時,給一定的時空,讓學生進入成語之場,展示自己課內外對成語的積累,是一種營造,也是一項訓練,更是對課外閱讀的一份鼓勵,這就是我初始環節的預期,沒有完全達到,但在*近。朗讀一環是中心,學生讀爲主,老師評、導爲輔。

其實對閱讀教學來說,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初讀,除非你放棄教材,另起爐竈。課本剛下發時會瀏覽,預習時會練讀,開課後會朗讀。爲了調動學生已讀得有些麻木的神經,檢查讀書效果時老師適時而適當的評價、引導就非常重要,這樣會給學生一種新鮮的視角,新奇的感受,讓學生有所觸動:哦!還可以這樣想?

我怎麼沒想到呢?這樣將熟悉讀成陌生後,學生會覺得文章實際上還大有嚼頭,讀的積極性就再次提起了。比如學生讀到這一句時“更羸並沒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我用一條向上的直線箭頭和一條同向的斜線箭頭讓學生討論“直往上飛”之“直”爲何種意思,引發了學生趣味盎然的辨析;再將箭頭改換爲向下的,幫助理解“直掉下來”之“直”爲“筆直”,生動又深刻,比較容易調整學生閱讀的狀態,改善他們滑行閱讀的壞習慣。

爲寫搶佔幾分月光

閱讀教學這十分明月,本該是聽說讀寫各佔幾分,現實確實讀與說瓜分盡這一輪明月。“以讀爲主”讓所有的課堂一讀到底,教者深怕被詬病課堂沒有書聲琅琅;“多元解讀”讓所有的課堂羣雄並起,每個人甚至連自己的聲音聽不到,衆生喧譁中,聽不到思想落地的聲音,看不到語文之芽破土而出,我們在潮流中模糊了課的模樣,丟失了自己的思想。

08年11期《小學語文教師》開篇是朱文君採訪上海師範大學吳忠豪教授的筆錄,吳教授認爲訓練是語文教學的立身之本,而理解、積累、表達是訓練的三個維度,重中之重是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訓練。

吳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們的課堂雖然有大量說的時機,但只是零碎的一問一答,老師重點追求的是答案的正確,而不是問題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精美,因而錯過了大量的訓練口頭表達的時機。我也是這樣積習難返,這節課開始時學生能熟練的將“胸有成竹”與“文與可”連起來,卻不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描述,而我卻輕輕放過了。但訓練學生及時練寫的意識還是有一些的。

以前看過其他老師做“讀寫結合”的課題,一直努力將寫擠進課堂,現在則是儘可能爲寫搶佔地盤,但卻不是爲寫而寫。中年級的寫,必須榜樣爲先頭部隊,說爲後續軍力,修改爲後勤保障。所以學生閱讀文本瞭解了“驚弓之鳥”的本義後,我很快轉向,藉助言語情境暗示“驚弓之鳥”的引申義:東東上次語文考試成績很不理想,現在一聽要考語文了,簡直成了驚弓之鳥。學生由此悟出其引申義爲“受到一點驚嚇就害怕得不得了”;再將自己的經歷提煉爲語境(我去年參加“市教壇新星”比賽,慘遭失敗,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能談虎色變,要收拾信心重頭再來。如今面對新的比賽,我變得泰然自若。)讓學生在形象中感知、瞭解“驚弓之鳥”的近、反義詞,深化其引申義。

其實這一環節並不止於此,它也爲緊隨其後的運用“驚弓之鳥”說話提供了範例,同時也滲透了人生態度的教育,(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失敗的經歷,唯有改變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調整好認識的姿態)。實際上也確實如我預期的那樣,學生在黑板上就寫出這樣一句話:馬上要數學考試了,有的同學彷彿如驚弓之鳥,有的同學卻泰然自若。我非常享受學生在課堂上凝神靜思、奮筆疾書的時刻,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動一靜何嘗不是課堂之韻呀?

如果是我的第一課時是讀寫結合,完成對“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那麼第二課時課時我就偏重讀思結合,抓住文本,感知、感悟、感動於更羸這個人物了。我自己覺得這樣的安排還是合理的,可我更知道,這,僅僅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可我又能怎麼樣呢?每個人都無法越過自己的肩膀觀察自己,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自己就是我自己的侷限!所以,我們才需要評議、交流、爭辯、批評!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4

上小學語文第八冊《驚弓之鳥》一開始,在請同學自由通讀課文之後,我照例又拋出這樣的問題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飛的大雁射了下來,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這個問題,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課本之中去了。大家開始默默地讀起自己的書來了。

經過約五分鐘左右,教室裏開始陸陸續續地舉起了小手。

有的說:“我以爲更羸的本領顯示在了他能仔細觀察,能從一隻在常人眼裏看來是極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飛得慢,叫的聲音也很悲慘。”

有的說:“我以爲更羸的本事還顯示在了他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情況,經過嚴密的推測,最終知道這不但是一隻受過箭傷,傷口還沒癒合的大雁,而且是一隻離開同伴,孤單失羣的大雁。”還有的說:“我以爲更羸的本領更顯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聽到弦響,心裏定會十分地害怕,定會拼命地往高處飛。這樣一用力,傷口就拉開了,便從高空中掉了下來。”課上到這個份上,我便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書本上。在自由朗讀了幾分鐘後,我順勢地回到了剛纔的話題:“你們現在還佩服不佩服更羸?”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後,大家開始紛紛發言: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細觀察的能力。我平時就缺少這種觀察能力,對一些常見的事物發現不了新的東西,所以寫文章時,寫出來的東西也很平淡。以後我要向更羸學習。”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進行科學地推測。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這隻大雁,也並不能知道它受過箭傷,孤單失羣。”有的說:“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謙虛與實事求是。如文中的‘我可以試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些地方都可以知道更羸很謙虛,並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與了不起。”…………

儘管下課的鈴聲早已響過,但同學們好像並沒有聽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悅之中……

驚弓之鳥的教學反思15

《驚弓之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突出特點是對話較多。

我在執教《驚弓之鳥》的第二課時,將教學目標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2、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啓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理的方法。

在實施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板塊來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個板塊:首先從釋題開始再次引導學生關注到課文的中心問題:更羸看到大雁作出了什麼判斷,這個判斷是怎樣一步一步作出來的?接着通過找關鍵句段、讀關鍵句段解決問題。最後,讓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爲觀察到——想到——”的句式來看板書解答中心問題。

第二個板塊:分角色朗讀。通過讓學生議議:如何把對話讀好,指導學生看提示語、設身處地、抓重點詞語來朗讀;緊接着讓學生同桌對練、指名讀、師生對讀、評議結合等方式達到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目標。

第三板塊:寫一寫:課文最後更羸說完,魏王有會如何說呢?引導學生通過寫一寫進一步體會更羸善於觀察與思考的優點。

第四個板塊:談收穫,深化認識,包括明晰“驚弓之鳥”的比喻意與現實意義。

反觀整個教學過程,精彩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爲”的句式來歸納中心問題的答案。本課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因果倒裝,強調原因。這樣,能讓學生習得這種句式並學會組織語言來解決中心問題。

二、讓學生自己談如何讀好對話,通過調動學生以往經驗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三、小練筆:在結尾補寫魏王聽了更羸的話後會怎麼說以及談談學習收穫,這兩個環節不僅深化了對學生對主題的認識,更將聽說讀寫貫穿到課堂教學環節中,讀寫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沒有注意課堂上的生成資源。

在第一個板塊中,有的學生談到那隻鳥也太不聰明瞭;而我當時只在意如何儘快完成教學任務,並不想節外生枝,因此,並未對學生的想法作進一步的推敲。其實學生的這種看法能從另一個角度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與更累得深諳鳥的心理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更羸的技藝高超,引導學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

二、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雖然有學法的指導,但未真正落實到位。

如:看提示語讀,並未明確告訴學生提示語的作用;在抓重點詞語來朗讀時,我自己未關注到重點詞句:如更羸的話“請讓我試一下”,備課欠深入細緻。對話內容不難理解,可有的詞語句子較拗口。如描述更羸射雁的過程的語句:“更羸並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只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這段話中“拿”和“拉”音非常接近,句子也較長;更羸解釋能不用箭射大雁的原因的一段是一個大句羣,比較難讀;象這樣的句子一定要讓學生多讀,先把句子讀流暢,才能讀出味道來。

三、隨文小練筆時,我應該先讓學生談談對更羸的看法。

小結一下再讓學生寫,這樣學生更有方向,更能加深認識。另一個就是在寫完話後,學生表現挺好,特別是對於引號運用掌握得非常好,我卻只讓學生在書上寫,沒有指名上臺寫。如果讓學生上臺來板演,我想一個能讓還沒有掌握對話標點的運用的同學掌握,加深印象,另一個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讓他們更充分地享受成功的樂趣。一件事,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看來,教學方法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