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寓言兩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1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會讓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啓示。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8個。積累詞語8個。理解成語“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的意思。

2、能流暢地朗讀課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4、讓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學重點

1.通過圈字劃詞的方法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2.讓學生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學難點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

2、瞭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更不應該自欺欺人。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幅圖講的是什麼故事?

對啊!這是我們上個學期才學過的《狐假虎威》,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2、狐假虎威本來是一個寓言故事,由於常被人們反覆提及,就成爲了一個成語。可以說,許多成語來自於寓言。

那麼,什麼是寓言呢?

通過一個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

3、今天我們要學習兩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兩則》。

齊讀課題。

4、理解課題。

什麼是則?

則就是篇幅比較短小的文章。寓言兩則我們可以說是寓言兩篇。下面就讓我們一則一則地來學習吧!

二、學習《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從圖片中找到矛和盾嗎?用你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這兩種古代的武器。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矛是用來攻擊的武器。柄是木頭的,頭是青銅製成的,呈尖銳狀。

盾是用來防禦的武器。圓且寬大,青銅製成,十分沉重,但堅固。

學習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頭下掛着的紅纓絡。

盾:提醒:不是廠字頭。爲什麼裏面有“目”呢?(學生思考交流)

2、學習課文內容

在市集上,就有這麼一個人在賣矛和盾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麼叫賣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麼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麼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讀。

(1)對於這個人在介紹矛和盾時的樣子,課文中都用了一個詞――誇口。

(2)什麼教“誇口”?誰來學學這個人的樣子,來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生字:銳:金字旁說明這個字在發明出來的時候就是形容金屬製品的。

(3)他賣力地介紹自己的矛和盾,結果怎樣?在書上劃出有關的詞語。

出示:啞口無言(簡單學習啞。)

(4)他爲什麼從一開始的誇口到最後會變成啞口無言呢?

(5)總結:這個人不顧實際情況地隨便誇口,讓自己的話

自相矛盾(板書:自相矛盾)最後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

三、學習《掩耳盜鈴》

1.整體感知,理解詞義

(1)出示:掩耳盜鈴(讀準題目)

(2)理解:掩,盜(用動作來表示)耳、鈴

(3)說說掩耳盜鈴的字面意思。

(4)學習生字:掩:換部首“淹”、“醃”。

盜:回顧皿字底的字。

鐺:與金屬相關,形聲字。

2.閱讀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鈴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學生找出關於他的想法的句子。

(2)實際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自由讀課文,劃出有關句子。

(3)你想對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說什麼?

(4)小結:小朋友,其實,你語重心長的對偷鈴人說的話就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騙自己,

四、拓展鞏固:

1、你還知道哪些從寓言而來的成語呢?

媒體出示部分圖片,請學生們猜一猜。

2、學習剩下的一個生字“零”:模仿鈴鐺的聲音“丁零丁零”,並回憶雨字頭的字。

3、開火車朗讀詞語。

4、形近字組詞。

5、聽寫句子:

(1)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其辭。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業佈置:

1、熟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2、抄寫生字詞語。

3、分層作業:摘錄一個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並將其中的道理說給同伴聽。

板書設計:

23寓言兩則

自相矛盾: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

掩耳盜鈴: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學反思:

在教學的設計中我把第二則寓言故事的寓意通過讓學生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裏話這樣一個環節來揭示。在這一環節中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形式的討論,根據課文的內容,試着對那個盜鈴者說說心裏話,應該說這一環節老師是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根據課文的內容通過對盜鈴者說的話來揭示寓意,這樣的設計對那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等方面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不容樂觀,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在孩子們說心裏話後,增設這樣一個環節:他們說得好嗎?你能學着他的樣子也來說說嗎?這樣既可以給那些學習有困難、害怕發言的學生一個示範,也可以激發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慾望,從而更好地達到預期的目標。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3

課前,我先請學生回顧了曾經學過的寓言故事《驚弓之鳥》,並讓他們回顧:從中他們明白了什麼道理。接着引入新課,形成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

兩則寓言故事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醫術高超的扁鵲,固執己見的蔡桓公;且人物對話較多,因而我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然後揣摩人物的想法,這樣纔有可能準確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讀課文之後,我請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然後梳理提出的問題後,接着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針對“紀昌學射箭,爲什麼花那麼大功夫練眼力”這個問題時,我問學生:“從哪兒看出紀昌花大功夫練眼力?看準目標不眨眼和把小目標看大與射箭百發百中有什麼關係呢?”接着我又問:“練眼力可以說是射箭的基本功。學射箭如此,學其他技能也要練基本功嗎?你能否舉例談一談,比如游泳、騎車、使用電腦……”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打好基礎的重要性。

另外我還注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有學生指出紀昌學射的成功固然是因爲他有紮實的基本功,但也與他學習的態度、恆心、毅力和老師指導有方分不開。在學習《扁鵲治病》時學生對蔡桓公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有些人譴責蔡桓公自以爲是,諱疾忌醫;有些人又說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諛奉承,不加勸諫,所以扁鵲才得不到信任;還有的說,扁鵲堅持真理的品質值得學習。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由《掩耳盜鈴》和《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組成。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示範朗讀,加強指導。這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老師先示範,再從停頓、重音、語氣和節奏方面給予指導,讓學生反覆練習,吧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爲理解句意打下基礎。

二、聯繫註釋,理解句意。這兩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大多數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較爲熟悉,只要能利用註釋,完全理解句意。這也是學習古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學習本文時把這一方法滲透到學習得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習古文並不難,保持興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不僅得到“魚”,也得到“漁”。

三、注意拓展,擴大視野。學完本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對這樣短小雋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興趣,因而可以補充一些或讓學生蒐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按照本文的學習方法閱讀、品味、感悟,那麼學生的視野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真正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結合。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5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爲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穫心存僥倖,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裏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爲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學前,我努力思考應該怎麼樣教授,才能讓孩子在短暫的課堂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於是,邊看書,邊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課本想:這兩個人的表現有趣極了,第一個人,看到自己田裏的禾苗沒有長高,好着急,於是自己認爲想了一個“好”辦法,“好”辛苦地將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認爲的“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死了,於是我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這幾個好字,作爲本節課的一條線,作爲板書,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學習好輕鬆啊!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啓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藉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爲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爲以後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瞭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裏拿着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後指名朗讀。

2.教師範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爲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爲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爲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爲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並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裏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爲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麼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後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爲什麼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後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認爲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裏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爲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後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裏你怎麼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裏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杆子,然後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麼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麼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麼。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裏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並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並對照譯文試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着說說每句話的意思,並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爲什麼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後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爲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後說: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爲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爲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爲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麼牽強。這是因爲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爲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啓迪,耐人尋味。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7

本課是兩則寓言《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針對我班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數學生能說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課前本人也鼓勵學生自查工具書,理解文中詞句的關鍵字意與詞意,這也是本課的關鍵教學,其次也要注意朗讀訓練,理解朗讀角色,角色性朗讀,在讀中悟寓意。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與其說是教學還不如說是學生自已完成的,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寓言故事都是通過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這對三年級學生不是難點,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完全能讀懂一個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強,能引起兒童的興趣,這是文本本身的特點。本人在本文中卻是注重了人物的語言訓練。語言是人物心理,品質、性情的直觀再現,幾句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往往對突出人物特點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南轅北轍》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對話揭示了故事內容以及去楚國的人不聽勸告,執意而行的性格特點。那麼如何描寫人物的語言呢?在這個環節,我將習作與閱讀同步了,出示了習作訓練“——的媽媽”。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寫作題材較爲豐富“嘮叨的媽媽”“倔強的媽媽”“漂亮的媽媽”“自私的媽媽”等。在學生習作中能準確使用提示語與內容部分的標點“引號、冒號“。有孩子寫”媽媽的嘮叨“時就選擇了媽媽平時說得最多的話來寫,如”走在路上別東張西望,要靠右邊走”吃飯時“你正在長身體,多吃點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今天天氣有點涼,快去加件外套,把釦子扣好”等。這些現象都是符合生活實際的,也符合兒童口語的,這樣既能再現了媽媽的嘮叨,又突出了媽媽對孩子的關愛。

具體選了學生習作,根據學生習作講評要領,引出語文知識點,從閱讀中悟出寫作方法。(學生習作略)。從學生習作中能體現一種習作中的美——標點。比起平時在標點上規範多了,而且人物語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誇大其詞,不能胡亂編造,否則文章就失去了真實性,就沒意義。然後在寫一事件中,也許人物語言描寫較多,特別是對話,這得圍繞文章的中心,精選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來寫,無關緊要的可以不寫,從而做到乾淨利落,精練緊湊。

從而也點撥了寓言的表現手法。從表現手法來看,寓言更多地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的方法和手段,說古論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導學生在感知寓言的藝術形象的基礎上,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想,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生活實例,然後歸納和概括其中的道理,從而理解寓意。

這個環節本花了時間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辭常識的運用點撥。寫寓言時怎樣運用多種表現手法,鼓勵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比如,誇張,它首先注意的是誇張的適用主體。尤其是廣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藝術性,而要體現藝術性就得適當地誇張。有一則化妝品的廣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這顯然是有誇張成分的,但並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妝品,給人的感覺年輕是可能的。如果說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這就有些違背藝術的真實性。同樣寫寓言,童話等使用誇張也有其特定的效應與要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誇張不是吹牛皮,不能無目的地亂誇張,也就是要適度。還要合理。魯迅在《漫談“漫畫”》中曾說過“燕山雪花大如席”無疑這是誇張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點誠實在裏面,給人感覺燕山原來這麼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話了,因此誇張不能隨意,不能不顧事實的現實基礎。違背了現實就是“誇而不當”。比如“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樹皮變棉花”等這都是“誇而不當”同時誇張也也要適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習慣。如“他的鞋子像只船”這是符合人們的口語習慣的。如果說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當鞋穿,這就不符合漢語的習慣了。當然在誇張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說,誇張要有新意,要給人以新的感覺。這作爲語文老師還是可以提示學生了解一定的修辭運用,修辭在語文中是很重要的,“沒有修辭的文章不算文章。”這是葉老先生說的。沒有修辭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學藝術。

或許本人的教學導向根本就是違背小學生年段目標與需求。但本人認爲我的學生知道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雖說是在年級學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習作中知道怎樣去組織文字或修辭,引用等寫作方法。

總之,在本人的教學中每篇例文我都會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與用途,以及作者的意願,其實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導師,作爲語文老師,只要去認真研究語文,總會發現自己該教給學生什麼,教會學生什麼,學生該學些什麼,又該去完善些什麼……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8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並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啓示。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爲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三、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相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彙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着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後,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啓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

飛衛爲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爲射箭能手嗎?

(3)有感情朗讀。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蝨子,在紀昌的眼裏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誇張的描寫。

五、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蝨。

2.寫字、寫詞。

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發下閱讀資料,學生閱讀,瞭解扁鵲其人:

有一次,扁鵲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爲他死了。爲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得知後,前去爲虢太子醫治。扁鵲告訴國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接着,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生讀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講的是誰,他是什麼人?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並廣爲流傳。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啓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語和第6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①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爲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

③扁鵲爲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於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於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裏會怎麼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裏會想什麼?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麼想呢?

(2)交流受到的啓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來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己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雖然你是國君,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麼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麼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麼就那麼固執地認爲自己沒病呢?小病終於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症,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後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願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麼?對,叫“防微杜漸”吧!

四、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重點指導: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筆是“”,第六筆是捺。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29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一,寓言兩則,希望對你有幫助!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9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槓;“轍”是車輪走過之後,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後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瞭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並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或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夥伴的一句話:“通過和聯繫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裏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

(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啓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裏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啓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裏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裏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並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後練習第二題,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後,有三個學習夥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後多讀寓言故事,並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佈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於諸子和史書裏,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佔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後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10

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穫心存僥倖,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裏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爲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講明瞭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夫,因爲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並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麼事情都存有僥倖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課後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學生續編《守株待兔》學生寫的很形象很生動,有的學生寫到:"種田人對自己的行爲很是懊悔,於是他就振奮起來,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而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最終在秋季得到了大豐收,並且家庭逐漸富裕起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這個種田人還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了自己的兒女聽,並奉勸孩子不要像自己學習."孩子現在明白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以後他們會怎麼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長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