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瞭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戚繼光抗倭背景、功績和取勝原因的學習和分析,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爲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啓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鄭和下西洋。

難點: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教師可將《鄭和下西洋路線》等做成多媒體教學軟件,將航行路線動態地顯示出來,這樣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活動,並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繫起來,從而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

[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可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內容及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鄭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教師應充分利用《鄭和下西洋路線》計算機課件等,明確地講解出“西洋”的歷史範圍。

鄭和下西洋的概況:教師結合《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講明鄭和第一次航海的經過,和七次遠航到達的地區,隨後,師生共同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爲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願海波平”

1)這是戚繼光的話,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平定倭寇2)主要事蹟是:1561年在臺州抗倭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戚家軍抗倭形勢》掛圖(或投影、計算機課件等),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戚家軍抗倭形勢》圖,以對倭寇的騷擾範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啓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麼嚴重的後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爲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鬥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鬥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我國的澳門,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

4)鞏固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朝對外關係中的幾件大事,聯繫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對明朝對外關係的走勢加以分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爲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5)練習:

戚繼光繼承父職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聯繫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爲他有什麼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6)作業:

材料分析與比較:文獻材料:“(16世紀前期)番彝伊朗機假朝貢,佔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請將文獻材料記載的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同鄭和下西洋活動進行比較,說明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板書設計:

一、鄭和下西洋:

1、明成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

2、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3、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稱它們爲倭寇;

2、明朝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願海波平”

三、西方殖民者和傳教士的東來;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佔據了我國的澳門;

歐洲最著名的傳教士是:利瑪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