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和發現的歷史意義。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發現的意義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和了解我國境內其他古人類遺址。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等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歷史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北京人。

難點:理解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

[教學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北京人的發現、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的發現,再闡述北京人的特徵和發現北京人的意義。

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大多數省市。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左右。我國早期人類遺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的發現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爲“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2.學情分析

(請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3.教學方法

閱讀講解法、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2

教師: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圖片等。

學生:自學教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s教師活動E學生活動6設計意圖b

導入新課H展示女媧摶土造人、亞當與上帝、古猿人的圖片,問題:

1.人類是怎麼產生的?

2.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誰?x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回答問題。r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求知慾,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課)g1.我國最早的人類g

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圖》”,提出問題。

(1)元謀人生活在哪裏?

(2)元謀人的體質有哪些特徵?

(3)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觀察並搶答:

(1)雲南元謀縣。

(2)牙齒碩大、粗壯,脣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

(3)製造工具和使用火。

(4)會不會製造工具。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發現

活動與探究

假如你是導遊,你將如何向遊客介紹北京人的發現?

動腦筋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展示化石的圖片)

(2)北京人的特徵

展示《北京人復原頭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分組並讓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①同學們互相觀察一下,你們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麼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提出問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麼用途?

③根據《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講述北京人勞動的情景。

④討論北京人過羣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火對北京人生活有什麼作用?

⑥北京人的發現有什麼歷史意義?

3.動動手:今天我們學習元謀人、北京人的基礎知識,現在我們把元謀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標識在《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播放《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的動畫。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3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炎、黃帝的肖像掛圖、對二人陵墓的簡介課件、祭奠活動的圖片、禹治水的幻燈、佈置學生收集我國曆的傳說。

學生準備:瞭解、收集我國古代的傳說。

教學方法

講解法、講述法、歸納法、圖示法、比較法和討論法。

教具媒體計算機與課件。

教學過程

(結合舊知識導入新課)

師:前兩課我們學習了關於我國遠古居民和原始農耕文化的歷史,我們主要是通過考古資料來了解這些歷史的,在古代歷史文獻中並沒有相關的確切的記載。但是,從我國廣爲流傳的大量關於遠古時代的歷史傳說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遠古的農耕文化相印證。傳說雖然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了極有價值的內容。

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遠古傳說?

(出示課題)第3課遠古的傳說

一、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1.農業起源的傳說

(選定一位或兩位同學上臺講述炎帝或黃帝的傳說,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聯繫炎帝和黃帝的傳說,開展討論,根據課本介紹的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事蹟,總結歸納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演進所做的貢獻。

師:大約在4000多年前,我國大地上分佈着許多部落。相傳,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最爲有名。華夏族的形成與炎黃部落有着密切的聯繫,可究竟誰的功勞?誰纔是真正的華夏之祖呢?

師:通過同學們激烈的爭論,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炎帝還是黃帝都對華夏族作出了巨大貢獻。讓我們一起走進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

(課件展示:中國古代地圖、炎帝畫像,《白虎通》記載的傳說:“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老師講解:炎帝又號稱神農氏。傳說他姓姜,生下來是牛頭人身。他剛做首領的時候,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爲生,經常捱餓。想到人們今後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寢食難安。後來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於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實能吃,那些果實不能吃,將那些能吃的果實採集起來,春天把它們埋入地下,秋天就會結出果實。這樣一來,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解決了嗎?於是他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嚐遍百草。據說,他在嘗百草、定五穀的過程中,有時一天就中毒達70多次,最後終於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吃。傳說中炎帝首先教人選擇土地的乾溼、肥瘠、高低,教人觀察氣候,選擇五穀的類別,並製作勞動工具。所以後世把炎帝稱爲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麼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

學生回答後,老師總結:農業的發展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採集發展來的。正是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馴化和栽培這些植物,纔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

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後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傑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曆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爲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爲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着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爲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並且思考回答:爲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課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爲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爲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陝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多媒體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陝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組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薰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涌現出了許多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爲。

二、禪讓的傳說

(本目內容簡略,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爲化難爲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後給禪讓下定義)

(展示傳說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爲什麼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麼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徵(或實質)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並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通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爲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爲治水有功被推薦爲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本目故事性強,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適當點撥)(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麼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展示《史記?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

2.我們可以從大禹身上看出中華民族祖先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師:傳說大禹治水歷時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盡艱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3.你認爲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學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應該肯定。

4.大禹治水的傳說爲後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師引導:遠古發生過大水;水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洪水進行艱苦的鬥爭;那時人們通過民主選舉治水的人;通過多次失敗,人們總結出治水經驗,用疏導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對部落聯盟發展和禹個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師: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也使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崇高的威望,爲他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奠定了基礎,也爲其建立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創造了條件。

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大量遠古傳說中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傳說。我想知道同學們有怎樣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穫?

學生自主發言,暢談本課學習的感悟和收穫。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表格4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複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律,初步培養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爲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爲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採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鬥的優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於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的概括。這是屬於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採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製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後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爲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佈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於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徵,現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麼?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