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

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複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麼?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麼?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遊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麼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範圍是什麼?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提問)陸地上爲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於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溼熱的動物。

師:那麼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爲草類,耐乾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於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着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範圍內又表現爲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纔的分析並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佈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麼,爲什麼。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佈在赤道地區,苔原分佈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佈有何特徵?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佈有什麼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佈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佈有着怎樣的特點?爲什麼?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帶並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着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爲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並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着什麼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麼?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麼請大家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乾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徵,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徵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徵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植物爲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爲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裏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着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着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爲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堂小結

課後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課後習題

1、下列地域分異規律以水分爲基礎的是:()

A、天山博格達峯從山麓到山頂自然帶有明顯的更替變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瑪峯南北坡植被不同

C、從連雲港坐火車向西到烏魯木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D、從廣州沿京廣鐵路坐火車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觀的變化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據此完成2~3題。

2、從地理學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D、非地帶性規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觀的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熱量

4、位於亞歐大陸35°~50°N之間大陸東部的自然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學生能說明生物循環和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運用啓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分析問題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生物循環、平衡功能。

難點: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爲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爲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爲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係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並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導入】創設情景

情景:播放錄像《大連自然風光》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麼?有哪些景觀?

生答:有動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氣、地貌等。

引出課題: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教學過程】思考:錄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約的?

學生探討回答:如:氣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着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並非簡單的彙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1:P91活動:(活動問題參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氣、水等;

(2)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葉截流大氣降水;植物又通過蒸騰作用將水份釋放到大氣中;通過大氣降水補給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陽能因爲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體內並轉變成了化學能傳遞給動物並保存在動物體內,植物與動物在呼吸的過程中消耗了熱量,將化學能變成熱能釋放到環境中。)

總結過渡: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着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引導探究2: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什麼是生物循環?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回答:體會通過循環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引導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爲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探究4: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問:你能解釋爲什麼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範圍內穩定嗎?

總結過渡: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識鞏固

讀課本93—94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產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

討論94頁活動

2、什麼是平衡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其性質如何?

學生歸納:(略)

過渡: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繫?(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繫呢?

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高中地理教案優秀範文合集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瞭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繫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係,避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麼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麼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後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瞭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麼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着怎樣的聯繫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彙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着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並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彙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製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製,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光能,那麼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爲食,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製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製,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並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麼,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麼作用?爲什麼?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爲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爲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並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爲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髮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繫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着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爲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麼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着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着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岩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岩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於地理要素間進行着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彙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於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並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製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爲什麼呢?

生:缺水。

師:那爲什麼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乾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爲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爲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爲什麼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於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恆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麼?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在這之前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並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沒有增多,是什麼在起着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後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