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篇1

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完成,而在本節只是內容中,課本詳細介紹了有關土壤的只是,我的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完成問題來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對於教材的內容有了適當的調整,主要以“黃土高原的轉變”爲例,分析植被這一要素與其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繫。以植被爲主要切入點,與學生已有隻是結合更加緊密,便於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理論。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究水文與那些地理要素相關,打開了學生的視野、開羅了學生的思維,真正以學生思維認知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題。

不足之處:教學語言不夠幽默,課堂秩序有加、卻缺乏歡樂;注意說話的藝術,少問“懂了嗎”,多說“還有什麼地方有疑惑”或是“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表述帶給學生的心理反應是不同的,帶來的課堂效果也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篇2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通過生物循環這一案例,讓同學們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學的大氣循環、水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來深刻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動幫助同學們掌握地理環境環境整體性的'表現。符合本節課的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及舉例說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整體上來說內容比較多,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這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內容從知識結構上來看,各部分比較鬆懈,因此,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讓同學們把握整節課的重點就是“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具有整體性”。

一、本節課的收穫和不足:

1.利用同學們熟知的蝴蝶效應導入新課,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運用圖片及設問,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與本節課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貼合不足,最後沒有總結,將蝴蝶效應與所學原理相結合。

2.將教材知識點與案例有機整合,給學生清晰的思路,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化成一個個小問題,通過提供黃土高原的背景資料,讓學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學生的理解,但對案例的探究分析時間過短,引導不足,直接給出答案,不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處理沒有考慮學生實際,忽略了高一學生實際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跳過講解生物循環,學生對大氣循環、水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也只是簡單複習,沒有知識的遷移運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4.由於聽課對象不同,對本節課的設計講解較爲簡單,邏輯不連貫,對於真正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大,學生參與度低,講課效率低。

5.PPT製作簡單,內容不夠豐富美觀,講課聲音不太洪亮,語速過快,與學生互動太少,只顧自己講解,沒有亮點,板書過於簡單,不夠系統綜合。

二、今後的教學改進:

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問題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篇3

本節課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學法指導,表現如下:

1、導入新課時通過複習前一節課的內容,使學生掌握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告訴學生學習中應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繫,方可融會貫通。

2、通過讀教材圖3—3和3—4,引導學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學生掌握了讀圖分析問題的方法。

3、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主動探究、積極思考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

4、通過分析案例,得出“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變化”的結論,使學生掌握歸納總結問題的方法。

5、通過自主學習“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掌握從教材在提取有用知識的方法等等。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反思篇4

本節內容是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爲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理解人地關係打下基礎。所以這節課既是一節新課又是一節複習課。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1、在導入新課時,我問同學們,在他們的印象中,溫帶荒漠是什麼樣的景觀?在這人自然帶中,有人類長期居住,從事生產活動嗎?再引出綠洲這個概念。再引出“樓蘭古國”這人考古學家非常向往的地方。

2、介紹樓蘭古國的歷史,再提問學生:現在的樓蘭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利用網上下載的圖片,讓學生想一想:樓蘭以前和現在的自然環境有什麼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讓學生小組討論。

3、學生討論後,我再歸納:據科學家考證:到了3世紀後,由於流入羅布泊的孔雀河下游水量減少,被泥沙淤塞,自然環境急劇惡化,嚴重乾旱,草木枯死,人口外遷,國都變成了廢墟,羅布泊成了生命的禁區。之後,我再提示同學們: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要素髮生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在課堂上我還舉了亞歐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景觀的例子,說明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聯繫、相互可利用、相互制約的,這就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整節課下來,我通過設計了樓蘭古國的案例,精心設計情境,生動形象的分析,採用“牽引”式不斷引導學生思考,使同學們明白,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統一整體,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以至整體環境狀態的變化,較好地完成了課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