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係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人爲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麼,(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爲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播放伴奏,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

四、詩歌鑑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說明了什麼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爲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爲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裏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爲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着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爲什麼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於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爲有非凡的才華,但由於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後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爲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藉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爲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爲的!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拓展:蒐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       ︱ 

抨擊     悲憤      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