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初步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進而感知“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3.試背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讀能力。

3.聯繫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1.聯繫《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繫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爲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繫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鬥,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裏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爲——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掃清文字障礙。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用作動詞,以……爲親,以……爲子,分別譯爲“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2.教師領讀 ,學生跟讀,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可小組討論。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爲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爲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爲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範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其餘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爲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爲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並快樂着,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摺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盪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爲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啓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爲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遊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裏,人們生活着並快樂着。儘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爲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繫着古聖先賢,牽繫着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爲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六、試背課文

大道之行也2

教學目標

1.翻譯並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瞭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講授大道大同兩個概念

2.指導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

研讀理解

自由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討論: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麼特點?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指導朗誦

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 總領全文

二. 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

三. 總結全文

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爲現實,但他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

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爲深遠

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並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翻譯並背誦課文;⑵掌握相關文言詞 。

2、過程與方法:以誦讀爲主,結合討論,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與價值觀:瞭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大道之行

《禮記》

天下爲公

綱領選賢與能

講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會關愛

基本特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謀閉不興

(結論)大同盜竊亂賊不作

外戶而不閉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把握

1、範讀課文。

2、學生仿讀並思考: “大道”指什麼? “大同”指什麼?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爲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三、研讀理解

1、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選賢與能:通“舉”

⑶講信修睦:培養

⑷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爲親

⑸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⑹皆有所養:供養

⑺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⑻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⑼不必藏於己:私藏

⑽謀閉而不興: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⑵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⑴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⑵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1、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作總結歸納

⑴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⑶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爲己有。

2、“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爲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四、指導誦讀

1、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共有三個方面:⑴故人不獨親其親;⑵男有分,女有養;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爲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2、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⑶“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⑷“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⑸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朗讀課文,試着背誦。

4、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五、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並默寫全文。

【課後反思

以誦讀爲主,結合討論,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瞭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