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分類優秀教案

物質的分類教案要怎麼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物質的分類優秀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物質的分類優秀教案

物質的分類優秀教案篇一

一、目標

1.感受分類方法對於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

2.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瞭解丁達爾效應。

3.瞭解電解質的概念,知道酸、鹼、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4.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5.瞭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6.能正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價值。

二、內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說第一章是從化學科學研究手段──化學實驗方面展開化學科學的話,那麼,本章則是從化學學科內容方面展開化學科學。作爲從學科內容方面使學生認識化學科學的起始章,是連接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科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樑,對於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啓後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複習義務教育階段化學的重要內容,“啓後”意味着要在複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從而爲化學必修課程的學習,乃至整個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因此,本章在全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個高中化學的重點之一。

2.內容結構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是化學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對於多達千萬種的化學物質和爲數更多的化學反應,人們要想認識它們的規律性,就必須運用分類的方法,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這既反映了化學科學的發展規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是本章的一條基本線索。考慮到學生在進入高中化學學習時,一般都需要複習初中的知識,如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質間的化學反應等。因此,把化學反應與物質分類編排在高中化學的第二章,使學生對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既源於初中又高於初中,既有利於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又有利於學生運用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行化學學習,立意更高些。

從化學物質的分類來看,純淨物的分類在初中已初步介紹過,這裏主要是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溶液和濁液這兩種混合物雖然初中也涉及過,但是,還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混合物進行分類。因此,分散系和液態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膠體的性質表現在很多方面,這裏只是從膠體與溶液區分的角度,涉及到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從化學反應的分類來看,本章涉及到化學反應分類的3個標準:(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後物質種類的多少,按此標準劃分,可將化學反應分爲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複分解反應,這4種反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這裏主要是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2)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3)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後兩種分類初中沒有涉及過,因而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將大量涉及,因此,這兩種反應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三、課時建議

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 2 課時

第二節 離子反應 2 課時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2 課時

複習 1 課時

物質的分類優秀教案篇二

一、教學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的要求,本節從分類的角度出發,安排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這兩部分內容。

分類是把某些特徵相似的物體歸類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常用科學方法。運用分類的方法不僅能使有關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還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的研究,發現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教科書通過“圖書館中陳列的圖書”的圖片,使學生直接感受分類的標準和分類的好處。通過“思考與交流”欄目中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使學生感悟到分類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科學方法。爲了使學生能夠運用分類法進行學習,教科書又列舉了“交叉分類”和“樹狀分類”這兩種常用的、具體的分類方法,並安排了“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這兩種分類方法的瞭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掌握方法比死記硬背更有效”。

膠體是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混合物體系。因此,膠體知識與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而是物質的聚集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性質。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爲陌生的領域,是學生通過分類思想來研究物質、觀察物質新的切入點。教科書根據這一特點,結合分類方法介紹了按照分散質和分散劑所處的狀態得出9種分散系,然後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膠體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對膠體與溶液、濁液的探究,得出膠體的重要性質──丁達爾效應。目的是使學生在瞭解膠體的這一重要性質的基礎上,認識到物質的性質不僅與物質的結構有關,還與物質的存在狀態有關,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最後有意識地點明瞭膠體化學原理和方法與納米科技發展的關係,讓學生理解化學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對於膠體這部分內容,教科書只介紹了丁達爾效應,至於滲析、布朗運動和電泳現象並未涉及,膠體的介穩性也只是在“科學視野”欄目中點到爲止,並不要求作具體的展開。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瞭解膠體概念與丁達爾效應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分類的方法。

本節教學重點:瞭解常見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

本節教學難點:膠體。

教學建議如下:

1.關於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的教學

教科書第一次引入“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對於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性,但在教學中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在“思考與交流”活動中,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例如:

案例1 按照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純淨物進行分類,作出樹狀分類圖。然後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氣、含鎂60%的MgO

案例2 對下列化學反應進行分類:

(1)硫在氧氣裏燃燒

(2)紅磷在氧氣裏燃燒

(3)鐵絲在氧氣裏燃燒

(4)鋁箔在氧氣裏燃燒

(5)蠟燭在氧氣裏燃燒

對上述5個化學反應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分類標準1】是不是化合反應:化學反應(1)、(2)、(3)、(4)爲一類,都是化合反應;

【分類標準2】反應物的特點:化學反應(1)、(2)爲一類,都是非金屬與氧氣反應,化學反應(3)、(4)爲另一類,都是金屬與氧氣反應;

學完本章全部內容後,還可以對上述反應繼續進行分類。

【分類標準3】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1)、(2)、(3)、(4)、(5)爲一類,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在思考與交流過程中,要使學生感悟到進行分類的目的和意義。同時瞭解到對於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關於分散系和膠體概念的'教學

學習分散系這一部分內容,首先要突出分類的方法,教科書已經列舉了按照分散質或分散劑所處的狀態,它們之間可以產生9種組合方式,但沒有具體的例證。教科書要求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活動來完成,這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學生無法理解合金屬於固體分散質和固體分散劑組成的分散系,空氣屬於氣態分散質和氣態分散劑組成的分散系。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從分類的角度加以積極引導與完善。

對於丁達爾效應,要把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懸(乳)濁液、溶液的有關知識及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有關事實、現象等聯繫起來。通過教科書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把膠體與溶液作對比,使學生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認識膠體本身的特殊性。爲避免學生從氫氧化鐵膠體(紅色)和硫酸銅溶液(藍色)顏色不同去思考丁達爾效應,可以補充食鹽溶液和澱粉溶膠的對比實驗。觀察丁達爾效應時,可以同時把溶液和膠體都放在入射光的“通道”上,比較哪一種液體有丁達爾效應。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抓住粒子直徑大小這個關鍵,正確認識溶液、濁液、膠體的本質特徵。

關於膠體的聚沉,教科書以“科學視野”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也可以適當介紹。首先應讓學生認識膠體具有介穩性,主要是因爲同種膠粒帶同種電荷,而同種電荷會互相排斥,要使膠體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膠粒所帶的電荷。然後可讓學生展開討論,提出消除膠粒所帶電荷的方案,從中肯定合理的方案。

研究膠體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如果空氣中沒有氣溶膠,我們的環境將會是什麼樣?”等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互相爭論,最後得出:“光照下無丁達爾效應──空間變得一團漆黑──人類難以生存”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二、活動建議

【科學探究】

實驗所用的FeCl3溶液要飽和但不能渾濁。燒杯裏蒸餾水煮沸後,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斷振盪,但不宜用玻璃棒攪拌,也不宜使液體沸騰時間過長,以免生成沉澱。所得膠體應透明、呈紅褐色。

做丁達爾效應的實驗時,也可預先用木板或硬紙板做一個暗箱,暗箱用帶小孔的隔板分爲大小兩室,小室裝一個100 W的燈泡,大室可並排放置兩個燒杯,同時大室側面要留有可看到兩燒杯的觀察孔。實驗時,兩燒杯中一個放膠體,另一個放溶液,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塵或膠體。

三、問題交流

【思考與交流1】

1.提示:請參考“本章說明”中的“內容結構”。

2.提示:如圖書館中的圖書分類收藏,大型商場中的物品分類,網絡中的信息分類,化學中分散系的分類,生物中對各個物種的分類,等等。

意義:能夠提高人們工作、學習的效率,使人們更快、更便捷地達到目的等。

3.提示: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着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說,白馬爲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爲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斷從顏色和形狀兩個方面把“馬”和“白馬”說成是兩個概念,從邏輯上講是偷換概念,但從分類方法上可以說是從顏色和形狀分別對物質進行分類而得到的結論。

【思考與交流2】

1.按照分散質或分散劑的聚集狀態(氣、固、液)來分,有9種類型:

分 散 質分 散 劑實 例

氣氣空氣

液氣雲、霧

固氣菸灰塵

氣液泡沫

液液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液糖水、油漆

氣固泡沫塑料

液固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鈣)

固固有色玻璃、合金

2.按照分散質粒子的大小來分(分散劑是水或其他液體):

實例:泥漿水、空氣、Ca(OH)2的懸濁液、澄清的石灰水、海水、江河水、牛奶、豆漿等。

四、習題參考

4.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分散質粒子大小主要特徵舉例

濁液>100 nm不穩定,不均一泥漿水

溶液<1 nm穩定,均一飽和NaCl溶液

膠體1~100 nm較穩定,均一豆漿

5.提示:用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膠體與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