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富饒的西沙羣島》教案

師:“你這個問題提得真好!我們暫時放一放,先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魚的。”(展示課件)

關於《富饒的西沙羣島》教案

有的全身佈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着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遊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

師:“誰願意把這個長句子讀一讀,要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請了4個學生朗讀,教師相機評價)

“你把飄飄搖搖讀得真神氣,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魚兒自如遊動的情景。”

“‘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這一句經過你的朗讀,它彷彿遊得更帶勁了。”

師:“作者抓住魚兒的外形特點,進行了生動活潑的描寫。讓我們一起潛入海底,親眼去看看這些可愛的魚兒吧。”(配樂播放視頻材料)

師:“羅瑋微同學說她特別喜歡海里的這些魚,李老師也很喜歡這些魚,李老師把海里的部分魚兒請到了我們這兒來做客,也請你們抓住魚兒的外形特點進行說話練習。”

(學生紛紛上臺面對課件指着自己喜歡的魚練習說話)

生:“有的魚長得怪怪的,藍色的頭,金黃色的尾巴,可愛極了。”

生:“有的魚身上長滿了斑點,像豹子一樣,遊動的時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好看。”

生:“有的魚眼睛鼓鼓的,身上長滿了斑點,尾巴藍藍的,真有趣。”

生:“有的魚長着斑馬一樣的條紋,遊動的時候,就像一匹小斑馬在奔跑。”

師:“我還知道,有的`同學從網上下載了許多海魚,製作成精美的幻燈片。請大家互相欣賞欣賞。”(學生與電腦互動)

師:“我們現在來讀讀這兩句話,一定會有更深的體驗。”(出示課件)

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師:“人們爲什麼說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生:“因爲西沙羣島的魚很多,所以人們說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生:“課文裏說,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也數不清,人們才說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師:“剛纔我們一起走進了西沙羣島,領略了它那迷人的風采。現在,請你們用一句話來描述你對西沙羣島的整體感受,或用一句話來抒發你對西沙羣島的感情。”

生:“我覺得西沙羣島太美了,簡直就是人間仙境。”

生:“我覺得西沙羣島很美很美,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魚兒成羣結隊,各種各樣;海龜無比龐大;海鳥數不勝數。這些美景就像一幅很美很美的畫。”

生:“我覺得西沙羣島的物產很豐富,有珊瑚,有海蔘,有魚,有海龜,有海鳥,還有威武的大龍蝦,真是應有盡有。”

教師請學生板書:風景優美物產豐富

藉助電腦,積累美詞佳句

師:“好的文章,我們要有感情地朗讀,深深地感悟,細細地品味;好的詞句,我們也要積極地去積累,去運用,去發展。”

請學生運用電腦,把自己喜歡的美詞佳句打在電腦上,然後展示出來,並有感情地朗讀。

(一)有效地實現了學生、教師、課文與信息技術的四結合

傳統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講解既定的教學內容的過程。教學內容是預設的,教學過程也是預設的。而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學過程則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現多向互動的過程。

在這樣一個網絡環境下,抽象的事物具體了,靜態的東西鮮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魚的教學中,由於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侷限,學生對海里奇異的魚缺乏感性認識。以多媒體、網絡爲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一條條五顏六色的魚在眼前遊動起來:有的全身佈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着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遊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同時,學生與電腦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更將他們帶入一個奇異的海底世界。美輪美奐的幻燈片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教師加以機智點撥,巧妙引導,再來品味“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意義建構,提升了學生對西沙羣島的感情。

我體會到,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恰當地發揮信息技術的認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進生生、師生之間進行心的交流,從而使信息技術與課文內容形成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整體。這種整合了的教學內容,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感情,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增進情感體驗,並把課文中生動的語句內化爲自己的語言,這一切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可見,學生是“整合”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然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教師的正確指導,所以,教師也是“整合”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體會到,在網絡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必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學生、教師四個要素的有機結合。

(二)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

在網絡環境下進行閱讀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藉助多媒體,以讀爲本,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對作者情感的體驗以及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藉助多媒體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指導,十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朗讀方式是多樣的,有個別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讀,還有配樂讀,教師手勢指導讀等。學生在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下,朗讀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內容,文本中的情感和價值觀內化成自我的東西,產生了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這課裏,教師盡情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問難。例如,學生提出:我不明白漁業工人爲什麼要把海龜翻一個身?爲什麼人們說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教師都巧妙地通過呈現多媒體,機智地使問題由難變易了。

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能力。在魚這一段,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將各種魚呈現出來,鼓勵學生抓住魚的外形練習說話。最後,學生還利用電腦收集和積累了優美詞句。這一切,都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比較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因而使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此外,教師還指導學生利用校園網論壇發帖子,讓學生在課後交流讀後感,這是我們運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課堂、又超課堂的教學策略的一個舉措,是我們貫徹課改精神的又一收穫。

第二,正確運用了閱讀教學的規律。在實現上述四要素有機結合的過程中,老師沒有忽視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沒有形式主義地運用信息技術。這首先表現在師生對閱讀(特別是有感情的朗讀)的重視和朗讀作用的充分發揮。其次,重視語感訓練、語言積累和“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的轉化。此案例說明,在網絡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必須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必須以讀爲本,加強語感訓練和語言的初步運用。只有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才能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