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設計

通過賣火柴的小女孩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體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溫暖幸福。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設計,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設計1

平鋪直敘的提問不利於觀察和轉發問題,也不利於學生初步辯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比較法,可以通過曲徑設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用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學生勇於探索和發現的熱情,是培養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養成認真讀書和勤于思考習慣的好方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爐、幻想烤鵝、幻想聖誕樹、幻想奶奶及一起飛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後兩段放在第二教時,在講讀完前三次幻想後,把重點放在第四次幻想上,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一、自由讀,比較發現

1.讓學生自由描寫第四次幻想的內容,思考這次幻想與前三次有什麼不同?

學生對找“異”興致很高,反覆地讀課文,比較後初步發現:①前三次幻想的是東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現了人物;②這次幻想出現了小女孩叫起來的語言。

2.再次讓學生讀課文,並作提示:引發幻想的火柴有什麼變化?

學生思維活躍,又發現了兩點: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後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這次幻想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

二、體味讀,比較提問

1.讓學生讀課文,深入體會:

①小女孩爲什麼幻想奶奶,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順序能交換嗎?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後,爲什麼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嗎?

③這次小女孩爲什麼要叫起來?

④作者爲什麼不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真的沒有寫嗎?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得到了理解,對前三個問題意見趨向一致,認爲小女孩幻想奶奶,因爲無人疼愛,說明她內心孤獨、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滅後想起死去的奶奶,說明這個社會不但沒有溫暖,沒有食物,沒有歡樂,就連親人的疼愛也不存在,她的悲慘命運是一層層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後孤注一擲的心情,是一種絕望的表現。對小女孩的語言,同學們認識到這是小女孩在極端恐懼和極度激動情況下說的,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帶着乞求和絕望。但同學們對第④個問題爭論不休。

2.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讓學生把“奶奶”讀成叫起來的聲音,讀得急促帶着乞求。

三、感情範讀,比較爭議

對於第④個問題,範讀這次幻想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展開爭議。有的認爲,課文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而是讓小女孩在幻想中飛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爲作者實在不忍心讓這個與自己有着同樣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現了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認爲,課文寫了小女孩幻想的破滅,她飛走了,就暗示她悲慘地死去了,還有比死更能說明悲慘嗎?因爲她是在冷、餓、苦、痛中離開這個悲涼的世界的。

當然,這兩種看法無需匡正,它是通過比較後對課文的理解。

四、扣結尾,昇華中心

小女孩已經悲慘地離開了人世,是這黑暗的社會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問學生:課文到這裏可以結束嗎?同學們都說可以,又問:那麼作者爲什麼又寫上兩節呢?你能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這兩段描寫的作用嗎?

學生深入字裏行間,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自我體會,把文章的中心昇華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說,作者反覆強調大年夜,是把富人們的花天酒地與小女孩的慘死作對比,說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有的說,新的一年來臨了,小女孩本應和我們一樣享受新年的快樂,可她卻在新年到來之時慘死在街頭。有的說,她活着的時候沒有人可憐,沒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沒有人理解,那個社會是多麼冷漠無情。

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欣喜,且這些“獨到見解”,給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

從以上的教學中我感受到,由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激起他們探索和發現,使課堂氣氛活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

這堂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對最後一次幻想有沒有寫破滅的討論。以前總要費時講句義,學生被動接受,囫圇吞棗。這一次,我鼓勵學生敢於否定別人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爭辯的氣氛,喚起學生探索新的認識的慾望。這一教學是沿着“結論—思維過程—情感薰陶”進行的,它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

2、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課題,並解題。

2、教師設問:大家知道這篇課文的作者嗎?

3、學生老師共同簡介作者的資料:

安徒生:這篇童話是19世紀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寫了167篇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寫於1845年,當時丹麥已經淪爲英國的附庸。丹麥人民在本國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剝削下,境況十分悲慘,文章反映了丹麥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表現了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麥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愛。

二、初讀課文,聽錄音,引導學生自學。

出示自學提示:

1、劃出生字詞,寫出小節序號;

2、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和不懂之處。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三、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寫出正確的讀音。

(1)小女孩的一隻()拖鞋也沒有了,只()好赤着腳。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卻爲了生計不得()不上街賣火柴掙()錢。

2、區別組詞。

梗( ) 蹣( ) 跚( ) 蜷( ) 焰( )

便( ) 瞞( ) 柵( ) 倦( ) 掐( )

櫥( ) 爍( ) 魂( ) 烘( ) 填( )

廚( ) 礫( ) 魄( ) 哄( ) 鎮( )

3、課文講了(誰)(什麼時候)(怎樣)(在何處)的事。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是按()——()——()的順序寫的。

2、指導分段,概括段意。(課文按照小女孩賣火柴、擦火柴取暖、凍死可以分爲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講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個光着頭赤着腳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講述賣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後,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講述小女孩凍死在大街上。

五、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出示自學提示:

(1)朗讀課文。

(2)你讀懂了什麼?

(3)還有什麼問題?

3、分析句子

(1)她從家裏出來時,……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頂用嗎?

B、這雙拖鞋是誰的?

C、她自己有沒有鞋?

(2)“這一整天,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這個句子說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不過她沒注意到這些。

(4)他們頭上只有房頂,……風還是可以灌進來。

4、教師小結:小女孩過着窮苦悲慘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難歸,光頭赤腳在雪地裏走,賣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卻沒有得到一分錢,更不敢回家,還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裏和街上一樣冷。

六、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女孩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第二段,感受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麼?爲什麼要接連不斷地擦燃火柴?

二、學習第一次幻景。

1、請一個學生朗讀這一部分。這一小節作者是怎樣寫的?

(現實、渴望、幻景、結果四個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現實是什麼?她渴望得到什麼?眼前出現什麼幻景?結果怎樣?

3、學生討論彙報。

4、教師小結:她嚮往溫暖,但是小姑娘卻生活在寒冷的現實中。這種強烈的對比中,更加凸現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學生自學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注重朗讀的訓練。)

四、學習課文第三段。

1、自由朗讀,引導學生質疑。

2、學生質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了。爲什麼作者寫到小女孩兩腮通紅、嘴上帶着微笑?

(2)爲什麼說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現實生活是殘酷無情的,課文中卻說“她曾經多麼幸福”?

3、學生自學討論,進行解疑。

4、分析重點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體會: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願望。只有真正推翻了人剝削人的社會,小女孩和像她一樣的窮人,纔有可能過上沒有寒冷、飢餓、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懷着這樣的一種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飢餓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體會:這句話中,兩個“曾經”表明小女孩是懷着多麼美好的願望死去的。而這樣美好的願望又是誰也不知道的。說明誰也不關心她。這些願望與誰也不知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慘的命運。

五、進行朗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