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以口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下面是內經養生靜心要訣,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中醫認爲,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對身心健康關係重大。

《黃帝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充耗,關係到人的壯老;神的得失又關係到人的昌亡,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

靜心養神對於終日勞心用腦或長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閉目養心

在日常諸事紛擾、頭昏腦脹時,找一清靜之地,正襟危坐,雙目閉合,眼瞼下沉,調勻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則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煩惱漸漸消失,進入靜謐祥和狀態,機體陰陽氣血通達順暢,心理平衡,情緒愉悅,頭腦清晰,渾身輕鬆。

二、閉目降氣

凡遇憤憤不平或遭受屈辱,於暴躁難捺之時,要理智地控制情緒,離開是非之地,閉目思量。同時用自己的雙手食指輕輕壓在眼瞼上,微微揉搓,到眼珠發熱發脹,便覺胸膛悶塞頓開,肝火胃氣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緩。

三、閉目行悅

在憂鬱悲傷、失望空虛、心煩意亂之時,退避靜舍,閉目獨坐,儘量默憶,想象以往得意歡愉之事,即會覺得心神平衡,悲傷煩亂之情就會逐漸消失。

四、閉目臥思

人有三種思維方式:第一爲睜眼思維方式,第二爲夢境思維方式,第三即是閉目思維方式。閉目思維是一種臨界思維“現象”,即臥而不寐,閉目臆想聯翩。

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大腦排除了外界的干擾,又處於充血、充氧狀態。如此,可促使大腦細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以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五、閉目消食

吃完飯後閉目休息10~30分鐘,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肝臟的保養,尤其是對有肝病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人們吃完飯(尤其是午飯,因爲吃的一般都比較多)後,體內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運動,血液就會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時,流入肝臟的血流量就要減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臟處在供血量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的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對肝臟的損害。

六、閉目賞樂

你可以常常閉目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和戲曲。優美的旋律可增進大腦活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七、閉目解乏

勞逸結合十分重要,當身體勞動累了,或讀書、看報、寫字疲乏的.時候,不妨閉目靜養片刻,這對迅速恢復精力和養生保健都大有益處。

八、 閉目釋煩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說閉上眼睛不但可以養目,而且可以靜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氣永存。

遇到繁雜吵鬧的場合或自己不願看的場面,又不便避

九、閉目養陽

適當閉目靜心曬曬太陽,可以養陽。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克勞瑟發現,如果不是嚴重高血壓症,經常曬太陽能夠降低血壓。當人的皮膚受到陽光照射時,便會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參與人體的血液循環。

十、閉目動行

找一處清淨之地雙目微閉,全身放鬆,以儘可能慢的動作打一套太極拳,充分體會緩慢柔韌,圓滑連貫的要領,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十一、閉目強記

隨着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日漸衰退,常常會遇到要記起某個人、回憶某件事,一時半會兒就是想不起來,抓耳撓腮甚是痛苦。

此時不妨閉目靜心幾分鐘,待全身放鬆,心平氣和後,或許會靈機一現,豁然開朗。

十二、閉目神遊

靜坐閉目,給想象插上翅膀,飛向野外,觀靈山秀水,望天高雲淡,聽飛瀑鬆聲,遊長江大海……此時心怡神馳,心靈與天籟之聲竊竊私語,天人合一,會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

不能日行千里,卻能神行萬里,這種“精神”暢遊非常有益健康。

十三、閉目靜息

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時睡不着,或半夜醒來再難以入睡時,千萬不要心煩意亂,即使不能入睡,靜息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拓展閱讀:【白話學內經】從臉色看疾病

【原文】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

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

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乘襲者,雖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爲痛,黃赤爲熱,白爲寒,是謂五官。

《靈樞·五色》

【白話譯文】

雷公向黃帝問道:怎樣辨別面部五官的外部表現呢?

黃帝回答說:鼻的正常表現應該是鼻骨部位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臟在面部的對應部位,分別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面部的中央。六腑在面部的對應部位,列於五髒部位的兩旁。人體按高低從上向下排列,頭處於最高位置,診察也在面部最高位,故頭面的情況反映在兩眉之間和前額,心在頭面以下,心臟的情況反映在兩目正中間的下極部位。

五臟安定平和處於胸腹之中,五臟的真氣所化生的五色,正常地反映到人的面部,不會出現異常的色澤,鼻部的色澤也朗潤清楚。所以要了解內部臟腑的情況,怎麼能不先辨別面部五官的表現呢?

雷公向黃帝問道:您能給我講一下不觀察五官,觀察五色診察疾病的情況嗎?

黃帝回答說:五色在面部的表現,各有它們的固定位置。如果在某個部位出現色澤隱晦如陷骨中一樣的情況,這必然是發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現在相乘的部位,即子色出現在母位,即使病情很嚴重也不會出現死亡的危險。

雷公向黃帝問道:具體怎樣通過觀察五色來診斷疾病性質呢?

黃帝回答說:青色和黑色主疼痛,黃色和赤色主熱證,白色主寒證, 這就是通過觀察五色變化來推斷疾病的大概情況。

【臟腑病變在面部的氣色反應】

臟腑在面部各有一定的顯現部位,“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靈樞·師傳》篇講述了幾個臟腑在面部的具體顯現部位及診斷要點:“鼻隧以長,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臟腑在面部的具體顯現部位氣色變化是診斷對應臟腑的主要依據之一。

《靈樞·五閱五使》說:“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額與顏黑。”

“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臟腑所主部位如發生像陷於骨中一樣的病色,是相應臟腑發病的重要特徵。根據五行理論,如果子色現於母位,爲母子相生,雖病但不會出現危急之相。“青黑爲痛,黃赤爲熱,白爲寒”,是後世面色診病的主要理論依據。